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病虫害防控

我国蜜蜂病虫害诊断、防治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华蜂蜜网 2016年06月01日 13时47分11秒

随着蜜蜂授粉增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提高,以及国家对蜂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蜜蜂病虫害防治与蜂产品残留污染间存在的矛盾日益突出。

1. 3 缺乏有效的检疫控制

蜜蜂在饲养管理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开放。蜜蜂需要外出采集花蜜和花粉等,由于蜜蜂的飞翔能力较强,最多可在方圆 3km 范围内飞翔并与出自其他蜂场的蜜蜂接触。 此外由于个体差异,部分蜜蜂会因为迷路而进入其他蜂群(称之为“迷巢蜂”)。 因此蜂农无法仅通过严格的场内卫生和消毒制度避免疾病的侵扰,一旦附近有蜂场发生疫病,病原就会借助蜜蜂间的接触和迷巢蜂迅速传播到附近的其他蜂场。 所以蜜蜂疫病的发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病害的发生多呈片状分布。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养蜂业的日益重视,陆续出台多项针对蜜蜂病敌害检疫的规章制度、标准和法律。 相关法规规定包括蜜蜂欧洲幼虫腐臭病、美洲幼虫腐臭病、微孢子虫病等属于检疫病害,一旦发现应限制带有疫病的蜂场转入或转出,直至经过治疗确认其传播性消失为止。 正常检疫程序包括报检、疫情调查、现场检验、出具检验报告和运载工具消毒等五个步骤,但在我国许多地区限于检疫手段及执行能力的缺乏,使得动物检疫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只收费不检疫的现象,这使疫病得以有机会跨地区传播。 从一定程度上说,地区检疫环节的缺失是造成一些蜜蜂疫病大范围流行的重要原因[15]。

1. 4 防治手段、药物匮乏及标准执行不力

同其他动物一样,蜜蜂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在防。 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必须体现出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例如蜂场应选择地势高燥的地方以防阴冷环境加速病原的繁殖与传播,蜂场卫生制度的制定,养蜂用具的定期消毒等。 早在 2003 年,我国曾颁布了一项《蜜蜂病虫害综合防治规范》的国家标准,以指导蜂农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预防蜜蜂疾病的发生。 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蜂农文化水平不高,其养蜂技术多来源于同行的经验传授,因此对于蜂群科学管理的新思路、新技术不了解,甚至因担心增加工作量而有排斥心理。 据调查统计,多数蜂农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会考虑到病虫害预防环节,只有当蜂群发病时才开始采取措施。 结果不但造成了蜂群的损失,而且防治用药会造成蜂产品中药物的残留污染。
其次防治手段单一。 一旦蜂群发病,目前最为常用而有效的措施仍只有药物治疗。 但截至目前收录于国家兽药典并允许使用的蜜蜂防治药物种类少,多数病害处于无药可用的状态(表 2)。尤其蜜蜂细菌性幼虫病属于蜜蜂常发性病害,且传染性强,一直以来蜂农多使用抗生素进行防治,虽效果明显但由于兽药典始终没有将任何一种抗生素收录可用于蜂药,因此缺乏相关标准或规范指导蜂农如何正确安全的使用。 尽管这些年始终宣传抗生素对蜂产品的污染问题,但在没有其他防治手段的情况下,为避免蜂群覆灭,蜂农多会购买医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结果由于缺乏相应的安全用药指导,极易对蜂产品造成残留污染。 近些年因抗生素等有害物质残留造成的蜂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蜂产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据 WTO/ TBT-SPS 国家通报咨询中心数据显示,2004 - 2011 年,因蜂产品中氯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超标等原因,日本扣留中国蜂产品 38 批次,占全部扣留蜂产品的 74. 51% ,中国出口欧盟的蜂产品中有 46 批次受阻,占全部受阻蜂产品的20. 35%[16]。
蜜蜂 蜜蜂养殖 蜜蜂病虫害 防治

1. 5 蜂药市场缺乏监管,蜂药产品良莠不齐

蜂药归属于兽药管理范畴,尽管兽药市场监管相对比较严格,兽药的报批与生产均需要获得农业部的许可,进入门槛较高,但相对于其他畜禽药品,政府部门对蜂药的监管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当前市场上流通的部分蜂药存在未获许可、含有违禁成分、缺乏合理的使用说明及休药期等问题。这就造成许多蜂农即使按照使用说明施用了购买的蜂药却还是造成了蜂产品的残留污染超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