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故事

湖北当阳养蜂人李平

中华蜂蜜网 2016年06月01日 11时19分47秒

李平一人管理500群蜂,他的蜂群超强,一个花期群产蜜50千克以上,花粉48千克以上;群均日产花粉3千克以上;年群均产值24元以上,比一般蜂场群增产100%。

三十载兢兢业业

当阳古城东,有个古镇慈化,这里是辽阔的江汉平原的西北边陲,也是李平的家乡。每年四月,这里的菜籽花盛开,遍地金灿灿的,村庄被遍野黄花点缀着。微风吹来,菜花摇曳,清香扑鼻,花瓣托着的花蜜在阳光下亮晶晶的,像珍珠一样璀璨夺目。金黄色的小蜜蜂在菜花丛中穿梭似的忙忙碌碌。李平边看边想:“这么好的阳光,这么好的蜜源,可惜的是蜜蜂正在繁殖壮大之中,达不到蜜源的最佳利用效果。”看着大颗大颗的蜜珠被春风吹落,听着蜜蜂飞来飞去的嗡嗡叫声,李平喜忧交加……为了使蜂群在油菜花期以强群投入生产,李平试过很多种方法,就连在蜂场地上挖坑,坑内埋储猪牛粪,上面铺稻草,草上放蜂箱这种原始的加温繁蜂方法都用上了,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李平不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总结自己的正反教训。凭借踏实肯干的务实精神,他的蜂越养越好,蜜蜂发展到200多群。
1985年,李平成为村里的万元户,并相继获得县劳模、先进青年等光荣称号。当时,《宜昌报》以《当阳养蜂大王》为题刊发了他的先进事迹。宜昌市委书记马杰亲率九县一市的书记驱车前往李平家,召开万元户现场会,并加以祝贺、鼓励与鞭策。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平的蜂场发展到400多群,养蜂技术高超的声名愈传愈远,省内外想养蜂的年轻人和正在从事养蜂的人慕名前来拜他为师,年年少则七八人,多则十几人。

创新 创新

进入21世纪,祖国面貌日新月异、捷报频传,四化建设业绩辉煌。我国的农业水平也伴随着发展的步伐突飞猛进,粮食增产100%以上。在全国人民迈步小康的日子里,李平心中却惴惴不安。他认为,养蜂技术虽有发展,群产值也有所提升,但基本上还是在原地徘徊。我国的养蜂业怎样才能跟上农业的发展而不拖后腿?思来想去,要想高产,养蜂必须加强改革创新。
正当李平日夜思考着养蜂技术怎样改革创新时,他的蜂场染上了正在全国蔓延的爬蜂综合症、白垩病,全国各地有的蜂场因此病而遭受垮场之灾。前车之鉴使他高度警觉起来。当时正进入秋季,他立即断子、研制混入中药的饲料,采取对蜂群进行治疗的措施,从而挽救、复壮了全场蜂群。每年春繁时,就用此饲料预防蜂病,效果显著。后来经过再研究,定名为“康蜂牌饲料”。从此李平的蜜蜂再也没有受到蜂病的危害,他的蜂一年四季均以超强群投入生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蜂群强,却招来前所未有的蜜蜂“大罢工”的悲惨损失。
那是2000年在青海采油菜花时,蜂友们看到李平的强群蜜蜂,纷纷认为他定会获得丰收。可是正因为蜂群强,采集蜂多,蜜蜂出勤率高,当时盛行全国的脱粉器却控制了成群结队的工作蜂进进出出,造成了严重的堵塞。蜜蜂驮着花粉花蜜却无法进箱卸货,只好在蜂箱前后盘旋飞行,飞累了只好停留在油菜花苗上休息。油菜花苗上的蜜蜂越聚越多,终于不堪负重而垮塌下来。地里再也难见油菜苗,只见遍地是一簇簇蜜蜂。见此悲壮之景,李平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这季采油菜他不但没有丰收,反而减产、损蜂,还要赔偿农户的损失。痛定思痛,李平毫不犹豫,一头扎进了养蜂技术、养蜂机具的改革创新之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