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结晶的温度范围是大于0℃和小于40℃,一般认为13-14℃是最适温度,但不同品种蜂蜜的结晶对温度的要求却有较大的差异。
枣花、洋槐等不易结晶的蜂蜜需经深冬的持续低温才会慢慢地结晶,而油菜、野坝子等极易结晶的蜂蜜则总是在从蜂巢取出后的几天内迅速结晶。
在蜂蜜的结晶温度范围内,蜜温大于或小于最适温度,结晶速度都将相应放慢,超出范围则不能结晶。但蜂蜜一旦结晶,其自然融化过程就会更加的漫长。
一般不能完全融化;特别是油菜蜂蜜等极易结晶的蜜种,会常年保持结晶状态,仅在夏季变得稀软一些,表层可能出现一些融化的液态蜜。结晶蜜的完全融化,只有在持续4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实现。结晶蜜在经过夏季高温后的自然融化部分,一般不会再度结晶,这是因为融化部分并不是整体结晶颗粒的解散,而是因结晶核外围糖分子和水分子的游离,没有了结晶必须的结晶核。
蜂蜜一旦结晶,其中的结晶核是非常多的,结晶核越多,蜂蜜结晶的速度就越快,融化过程就越缓慢。对于很多易结晶的蜂蜜(例如:椴树蜜),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长达数月。此外,就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夏季40℃以上的高温天气很少能持续数月,期间甚至会存在气温较低的阴雨天气;而即使白天温度高达40℃,晚上的温度也比较低,甚至会出现“返砂”现象(融化的蜂蜜再重新结晶),这些因素都会减缓结晶蜂蜜的融化过程。
因此,消费者们要理性看待结晶蜂蜜的融化过程,不要轻易认为夏季到了,结晶蜂蜜就必须要立刻融化成液态,否则就认为自己买到了假蜂蜜。
蜂蜜结晶只是蜂蜜的一种物理变化,不影响蜂蜜的质量,大家没必要因此而困扰纠结。绝大多数蜂蜜都具有结晶这一物理现象,因而蜂蜜加工厂在蜂蜜加工时都存在一个液化(解晶)问题。通常采用加热的办法来解晶,即用水浴的办法,把结晶蜂蜜迅速加热到80℃,然后移到凉水中,不断搅拌迅速冷却到50℃以下,这样处理后的蜂蜜经半年以上不结晶。但要注意的是,盛过结晶蜜的容器,一定要清洗烘干后再来盛装,否则由于原容器留存有蜂蜜结晶核,处理过的蜜盛人不久又会结晶。
波兰的一位专家还找到了一种很简单的解晶方法,即采用非破坏性加热(40℃)与机械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将蜂蜜在40℃时进行恒温加热5~8小时,使结晶的蜂蜜硬块逐渐软化,再将软化后的蜂蜜放入不锈钢均质锅中,在40'C恒温水浴中搅拌均质2~4小时,除去杂质和上层的泡沫,即可得到透明澄清的液体蜂蜜。由于温度控制在类似蜜巢的温度,不会改变蜂蜜的天然成分。经分析测定,通过这样处理后的蜂蜜其酶值、蛋白质、芳香物质等的含量与原来一致。证明这是一种解晶的好方法。而且该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
家庭日常对蜂蜜解晶,可以采用隔水加热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水温以50℃左右为宜,不能太高,否则蜂蜜中的活性酶和维生素C会被破坏,造成营养成分流失。边加热边搅拌,就能使蜂蜜融化,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的蜂蜜的营养与口味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