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控制
蜂蜜低温结晶方法: 1.蜂蜜买回家后,用陶瓷、无毒塑料等非金属容器贮存,不能用铁容器!蜂蜜宜放在阴凉、干燥、清洁、通风、温度保持5~10℃、空气湿度不超过75%的环境下。 2.蜂蜜应密封保存,取用蜂蜜的工具应洗净擦干,防止水分进入,蜂蜜中溶入水分容易发酵变质。 3.好的蜂蜜在15~18℃以下时一般能够结晶,变成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体。 4.蜂蜜不能和葱一起食用。 5.盛过结晶蜜的容器,一定要清洗烘干后再来盛装,否则由于原容器留存有蜂蜜结晶核,处理过的蜜盛装入久又会结晶。 6.蜂蜜变质主要是温度升高所致。 7.尽量购买小瓶蜂蜜,及时吃完。 蜂蜜结晶是正常物理现象 一、蜂蜜结晶的概念、结晶形态 GB14963-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蜂蜜》对蜂蜜的概念是这样定义的: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混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并且对蜂蜜状态的描述为“在常温状态下呈粘稠流体状,或部分及全部结晶。”在GH/T18796《蜂蜜》行业标准附录中列出,对不同蜂蜜的结晶状态做了描述,分为结晶、易结晶、极易结晶和不易结晶,比较客观的反映了蜂蜜发生结晶的事实,如“荆花蜂蜜:易结晶,结晶乳白细腻;荞麦蜂蜜:易结晶,结晶琥珀色,粒粗”等,大部分蜂蜜在适宜的条件下多少都会存在结晶现象,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完全不结晶的蜂蜜。 蜂蜜是一种含有多种糖的过饱和溶液。蜂蜜的结晶实际上是葡萄糖从蜂蜜中析出的物理现象。蜂蜜中的葡萄糖一般来说是无序的运动着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有部分葡萄糖开始有规则的运动,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个微小的结晶核,成为结晶的中心,这样更多的葡萄糖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起来,逐渐形成较大的晶体,晶体从蜂蜜中分离出来,就形成了蜂蜜的结晶。 1、蜂蜜
成分对结晶的影响 影响蜂蜜成分的因素很多,如土壤、气候、植物肥料,尤其是植物种类和蜂蜜成熟度关系密切。蜂蜜的成分主要包括水分、单糖、双糖、多糖、蛋白质、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类、糊精、色素、芳香物质以及胶状物和混入少量的
花粉等等。单糖占大部分,其中葡萄糖26~43%,果糖32~46%,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是引起蜂蜜
结晶的主要因素。刚分离出来的蜂蜜看起来澄清透明,如果在显微镜下观察,即可发现其中有葡萄糖小晶体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极小的结晶核不停地运动,蜂蜜中的葡萄糖就围绕着结晶核,像滚雪球一样,不断运动逐渐长大,成为体积较大的晶体,从蜂蜜中析出来。通常情况下,蜂蜜中葡萄糖的含量越多,结晶核的数量也越多,结晶的速度就越快。据试验证实,一般情况下葡萄糖:果糖=1:1.04~1:1.3的蜂蜜较易结晶,而葡萄糖:果糖高于1.3的不易结晶。 2、不同花种对蜂蜜结晶的影响 由于大部分的蜂蜜是蜜蜂采集自然界植物的
花蜜所得,所以植物的花蜜成分对蜜蜂采集并酿造后的
蜂蜜成分有直接的关联。一般葡萄糖和松三糖含量高的蜂蜜容易结晶,如油菜蜂蜜、棉花蜂蜜、葵花蜂蜜等等。而含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物质较多的蜂蜜不易结晶,如洋槐蜂蜜、枣花蜂蜜、党参蜂蜜等等。 3、温度对蜂蜜结晶的影响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葡萄糖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降低的,在葡萄糖的饱和溶液中,温度越低越容易结晶。蜂蜜在13~14℃时,最容易结晶,若低于此温度时,虽然葡萄糖的过饱和程度增加,但是由于蜂蜜中果糖、麦芽糖、糊精和胶状体物质等在低温下的粘滞度和
密度却大大提高,从而降低了结晶核的运动和扩散作用,结晶反而迟缓。若高于此温度,蜂蜜的粘滞度虽然降低了,但是
葡萄糖的溶解度却提高了,从而减少了溶液的过饱和程度,也使结晶变慢,甚至使结晶融化。据报道,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5~27℃),不断的改变温度值,可加快蜂蜜的结晶。冬春季节室温一般在此范围内,家庭购买的蜂蜜在放置过程中出现结晶与此关联较大。 4、影响蜂蜜结晶的其他因素 蜂蜜中的含水量、蜂蜜的
加工工艺、蜂蜜包装等也会影响蜂蜜的结晶, 三、蜂蜜的“解晶” 蜂蜜一旦结晶,其自然融化的过程就会很漫长。一般不能完全融化,特别是油菜蜜等极易结晶的蜜种,会保持常年结晶状态,仅在夏季变得细软一些,表层可能出现一些融化的液态蜜。 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的蜂蜜大多数都会结晶,要提高蜂蜜的感官性和货架期液态稳定性,蜂蜜在加工过程中为防止蜂蜜结晶,可采取加温、超声波、过滤去除杂质等各种办法破坏原有的结晶核,都可起到延缓或抑制蜂蜜结晶的作用。家庭中,可将装蜂蜜的容器放在温度为50~60 ℃热水中,通过热传递让蜂蜜慢慢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