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的结晶性 晶体是固体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蜂蜜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过饱和胶状溶液,其状态不稳定,容易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成为结晶状态,通过结晶作用析出溶液中的葡萄糖。 蜂蜜结晶的 趋向决定于结晶核的多少、含水量的高低、贮存的温度及蜜源植物的种类。凡结晶核含量多的蜂蜜,其结晶速度快;反之结晶慢。含水量低的蜂蜜,溶液的过饱和程 度高,比较容易结晶;含水量高的蜂蜜因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低,就不容易结晶或仅出现部分结晶。将蜂蜜贮存于13~14度条件下,不久即产生结晶现象;低于 13度,蜂蜜的黏稠度提高;高于27度可延缓结晶。已结晶的蜂蜜加热到40度以上,便开始液化。来自不同蜜源植物种类的蜂蜜,因其营养
成分不同,
结晶性状 也存在明显差异,如洋槐蜜一般不出现结晶现象;苕子蜜、枣
花蜜等结晶缓慢;而野坝子蜜、野藿香蜜等结晶快。 蜂蜜含
葡萄糖结晶核多、密集,在形成结晶的过程中快,结晶后呈油脂状,细腻;如果结晶核数量不多,结晶速度不快,就形成细粒结晶体;结晶核少,结晶速度慢,则出现粗粒结晶体或块状结晶。无论哪一种形态的结晶体,都属于蜂蜜中各种成分的聚合体。 蜂蜜盛于容器中后,由液态向结晶态转变时,常出现整体结晶与分层结晶两种现象。一般情况下,成熟蜂蜜由于黏度大,结晶粒形成后,在溶液中的 分布相对较均匀,因此就出现整体结晶;含水量偏高的蜂蜜,因黏度小,产生的结晶粒很快沉入容器底层,形成上部液态而下部结晶态的分层状况,这都是很自然的 正常现象。蜂蜜的自然结晶系物理变化,并非化学变化,因此对其营养成分和应用价值无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