供试的 5 种培养基中 H3BO3和蔗糖浓度分别为 100 mg · L-1和 200 g · L-1时,花粉萌发率可达94.28%,显著高于其它组合,为川鄂连蕊茶最佳花粉萌发培养基。
2.3 贮藏花粉生活力的变化
由表 2 可见,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川鄂连蕊茶花粉萌发率逐渐降低。4 ℃下贮藏 30 d 或 60 d后,花粉萌发率略有下降,分别由新鲜花粉的94.28%降低为 87.95%和 85.28%。贮藏 90 d 后花粉萌发率大幅降低,仅为 51.27%。由此可见,4 ℃下贮藏 60 d,川鄂连蕊茶花粉仍可保持较高的生活力,用于杂交育种的可行性较大,可解决川鄂连蕊茶与山茶属其它种之间杂交花期不遇的问题。
3 讨论
植物花粉作为植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雄性生殖细胞,其形态具有较强的遗传保守性,在世代相传过程中,基本上保持其固有形态特征,如形状、轮廓、纹饰、萌发孔的数目、位置和特征以及花粉壁结构,这些形态和结构特征是鉴别植物种的重要依据之一(蓝盛银和徐珍秀,1996)。山茶属植物由于种类众多,形态差异较大,其分类上一直存在许多分歧。利用花粉形态作为本属分类的依据就成为比较可靠的方法之一。目前,对川鄂连蕊茶的花粉形态观测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中首次使用扫描电镜对川鄂连蕊茶花粉形态进行观测,其扁球形的花粉形态符合山茶属花粉形态多为球形、长球形和扁球形的一般特征(韦仲新 等,1992;王伏雄,1995;王任翔 等,1997)。但是与李广清等(2005)对连蕊茶组其它 6 个种的花粉形态研究结果相比,川鄂连蕊茶的花粉形态与之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1)本种花粉为扁球形,而其它种则均为长球形;(2)本种极面观呈正三角形,沟界极区相对较窄,其它种则为三裂圆形或三裂钝三角形,沟界极区较宽;(3)本种萌发孔为 3 孔沟,沟区有光滑的沟膜,其它种也为 3 孔沟,但是无沟膜或沟膜不明显;(4)本种具矩形萌发孔盖,而其它种则没有。这些差异表明,川鄂连蕊茶在山茶属中可能具有较特殊的分类地位和系统演化地位,但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花粉外壁纹饰在某些方面也反映植物种属间的演化关系(王任翔 等,1997)。通过对比发现,川鄂连蕊茶花粉外壁纹饰与李广清等(2005)报道的连蕊茶组其它 6 种植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与柃叶连蕊茶相似度最高,说明尽管花粉形态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本种与连蕊茶组植物仍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本种与其它连蕊茶组植物花粉外壁纹饰的亚显微特征对其分类地位及演化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测定花粉生活力的方法很多,而花粉离体萌发法因为结果准确、简单易行而应用广泛。大量研究表明,培养基中 H3BO3 和蔗糖浓度对花粉生活力影响很大,适宜浓度的 H3BO3 和蔗糖有利于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郭光明 等,2002;王超和张桂玲,2004;Kakegawa et al.,2005;年玉欣 等,2005;杜克兵 等,2007)。本研究中,川鄂连蕊茶花粉离体萌发的最佳 H3BO3 和蔗糖浓度分别为100 mg · L-1 和 200 g · L-1,萌发率可达 94.28%。唐前瑞和陈友云(2004)采用固体培养基对毛柄连蕊茶(C. fraterna Hance)的花粉进行培养,最佳 H3BO3、蔗糖浓度分别为 150 mg · L-1、50 g · L-1,当蔗糖浓度达到 200 g · L-1 时花粉不能萌发。在萌发时间上,本种培养 2 h 后即大量萌发,而毛柄连蕊茶在培养 23 ~ 26 h 时萌发速度最快。这与本种的培养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种间差异、培养环境等因素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