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饮用

中国的蜜蜂资源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8日 09时38分43秒

9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

960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 5个气候带。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漠河等地处寒温带;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属中温带;山东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亚热带;海南、台湾及广东等省的南部为热带。面积宽广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地形的影响,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与上述5个温度带存在明显差异。 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异,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4类地区在中国并存。东北三省的东部及秦岭、淮河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在800mm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上;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400mm以下;新疆、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干旱地区,年降水200mm以下。 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西南则有“北回归带上的明珠”著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东海之滨和南海岛屿,无数热带、亚热带的珍贵植物群落交相辉映。中部的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各种农作物更是绿叶繁花,常年不断,四季飘香,即使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大西北”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类地貌上,也分布着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 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中国孕育了丰富的蜂种资源,中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主要的野生蜂种有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 ㈠ 中华蜜蜂 Apis cerana cerana Spin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在中国,除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据杨冠炽等调查,中蜂的分布,北线至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西北至甘肃省武威、青海省乐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线至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脱、摄拉木,南至海南省,东到台湾省。集中分布区则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全国饲养量200多万群,约占全国蜂群总数的1/3左右。 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黄,有的偏黑; 吻长平均5mm。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黄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黄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 中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旧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易受蜡螟危害;喜欢迁飞,在缺蜜或受病敌害威胁时特别容易弃巢迁居;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关于中蜂是否存在不同的地理品种(系)和生态类型的问题,按传统观点,即承认东方蜜蜂只分为已定名的日本蜂(A.c.japanica)、印度蜂(A.c.indica)和中华蜜蜂(A.c.cerana)。但中国学者对此提出了几种新的学术观点,现列举如下,供进一步研究探讨。 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1981年根据各地中蜂主要经济性状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别,结合当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认为中蜂已经分化为不同的4个地理系,即海南系、湖南系、马尔康甘南系和西藏系。除此之外,还有北京中蜂、云南中蜂和饶河中蜂,有可能形成地理系。 (中华蜜蜂图) 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1989年,根据东方蜜蜂前翅上a、b及J10、B4四个数量性状组别一致的原则,用Barrtlett的X检验法,将分布于中国50个地区的东方蜜蜂,分为8个类群并定名为8个亚种:1)华夏(A.c.cathayca);2)毕节(A.c.bijieca);3)两湖(A.c.twolareca)54)梵净山(A.c.fantsun mountaina);嵊县(A.c.shenp countica);6)北京(A.c.pekinga);7)贵阳 (A.c.kweiyan);8)陕江 (A.c,shankianga)。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把云南的东方蜜蜂分为三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c.cerana)、印度亚种(A.c.indica)和西藏亚种(A.c.skorikovi)。 ㈡ 意大利蜂 Apis kellifera ligustica Spin 该蜂种适应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蜜源特点,因此当20世纪初由日本和美国引入后,深受各地欢迎,推广极快。在70年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的西方蜜蜂都是意大利蜂。 工蜂第2~4腹节的背板有棕黄色环带,黄色区域的大小和颜色深浅有很大的变化,一般以两个黄环为最多;体表绒毛淡黄色;工蜂吻长6.3~6.6mm。蜂王的腹部多为黄色至暗棕色,尾部黑色,只有少数全部是黄色。工蜂体长12~13mm,雄蜂体长14~16mm,蜂王体长16~17mm。 意大利蜂性情温驯,产卵力强,育虫节律平缓,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工蜂勤奋,采集力强,善于利用流蜜期长的大宗蜜源;分泌蜂王浆能力强;产蜡多,造脾快;保卫和清巢力强。其主要缺点是盗性较强,定向力较差,在高纬度地区,越冬较困难,消耗饲料多,抗病力较弱。蜜房封盖呈干型或中间型。 在定地结合短途转地的放蜂条件下,一般每群蜂年产蜜可达50kg以上,丰年可达70kg;长途转地的蜂场一般年群均产蜜约100kg,最高的可达150kg, 试验群的产量曾超过200kg。80年代以来,浙江省在本地意蜂的基础上,选育出蜂王浆高产的“浆蜂”品系,在短途转地的饲养条件下,单群平均年产蜂王浆超过3kg,最高达4kg以上。 ㈢ 东北黑蜂 该蜂种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俄罗斯引入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山区的黑色蜜蜂,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成。80年代末,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保护区内约有纯种东北黑蜂5000多群。东北黑蜂约有1/3的蜂王为黑色,2/3为褐色。工蜂分黑、褐两种,几丁质黑色,少数的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淡褐色小斑,绒毛淡褐色,少数的灰色。 东北黑蜂耐低温,越冬安全,节省饲料,死亡率低;早春繁殖快,群势发展与当地主要蜜源泌蜜规律一致;勤奋,采集力强,既能利用椴树等大宗蜜源,也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性情温驯,抗逆性强,能维持大群。较抗幼虫病,易感染麻痹病和抱子虫病。 东北黑蜂在引进饲养的近百年里,表现出惊人的生产能力:1955年, 饶河邹兆云养蜂200多群,平均群产蜜200kg;据记载1977年全县养蜂4310群, 蜂蜜产量327吨,平均每群产蜜5.7kg,1977年毛水苏流蜜期,饶河县小佳河公社永丰大队的27群蜂, 产蜜9450kg,单花期群产蜜350kg。同年,大佳河公社养蜂员翁殿喜饲养的一群蜂,产蜜超过500kg。 东北黑蜂对蜜源变化的反应敏感,泌浆量波动较大,在饶河县的蜂王浆生产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仅两个月,群产蜂王浆最高记录为750g。 东北黑蜂与世界四大著名西方蜂种相比,具有其特殊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稳定的遗传性。为了加强该蜂种的保护和选育工作,成立了饶河县东北黑蜂保护监察站和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 (东北黑蜂图) 980年,黑龙江省政府决定,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还划定了两块面积分别为800和1000km2的中心繁殖区。 ㈣ 新疆黑蜂 新疆黑蜂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及阿勒泰地区的特克斯、尼勒克、昭苏、伊宁、布尔津等地。该蜂种于20世纪初由俄国引入。 新疆黑蜂的工蜂体色呈棕黑色,少数的在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小黄斑。雄蜂纯黑色。蜂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工蜂吻长6.03~6.44mm,初生重109~127mg。 新疆黑蜂在新疆已有几十年饲养历史,对当地气候、蜜源等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寒力强,越冬性能好;体形大,采集力强,爱采树胶;分蜂性弱,繁殖快,特别能抗瞒害。缺点是性情暴躁,爱螫人;流蜜期蜜卵争巢,影响蜂王产卵。 新疆黑蜂对大片和零星蜜源均能充分利用,丰年群均产蜜150kg左右,欠年50~80kg。 1980年 5月27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文告,建立了西至霍城县五台、东至和静县巴伦台的“新疆黑蜂资源保护区”。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力,外省大量的西方蜂种不断进入新疆黑蜂保护区,纯血统的新疆黑蜂已越来越少。 ㈤ 大蜜蜂 Apia dorsata Fabricius 别名排蜂、马岔蜂。 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南、西南、南部等海拔1000~2000m的山区及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和东南部。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为18~28℃,最冷月平均4~15℃。 大蜜蜂工蜂体躯大小与西方蜜蜂的蜂王接近,平均体长15.5mm,吻长5.70~6.40mm,头胸部黑色,第1~2腹节背板为桔红色。雄蜂体色全黑。蜂王 平均体长20.10mm;体色与工蜂相同。 多栖息于悬岩或高大的乔木上,营单一纵向裸露巢脾,脾长0.5~2.0m宽0.4~1.5m,脾的上部和两侧为蜜、粉圈,中间和下缘是产卵圈,工蜂房与雄蜂房大小相同。流蜜期的群势可达7万只蜜蜂,冬季可保持3~5万只蜜蜂。 大蜜蜂具有很强的抗逆性、飞翔能力和防御敌害能力。喜几十群甚至上百群聚居在一处。群体有随季节迁移的习性。 1 群野生的大蜜蜂每年平均产蜜量35~65kg,仅油菜一个花期可取蜜15~20kg。蜡质优良,含蜂胶较少。此外,大蜜蜂为名贵药材砂仁等授粉增产作用显著。㈥ 黑大蜜蜂 Apis laboriosa Smith别名岩蜂、喜马排蜂、大排蜂。分布于云南西部与南部及广西西部、西藏南部与东南部。 三型蜂体躯均为黑色。工蜂体长15~17.9mm, 吻长6.50~7.00mm。多筑巢于海拔1000~3600m离地面较高的避风石岩处,喜集中聚居。蜂巢为单脾,脾宽约60cm,脾长达90cm,三型蜂的巢房分化不明显。其他习性与大蜜蜂雷同,但较凶暴。 黑大蜜蜂的蜜、蜡产量及品质与大蜜蜂近似。因该蜂种筑巢于悬崖峭壁处,取蜜难度较大。㈦ 小蜜蜂 Apis florea Fabricius 别名小挂蜂、小草蜂等。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元江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四川的西昌、渡口等地。 工蜂体长7~10mm,平均吻长2.86mm,头部和胸部黑色,第l~2腹节背板暗红色。蜂王的体色与工蜂相同,后足采粉器退化。雄蜂体色全黑。 多栖息于半山坡、溪涧旁、次生灌木丛和杂草丛中,营巢于距地面l~4m高的树枝或草茎上,为单一纵向的裸露巢脾,面积如同手掌大小,巢脾上部是蜜、粉圈,下部是子圈。 小蜜蜂护巢性能强,遇到不良环境或敌害时,即在巢脾上形成紧密的蜂团。其采集活动受气温影响较大,冬季清晨因气温偏低,它们往往停止采集。 每年每群蜂可取蜜2~3次,全年取蜜约1.5kg,蜜味甘甜。普通小蜜蜂个体小、动作灵敏,采集时能深入花管,是砂仁和蔬菜瓜果较理想的授粉昆虫。(小蜂蜜图)㈧ 黑小蜜蜂 Apis andreniformis Smith 别名小排蜂、黑色小蜜蜂。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1982年匡邦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三型婶标本,后经吴燕如鉴定为黑小蜜蜂。 工蜂呈黑色,体长8.20~10.oomm,平均吻长2.41mm,蜂王呈褐色,体长14~15mm,后肢采粉器退化。雄蜂体色全黑,体长11~12mm。 多栖息于距地面约3m高的树枝和草茎上。营造单一纵向裸露巢脾,其面积与小蜜蜂的近似,三型绎的巢房区别明显。该蜂种护巢力很强,若触及其蜂巢,工蜂则追击甚远。 每群蜂每年取蜜2~3次,每次可取蜜0.5kg。黑小蜜蜂体小灵活,是一种优良的授粉蜜蜂资源。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相关文章我国的蜜蜂粉源资源 关于我国蜜源木本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及建议 我国主要的蜜源植物种类和花期 蜜蜂是怎么找到蜜源的,如何采蜜 蜜源椴树亟待保护 蜜源植物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