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篇就提到了
蜂蜜。不过,片中关于蜂蜜的一部分观点并不正确。 片中说“在当地人看来,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 片中,白马占堆采集的西藏林芝蜂蜜,它的卖点有“西藏”“高山”“无污染”“纯净”“野蜂蜜”“天然”等等,在一线城市,它至少可以卖到每500克1000元以上。而这个长在40米以上,高山植物高达10层楼以上蜂蜜,其稀缺性,更可达到每500克2000元以上。 我要说,经本片播出之后,这种风俗还会再继续至少50年,如果引起消费情绪,这种蜂蜜每500克2000元,可能5年后就再也买不到了。因此,这样的蜂蜜,毫无疑问,它绝对是一种宝贵的营养品。 为什么片中认为“难以置信”呢?它反映的是目前中国消费者最普遍的蜂蜜消费心理。 在2012年北京市场调查显示,消费者普遍认为蜂蜜每500克的价格应该是在11-20元这个价位段,这个价位段的占比合计50.3%,而真蜂蜜每500克的价格至少应该在40元以上,而市场调查显示,接受每500克价格在40元以上的消费者占18.3%。 有养蜂农曾经算过一笔帐: “一个正常劳动力能养15--20箱蜜蜂,20箱已经非常辛苦了是上限。其中能产蜜的8--12箱,每箱年均产60斤,总产量480--720斤,按均价80元计算,总产值38400--57600元,成本主要是白砂糖、药品和蜂具,每箱约1000元,成本支出就要15000--20000元,那么利润是23400--37600元。如果像市场上价格20元,也就刚够本。” 这份市场调查说明什么问题呢?消费者对于真蜂蜜的价值还没有真正认识。而蜂蜜制造企业,也几乎没有从营销上去教育消费者认识真蜂蜜,更多地是在迎合消费者对于购买价位段的需求。 蜂蜜作为一种甜味调味品,从其它调味品的发展进程来看(与蜂蜜为同一购买和消费人群),酱油市场的发展非常类似,在改革开放之前,酱油基本是一级酱油,发展到1995年至2003年期间,酱油市场消费量最大的为三级酱油,而2003年之后,酱油的消费等级又开始中高档发展,一级酱油,甚至特级酱油销量迅速增加。酱油也经历过相当长时间的,真酱油与假酱油相搏斗、此消彼长的过程。假酱油的制造与假蜂蜜的制造原理极其相似,最后,还是真酱油战胜假酱油,而那些制造假酱油赚钱的制造商,几乎极少有成功转型成为知名品牌的。 蜂蜜的使用重要性在家庭和餐厅里面的重要性低于酱油,它的消费进程也较酱油要滞后。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蜂蜜接下的发展,应该是品牌化发展,中高档化发展。 同一市场调查显示,蜂蜜的主要购买渠道是KA卖场,达到54%,而在
蜂产品专柜和蜂产品专卖店渠道购买的人群合计31.3%,以上两个渠道就占到了85.3%。 关于蜂蜜的销售渠道。由于蜜蜂市场的混乱。批发市场已经极难发现真蜂蜜了,商场超市渠道的真假蜜蜂约占七成,保健品专卖店里面的大多是真蜂蜜。变成了蜂蜜的主流销售渠道。 进口蜂蜜,也因此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在进口蜂蜜中,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越南产的蜂蜜产品比较受欢迎,它们的特点,除了是产品真实,还有少产残留、少污染的产品特点。 进口蜂蜜的畅销,使中国这样一个蜂蜜的产销大国面临尴尬的局面。消费者在“爱自己”和“爱国产”之间作出了选择。当消费者购买进口蜂蜜之后,国内蜂蜜又会因消费者质疑质量可靠性,而影响销售,必将进入恶性循环。 因此,蜂蜜制造商最终形成的,将是全产业链的竞争。 由于很多蜂蜜生产企业,采取的是“公司+农户”的方式来进行,
蜂蜜质量其实也得不到保证。 但是,由于
检验蜂蜜产品是否为真蜂蜜手段的最新科技已经产生,蜂蜜行业的市场格局即将打破。当假蜜妖风散去,真蜂蜜,品牌蜂蜜,必将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从蜂蜜的市场消费来看,消费者对于蜂蜜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买到真蜂蜜,对于是否有药物残留、是否有污染等反而较少提到,真蜂蜜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局面。可以说,真蜂蜜市场孕育着极其重大的商机。 然而,新一轮的蜂蜜市场的竞争,绝对不是品牌形象、品牌故事、包装设计,以及各种认证能解决的,它是产品策划、渠道选择、价格策略、促销组合、销售节奏、经销商策略、团队激励甚至是资本运作等一系列力量的综合力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