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箭头上面的蓝色字体“
蜂蜜的作用与功效”,再点关 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更好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人工分蜂又称人工分群,它是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的基本方法。是利用蜂群具有自然分蜂冲动这一特点,根据外界蜜源气候条件和蜂群内部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人为地将一群蜜蜂分成两群以至数群。它是用培育的产卵蜂王、成熟王台或者储备蜂王以及一部分带蜂子脾和蜜脾组成新蜂群。
人工分蜂要与良种繁育相结合,使用人工培育的产卵蜂王、贮备蜂王和成熟王台,即可保证蜂群质量,又可加速分蜂的发展。人工分蜂能按计划,在最适宜的时期繁殖新蜂群。个别蜂群发生分蜂热时,可以及时采取人工分蜂的方法把蜂群分开,能够制止蜂群发生自然分蜂,避免收捕的麻烦和分蜂群飞逃的损失。分蜂时要考虑蜂场的设备条件、当时当地的蜜源情况,有计划地进行人工分蜂,否则必然造成全场蜂群都成为弱群,没有生产能力。以下介绍一下几种的人工分蜂的方法,以供参考借鉴。
一、人工分蜂的几种方法
1、均等分蜂
距离当地主要蜜源植物流蜜期在45天以上,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把一群蜂平均分为两群,两群都能在大流蜜期到来时发展强壮。将1箱强群分成2箱,子脾、蜜脾和蜜蜂平均分配,1箱有原来的蜂王,另一箱诱人1只新产卵蜂王。以原位置作标准,两箱的原位置左右距离都是30厘米。这时采集蜂回巢时,不见原来位置的蜂箱,不得已分向左右两侧箱内飞人。如发现一箱的蜜蜂较少,就把这箱向原位置移近些,或把蜂多的那箱移远一点,以后蜜蜂数自然就平均了。
2、不均等分蜂
不均等分蜂是从一群蜜蜂中分出一部分蜜蜂和子脾,分成一强一弱两群。此法适合对发生分蜂热的蜂群采用。可从发生分蜂热的蜂群提出2~3框封盖子脾1框蜜粉脾,连同老蜂王,放人一新蜂箱。放置在离原群较远的地方。巢门用青草松松堵上,让蜜蜂慢慢咬开。检查原群,选留1个质量好的王台,其余王台全部割除,或者诱人人工培育的王台或产卵王。如果离大流蜜期时间较长,可用封盖子脾把分出群逐步补强;否则,以后可将分群与原群合并。
3、混合分蜂
是从几个蜂群中各提出一两框带幼蜂的封盖子脾,根据情况混合组成3~6框的分蜂群。次日给分蜂群诱入产卵蜂王或者成熟王台。亦可在春末夏初,当蜂群发展到10框蜂6-8框子脾时,每隔6-7日从这样的蜂群提出1框带蜂封盖子脾,混合组成新分群。距大流蜜期15日左右,停止从10框群提出于脾,以便它们在大流蜜期开始时,能发展到15-18框蜂的强群。
4、幽闭法
原箱不动,从里面提出一半带蜂的子脾和蜜脾,放于一新箱内,同时诱人1只产卵蜂王,在箱上盖上铁纱副盖,关上巢门。然后搬到暗室内幽闭3~4昼夜,再移到新位置,打开巢门。或是把分蜂群的巢门用草堵上,放在新位置,注意巢内空气流通。3~4小时后蜜蜂将草咬开,就很少飞返原巢。
5、远移法
按第4种方法,把新分的蜂群立刻搬到5公里外的新地址,一周后,再移回场内,打开巢门。3小时后,撤去纱盖,换上副盖,盖好大盖,缩小巢门。
6、补强交尾群
交尾群的新蜂王产卵以后,可以每隔l星期用从强群提出的封盖子脾补1框,起初补带幼蜂的、以后补不带蜂的封盖子脾,逐步把它补成有6框蜂以上能独立迅速发展的蜂群。
二、分蜂群的管理
新分群的群势一般都比较弱,它们调节巢温,哺育蜂子,采集蜜粉和保卫蜂巢的能力比较差。因此,天冷时要注意保温,天热时要遮荫,缺乏蜜源时,巢内要保持充足的饲料,并且缩小巢门,注意防止盗蜂。根据蜂群的发展和蜜源条件,添加巢脾或巢础框扩大蜂巢,补加蜜粉脾或者进行奖励饲喂。
实行大量人工分蜂,最好在距离原场5公里以外的地方建立分场,可以避免分出群的蜜蜂飞返原巢和发生盗蜂。
1、分场繁殖法
如要由总场内划出12群蜂作繁殖群,可每次都由这12群中提出带蜂子脾10框,每框都附有特选的封盖王台1个,放在1个10框运输箱中,再由这12群中提出带蜂子脾10框,放在另一个10框运输箱中,把这两箱运到5公里外的分场。在分场准备10个蜂箱。由两运输箱中各提1框带蜂子脾:1框附有王台,1框没有,放在一蜂箱内,成一小群,一共分成10小群。以后继续这样实行,结果分成81群,而且还采了540公斤蜂蜜。这成绩的取得主要是有大量备用的空巢脾,使蜜蜂无造脾之劳,再则此地当年有丰盛的荞麦蜜源。
2、仿天然分蜂法
蜂群发展强壮,其中造有王台时,可将原群移开1.0-1.5米,原位置放一新箱,由原群提来子脾1框,上面带蜜蜂、蜂王(注意不要有王台)和带蜂的蜜脾1框放人。同时在新箱内补加空脾3-4张,再由原群提出不带王台的蜜蜂3框,将蜂扫落于新箱门前,仍把巢脾送回原群内。放在新址的原群不需幽闭,有一部分采集蜂将飞到原址的新箱内。原群选留一个优良的封盖壬台,其余的王台完全割除,并加以奖励饲养。
总之,人工分蜂的目的是在经过人工分蜂后,到了主要蜜流期,不但原群仍能发展成为强大的生产群,而且分出群也能够变成强大的生产群,从而达到增加蜂群数量、扩大生产能力、提高
蜂产品产量的目的。
注:源自网络,仅供参考,若侵权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