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面膜

春繁前期应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管理

中华蜂蜜网 2018年03月25日 09时37分19秒

春繁前期是指从开繁到复壮期,这个时期的关键是子圈中心保持稳定的温度。蜂群能够自我调节与控制群体温度,即当群温较正常温度(有子脾 35℃左右,无子脾降低,越冬蜂团

春繁前期是指从开繁到复壮期,这个时期的关键是子圈中心保持稳定的温度。蜂群能够自我调节与控制群体温度,即当群温较正常温度(有子脾 35℃左右,无子脾降低,越冬蜂团 25℃左右)低时,工蜂耗蜜产热增温,紧缩群体减少散热表面;较正常温度高时,工蜂振翅扇风,加大空气流动带走热量,疏散减少密度,加大散热表面,在巢房表面涂水,蒸发水分散热等方式调节,保持稳定群体温度。像恒温动物一样能保持自身的恒温,调控群温。蜜蜂采集花蜜、花粉、树胶等,生产出最具营养保健作用的蜂蜜、蜂王浆等一系列蜂产品,供人类享用的同时,它们也是蜜蜂繁衍生存的要素。养蜂者用代用品作饲料取代蜜蜂产品,在蜂群管理上多少违背蜂群生物学规律。笔者认为,必须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管理蜂群,协助蜂群与复杂多变的各种自然因素和谐相处。
春繁早期(12 月下旬至 3 月底)这段时间,蜂群生物钟现象特别明显, 表现在蜂群过早开始春繁准备,在大寒前后,距最早的蜜源植物流蜜吐粉还有 50 多天,晴暖天中午(8℃左右)就有部分越冬蜂飞行排泄(黄河下游地区),之后蜂群由越冬状态逐渐转变为活动状态,工蜂耗体能耗蜜产热为蜂群增温,蜂王(不囚王群)开始产卵,使育虫区巢温由越冬状态的 25℃左左升至35℃左右,并保持稳定。当时自然界的特点是无蜜也无粉,气温低,是冬季较冷时期,气温极不稳定,寒暖交互变化。就是到了 3 月份,气温仍很低(2011 年和 2012 年均如此),蜂群内极易出现产热保温能力与育虫区所需热温之间的矛盾,尤其寒潮一到,不能保持子圈所需温度,造成冻害,弃子、伤子、幼蜂体弱,弱不禁风,常出现爬蜂染病,老蜂因超负荷劳作,寿命缩短,出现幼蜂弱死老蜂累死,蜂群春衰。要解决蜂群内部产热保温与需热间的矛盾,达到平衡,培育出健壮的蜜蜂,要适时采取下列措施:
一、开繁群势要强应 4 脾足蜂的群势开繁,要以蜂定群,不以王定群。若蜂量不足,达不到 1 王 4 脾足蜂,可双王同箱。多余蜂王囚入王笼,放在子圈之上,待蜂群壮大,有自然分蜂的意念时分群。
二、开繁时间不可过早开繁应以当地物候期为准。因各地大气候不同,小气候更是千差万别,不能统一开繁日期,应在当地最早蜜粉源植物开花前 3 天放王开繁为好。有的年份晚至惊蛰前后,看似开繁太晚,实则后来者居上,这时育出的新蜂个个健壮,宝贵的越冬蜂寿命延长,哺育率高,新老蜂同巢育子采集,蜂群发展迅速,短期内能快速发展壮大。当地有很多蜂场采用晚开繁的方法获得强群而丰收。不囚王越冬蜂群通常在寒前后(黄河下游地区) 蜂王就开始产卵,立春时有手掌大小的一片封盖子,所以要在蜂王开产时,适时调整群势,加大蜂路,撤除箱内保暖物,扩大巢内空间,使蜂王感到冬未尽,春未到,在蜂王未产卵时,用降低巢温的办法,控王晚产慢产,使子圈紧缩,有利于子圈保温稳定。
三、不奖励饲喂蜂群如果奖励饲喂,蜂王会误以为外界蜜粉源已经流蜜,过快产卵扩大子圈,致使育虫产热保温的蜂力与迅速扩大的子圈失衡。子圈与哺育蜂两者必须密切配合,养蜂者如果认为卵多就等于蜂多,忽略了工蜂的哺育作用,会造成春繁后期爬蜂不断,强群变弱群。其实卵、幼虫、蛹必须由足够的哺育蜂哺育并稳定保温 21 天,才能羽化出健康的蜂。不奖励饲喂若缺饲料怎么办?可用上年备好的封盖蜜脾,不足再用成熟蜜灌抹的蜜脾放挡板外饲喂。花粉饼应提前喂,花粉由工蜂兑入蜂蜜贮存在蜂房中发酵 15 天以上方可成为蜂粮,幼蜂食用末发酵的花粉会消化不良。子圈外圈都是蜜粉,方便哺育蜂取食育虫,更重要的是还能起保温作用,这样能够育出健壮的新蜂,并延长越冬蜂寿命。
四、不以保温误导蜂群因春繁早期外界气温很低,子圈要保持恒温,温度就是主导因素。蜂箱内有两种小气候环境,一是蜂群内部,子圈中心温度要稳定在 34~35℃,至群体表层渐低;二是蜂群以外的箱内空间是蜂群的直接外环境,或称中间环境,即外界气温<中间环境(箱内空间)温度<群内环境温度,蜂王通过中间环境温度感知外界温度,如果人为保暖提高中间环境温度,蜂王在群内环境,必然使蜂王和工蜂错误感到外界气温已高,蜂王就快产卵扩大子圈,工蜂加大哺育与保温,增加箱外飞行与采集活动,工蜂寿命缩短,使哺育保温蜂力与子圈所需失衡,此时若寒流袭来必然是顾此失彼,丢弃外层卵虫,保住内层卵虫,辛苦育出的蜂子冻伤冻死,拖弃巢外,就是封盖成蛹也因低温(32℃以下)影响,勉强羽化出房也弱不禁风,不能飞行,这样老蜂累死,幼蜂弱死,只能是强群变弱群,弱群变得更弱,蜂群春衰甚至全群覆灭。保温蜂群像温室的花草,体弱易患病,所以在寒春早期开繁并保温的蜂群,白垩病危害普遍就是一个例证。目前这种箱内外保温是养蜂的传统模式,应用很广泛。在黄河下游地区,有很多不保温成功越冬并春繁的蜂场。至于其他地区,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采用适宜的越冬和春繁控温模式。
春繁前期应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管理
五、春繁早期要保持自然子圈所谓自然子圈,就是长期保持子脾数量不变,使幼蜂从子圈中心开始羽化,层层向外扩展,代际与层次分明,幼蜂能有规律地在育虫中心一定层次上连续羽化,子圈完整。这样只有一个保温中心,有利于蜂群产热并保持巢温恒定。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在整个春繁早期不提脾调脾,不打乱卵虫蛹脾次序,不插加空脾,只贴加,保持子圈完整,节省修整巢穴的蜂力,有利于产热保温。养蜂者要跳出卵多蜂必多的误区,重视子圈扩大后与育子、产热、保温的平衡,这样寒潮来到不冻子伤蜂,不拖子弃虫,健康的蜂蛹能羽化成健壮的幼蜂。还有一种现象,在一个地区(方圆数百公内),会同时出现大批幼蜂在试飞时落地爬蜂,养蜂人常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管理上的失误,打乱了子圈,子圈温度不稳定,结果是欲速则达,蜂群春衰甚至全群覆没。
六、供应充足的清洁水。春季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小,蜂群又要维持巢内湿度,调节温度,调饲料、育子等都需要水。一个中等蜂群每昼夜耗水量达 300~600 ml,需大量采水蜂满足供给。此时外界气温低,水温更低,出巢采水蜂损失率大。据观察,气温在 8~10℃时采水蜂回巢率不到 60%。又因有些自然水源污染严重,采来的水病菌及污物较多,蜂群易染病,引起爬蜂。因此,要在蜂群排泄飞行时供水,方法是:(1)用巢门喂水器巢内昼夜供水,在大寒至春分非常必要,如果喂水器内的水夜间结冰,要及时更换。(2)场内供水。因巢内供水,仍有部分蜂外出采水,设场内供水器非常必要,最好是用泡沫塑料盛水器,水面上放些泡塑料块,蜜蜂吸足水后,习惯先爬在上面,抖身产热,暖和后再起飞。如果供水器是石材的,水面上又无漂浮物,这样会有很多采水蜂冻死。再者场内供水器要不间断供水,蜜蜂有定点性采水的习性,如果容器内缺水,采水蜂随即转移,难以招回。
七、慢加脾扩巢加脾原则是蜂多于脾,即挡板外及副盖上夜晚要爬满蜜蜂,或是巢内开始有赘脾。大约在开繁后 25~28天,加脾时应选在寒潮后回暖前,几种因素重合时贴加第一张脾,再现上述几种因素时贴加第二张,再往后加第三张脾。之后可为蜂脾相称。加脾时要注意看蜂群状况,不可只计算天数加脾,加脾要分批次进行。要注整个春繁早期不论蜂群发展多快多好,也不能插加巢脾扩巢。在外界最高气温稳定到 25℃以上时,可以插加空脾扩巢。
八、治螨防病
治螨防病为的是春繁后新蜂不受蜂螨危害,不得病,迅速发展为强群。
春繁前期应遵循蜂群生物学特性管理
1. 治螨上一年秋繁前后治螨的蜂群,随越冬蜂群存活下来的蜂螨数量虽少,但春繁幼虫封盖前潜入巢房繁殖对幼蜂危害极大。利用放王开繁有利时机再次防治,此时用药,一是巢内无卵虫,蜂螨完全暴露,治螨效果好;二是巢内温度低,无卵虫,成年蜂抗药能力强,对蜂群伤害甚微。用药种类及方法有:一是挂螨扑。在放王开繁的同时每箱(4脾足蜂)挂 2 片(因气温低挂的多),20天后再换新的;二是水剂治螨,药效好,按说明配制,不要自行增加浓度。在放王的同时喷药,使每个工蜂身上有雾滴为好,若有了水滴就是施药过多,会伤蜂。3 天后再喷 1 次,此时气温低,对蜂群有一定影响。若秋繁前后已治螨,就用挂螨扑防治。
2. 防病春繁早期因温度低,蜂群易患白垩病,所以要在重点时间重点防治。主要是以饲养强群防病,一般不用药物防治。近年来春寒间长,因白垩病真菌孢子在适宜温度 30℃左右危害蜜蜂幼虫,一般弱群子圈温度较低,正适合白垩病孢子萌发,强群则能维持稳定的 35℃,抗病力强,工蜂清巢能力也强,能把病虫抛离蜂箱较远处,减少病菌的污染,不易患病。万一有患病群,应把弱群合并为强群,增强哺育蜂数量,喂足蜜粉,加强蜂群自身产热保温能力,抵御白垩病的发生。详尽的防预措施请参阅《中国蜂业》2010 年第 7 期《利用强群防治白垩病》一文。
文章来源中国蜂业2012 年 12 月上 第 63 卷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