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蜜蜂虫体中等,褐棕色。头部前触角圆形横宽:上唇前突,很宽,但稍窄于唇基;复眼大,肾形,单眼保存不清楚;在侧面保存的上唇下方有一棕色斑块,可能为唇基的构造部位。前胸背板窄条状,中胸背板宽大,小盾片较窄,向中央变宽,并微微下垂,与后盾片中沟连接,后盾片窄带状,向中央中沟微微收缩,两侧明显变窄。足膨大、宽而短,基节较短,为1.5毫米;股节宽肩,长与胫节相差不大或稍短于胫节;胫节稍长第一跗节,宽大,具密集的毛;腹部可见6节,每节(腹、背片)矩形,下方有一棕色 环带,甚为特殊,第一腹节腹片中央的毛密集,并向两侧呈“八”字形规则散开。其翅脉保存清楚,与近代生存的蜜蜂类脉序基本相同。翅基窄长, 端缘斜切,前缘斜直,末端向下弯曲,中脉多次弯曲最后向斜伸出,末端未达翅缘消失;中脉在翅基与肘臀脉合并,斜直,以后两脉分离;肘臀脉与中 脉分离后,曲折下斜,并分为肘臀脉1和肘臀脉2,前者末端钩形,未达翅缘;后者突然向前交于臀脉;肘臀脉斜伸达翅缘。一支径脉形成两个径室, 后者多于前者两倍;三支径中横脉,形成三个径中室。后翅明显变小,前缘近平伸,末端微微向下弯曲;径脉靠近前缘,加厚,末端发出径脉,倾斜; 中脉与脉臀脉在翅基合并,在翅中点稍后分离呈叉形,中脉分岔特点属于中华蜜蜂形。虫体长14 ~ 15毫米,宽5〜6毫米;前翅长8 ~ 11毫米;后翅长 6 ~7毫米,宽2毫米。
有人从中国发现的蜜蜂化石推断,中华蜜蜂可能起源于早白垩纪的华北古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