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偏方

蜜蜂的病害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31日 09时23分24秒

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1.病原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 2.症状   

蜜蜂囊状幼虫病   蜜蜂囊状幼虫病又叫囊雏病、囊状蜂子。1.病原   为囊状幼虫病病毒。它主要感染幼虫使其致病死亡,也可在成蜂体内繁殖,但不表现症状。 2.症状    试验证明,病毒一般在1~2日龄小幼虫阶段侵入,而在5~6日龄大幼虫阶段出现明显的症状,头部离开巢房壁翘起,形成钩状幼虫,虫体由苍白色逐渐变为淡褐色,由于虫体后部皮下渗出液增多,呈现典型的囊状袋。在封盖期死亡的幼虫,工蜂将巢房盖咬一小孔或启开拖出巢房,未被拖出的死幼虫,体色由淡褐色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后期呈一干片,似龙船状。死虫无臭味,也无粘性,很容易被工蜂清理。蜂群发病常有二种类型,一种是蜂群中通常出现近百只死亡幼虫,工蜂采集活动正常,称为"慢性型";另一种是早春或晚秋,蜂群繁殖时患病,蜂群内出现大批幼虫死亡,工蜂表现不安,采集力明显下降,甚至整群飞逃,称为"急性型"。 3.诊断方法 ①箱外观察   当蜜蜂开始采集活动时,可以看到从巢内拖出的病死幼虫,在蜂箱前也可观察到零散的死亡幼虫,可疑为本病。 ②蜂群检查   打开蜂箱,提出封盖子脾,发现巢房盖有大的不规则孔洞或已被工蜂开启露出患病幼虫上翘的头部, 拉取病虫,可见虫体末端明显的囊状袋,虫体苍白色,无味、无粘性,可初步诊断为本病。 ③样品送检   如需作进一步确诊,可将病虫或死虫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寄送方法分为: (1)成蜂标本的寄送   对患成年蜂病的蜂群可取蜂群内巢脾上或蜂箱底部带有典型病状的蜜蜂及在蜂箱前面爬行的垂死蜜蜂和死亡蜜蜂20~30只,装入小纸袋内,作好记录和标记,然后将标本装入小木盒内邮寄,注意不要用酒精浸泡。 (2)幼虫标本的寄送   第一,割取一小块有病虫或死虫的巢脾,装入小木盒内寄送。 第二,挑取单个幼虫若干只装入已消毒好的小玻璃管内,封口后寄出。注意,凡是供作微生物检验的标本,均不能加任何防腐剂,也不能用化学剂处理。 4.流行特点   研究查明,蜂群中的病死幼虫以及被污染的饲料(蜂蜜和花粉)、巢脾和蜂具是囊状幼虫病的主要传染来源,而患病蜂群内带毒的工蜂是病害的传播者。当工蜂在清理病死幼虫尸体时感染带毒,在饲喂幼虫时,便将病毒传播给健康幼虫,使其发病。试验证明,囊状幼虫病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侵入,而通过成年工蜂的饲喂和清理活动传播的。病害在蜂群间的传播是通过蜜蜂在采集活动中的相互接触将病毒带给健康蜂群, 此外,蜂场上的盗蜂和迷巢蜂以及巢脾的相互调动等人为活动也能传播。   囊状幼虫病的发生与气候、蜜源和蜂种有关。在我国南方,中蜂囊状幼虫病每年出现两个发病高峰,广东、福建在3~4月和11~12月;江西、湖南出现在4~5月和10~11月;北方发病较晚,一般出现在5~6月,夏季病情逐渐减轻,强壮的蜂群,病情可以自愈,但在秋后或翌年春季又会复发。发病与蜜源和巢内贮蜜以及蜂数密集程度也有关系,如在早春蜜源缺乏,特别是蜂群内缺少贮蜜,而幼虫又缺乏蛋白质饲料时,容易发病,且病情较重;相反,当外界蜜源丰富,巢内贮蜜和花粉充足,蜂群内蜂数密集(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发病较轻并且容易自愈。不同蜂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如西方蜜蜂较东方蜜蜂抗病力强,就是在东方蜜蜂同一品种之间,也存在抗病性不同的种群,在生产实践中,已应用抗病性强的种群开展抗病育种和选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  5.防治方法 ①加强饲养管理   第一,早春和晚秋,外界气温较低,应注意蜂群保温,晴天翻晒箱内保温物,以增加蜂群温度。减少检查蜂群次数,以免影响巢温。调整蜂群内蜂脾关系,使蜂数略多于巢脾或保持蜂脾相称。   第二,当蜂群内饲料不足时,要及时补充饲喂,以保证蜂群正常生活需要,尤其在蜂群大量繁殖期间,应补充些营养物质,如花粉、维生素以增强蜜蜂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第三,将病群内的蜂王用笼扣起,暂时断子。巢脾上的病死幼虫被工蜂清除,减少病原的积累,打断传染链,减轻病情。   第四,蜂箱可用1~2%氢氧化钠水溶液洗刷消毒,空脾可用4%甲醛溶液浸泡消毒24小时,花粉脾可用冰醋酸蒸气密闭熏蒸消毒。具体作法可参照本书化学消毒部分。   高效巢脾消毒剂,主要成分为二氯异氰尿酸钠,为一种广谱含氯消毒剂。对蜜蜂安全,对囊状幼虫病病毒效果较高,对美洲幼虫腐臭病和欧洲幼虫腐臭病污染的巢脾也有消毒效果。具体消毒作法是浸泡消毒,将100片药溶解于2000毫升水中,浸泡巢脾20分钟后,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另换清水浸泡2次,每次5~10分钟,尔后晾干备用。 ②选育抗病品种   从发病蜂场选择抗病力强的蜂群,培育蜂王,同时淘汰病群中的雄蜂。培育的蜂王用于替换病群中的蜂王,这样经过几代选育,可降低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发病率。  ③药物防治   对于患病蜂群可选用下列药物防治:   第一,半枝莲(又名狭叶韩信草)50克。   第二,贯众50克,金银花50克,甘草25克。   将药放入容器内加适量水,一般以淹没药为宜,煎煮后,过滤,取滤液,按l:l的比例加白糖,配成药液糖浆喂蜂,上述每一剂量可喂10~15框蜂。   第三,抗病毒862,系抗病毒药金刚烷胺和中草药的混合制剂,治疗中蜂囊状幼虫病效果可达80%以上,对意蜂囊状幼虫病具有同样疗效。试验证明,应用抗病毒862结合巢脾消毒和更换蜂王等综合措施,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蜜蜂蛹病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1.病原   为蜜蜂蛹病毒。 2.症状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粘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在患病蜂群中也有少数病蛹发育为成年蜂,但这些幼蜂由于体质衰弱,不能出房而死于巢房内。有的幼蜂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3.诊断方法①症状诊断 (1)蜂箱外观察:   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2)蜂群内检查:   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②鉴别诊断   蜜蜂蛹病的病状常易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③样品送检    如需确诊,可将死亡蜂蛹寄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做血清学诊断。 4.流行特点 ①传播途径   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蜂王是该病的又一重要传染途径。 ②发病时间   发病时间:云南、福建出现在12月份,四川在2~4月份,江西、浙江在3~4月份,陕西在4~6月份,甘肃6~8月份。 ③发病程度和危害情况   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措施,病情则可得到控制。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群蜂死亡。 ④发病相关因素 (1)与温度的关系:   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 (2)与蜜源和饲料的关系:   在外界蜜粉源充足,蜂群内有充足的优质饲料贮备,蜂群群势较强的情况下,不易发生蛹病;当早春或晚秋外界蜜粉源缺乏或使用劣质饲料喂蜂,蜜蜂处于饥饿状态营养不良,遇阴雨或寒潮时易发生蜂蛹病。 (3)与蜂种及蜂王年龄的关系:   意蜂发生较普遍,受害较重,喀蜂和东北黑蜂发病较轻,中蜂则很少发生,就蜂王年龄而论,一般说来,老蜂王群易感染,年轻蜂王群发病较少。 5.综合防治技术 ①选育抗病品种,更换蜂王   蜜蜂品种之间抗病性有差异,同一品种不同蜂群抗病力也不一样,在病害流行季节,有些蜂群发病严重,有些蜂群发病轻微,而有些蜂群却不发病。在生产实践中选择无病蜂群作为种蜂群,培育蜂王,用以更换病群的蜂王,以增强对蜂蛹病的抵抗力。 ②加强饲养管理,创造适宜蜂群发展的环境条件   保持蜂群内蜂脾相称或蜂多于脾,蜂数密集,加强蜂巢内保温,经常保持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饲料,当外界蜜粉源缺乏时,需给蜂群喂以优质蜂蜜或白糖,并辅以适量的维生素、食盐。此外,还应注意保持蜂场卫生,清扫拖出蜂箱外的死亡蜂蛹,集中烧毁,以消灭传染源,同时注意勿将病脾调入健康群,避免造成人为传染。 ③消毒措施   每年秋末冬初患病蜂场应对换下的蜂箱及蜂具用火焰喷灯灼烧消毒。对巢脾用高效巢脾消毒剂浸泡消毒,100片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巢脾20分钟,用摇蜜机将药液摇出,换清水2次,每次10分钟,摇出清水后晾干备用。 ④药物防治   巢脾和蜂具经消毒处理并换以优质蜂王的蜂群,喷喂防治药物蛹泰康,每包药加水500毫升,每脾喷10~20毫升药液,每周2次,连续3周为一个疗程,病情可得到治愈。

小蜂螨    小蜂螨主要寄生于蜜蜂幼虫和蛹体,很少寄生于成蜂体,而且存活时间仅为1~2天。小蜂螨不但可以造成幼虫大批死亡,腐烂变黑,而且还会造成蜂蛹和幼蜂的死亡,蜂群内出现死蛹。出房的幼蜂残缺不全,蜂群群势迅速削弱,甚至全群死亡。 1.形态特征   小蜂螨的个体发育分4个阶段。即卵、幼虫、若螨和成螨。 ①卵   小蜂螨的雌螨可产两种卵,一种为无肢体卵,个体较小,卵产下后不久即变成浅褐色,不能孵化,最后干枯死亡,另一种卵为有肢体卵,透过卵膜可以看到卵内幼虫肢体。卵为卵圆形,白色透明,长0.65毫米,宽0.54毫米,腹面中央稍凹陷,形状似紧握的拳头,刚产下的卵,经15~30分钟,即孵化为幼虫。 ②幼虫   破壳后的幼虫为椭圆形,身体白色,具有3对足,爬在巢房壁上,身体隆起,处于静止状态,体长0.54毫米,宽0.38毫米,此时,第四对足被包在卵膜内尚未显露,经20~24小时后伸出第四对足,进入前期若螨阶段。 ③若螨   分前期若螨和后期若螨。前期若螨具有4对足,体呈椭圆形,乳白色,体长0.6毫米,宽0.38毫米。体背生有许多细小刚毛,螯肢也逐渐形成。经44~48小时,静止蜕皮变为后期若螨。体为长椭圆形,长0.9毫米、宽0.6毫米,可区分出雌雄性别,体乳白色,身体密布刚毛,胸叉明显,经48~52小时,静止蜕皮变为成螨。 ④成螨   雌螨体呈长椭圆形,体色由黄色变成褐色,体长1.02毫米,宽0.53毫米,前端较窄,后端较钝,体背部被一整块骨板所覆盖,身体密布刚毛,腹面具有马蹄形胸板、棒状生殖板、钟形肛门板,肛门开口于中央。   雄螨略小于雌螨,体长0.95毫米,宽0.56毫米,体色淡褐色,腹面的脚板与生殖板合并,后端呈楔形,与肛门板的距离较雌螨的大,螯肢内侧有一极细的输精突。 2.生物学特性 ①生殖特性   雌性小蜂螨进入幼虫房后,45~52小时开始产卵,蜜蜂幼虫封盖100~110小时是小蜂螨雌螨的产卵高峰期,以后产卵力逐渐下降。蜜蜂幼虫封盖208小时后产的卵多为无肢体卵,不能孵化。一般情况下1只雌螨能产1~6粒 卵,多数产1~3粒。 ②生活周期   卵期15~30分钟,幼虫期20~24小时, 前期若螨44~48小时,后期若螨48~52小时,从卵到成螨整个发育周期为4.5~5天。 ③温度影响   小蜂螨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l~36℃,一般 可存活8~10天,有的可达13~19天,9.8~12.7℃,小蜂螨则很难长时间生活,只能活2~4天;44~50℃高温之下,24小时则全都死亡。 ④运动性   小蜂螨的足很长,行动敏捷,常在巢脾上迅速爬行。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阳光或灯光下小蜂螨会很快从 巢房里爬出来。 ⑤寄生性   小蜂螨主要寄生于子脾上,靠吮吸蜜蜂幼虫或蛹体的血淋巴生活。雌螨潜入即将封盖的幼虫房产卵,当一 个幼虫或蜂蛹被小蜂螨寄生死亡以后,又从封盖房的穿孔内爬出来,重新潜入其他幼虫房内产卵繁殖,在封盖房内重新繁殖成长的小蜂螨,随着新蜂一起出房。小蜂螨在成蜂体上仅能存活l~2天,利用这一特性,可采用断子方法防治小蜂螨。 3.诊断方法 ①熏蒸检查法   用一小玻璃杯从巢脾中央抠取50~100只蜜蜂,其内放一浸渍0.5~1毫升乙醚的棉球,熏蒸3~5分钟,待蜜蜂昏迷后,轻轻振摇几下,再将其送回原群内,蜂螨则粘在玻璃杯壁上或掉落到下面,根据蜂数及落螨数计算寄生率。 ②封盖巢房检查法   提取封盖子脾,用镊子挑开封盖巢房,利用小蜂螨具有较强趋光性的特点,可迎着太阳光,仔细观察巢房内爬出的小蜂螨数量并计算其寄生率。 4.发生规律 ①小蜂螨越冬地区   调查表明,蜂螨顺利越冬的温度 指标为月平均温度在14℃以上,生物学指标为越冬期间蜂群内无绝对断子期,小蜂螨可越冬的温度指标为月平均温度不低于5℃,生物学指标为越冬期间,蜂群内绝对断子期不超过10天。根据小蜂螨越冬所需要的温度和生物学指标,结合我国自然条件和实地调查查明,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浙江、江西南部为小蜂螨的越冬基地;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云南、四川、贵州及河南南部为小蜂螨的可越冬区。 ②消长规律   小蜂螨的消长规律与大蜂螨有所不同,它在一年中的消长与蜂群的繁殖状况及群势有关。在北京地区,每年6月之前,蜂群中很少见到小蜂螨,但到7月以后,小蜂螨的寄生率急剧上升,到9月份即达到最高峰。11月上旬之后,外界气温下降到10℃以下,蜂群内基本查不到小蜂螨。 5.防治方法   防治大蜂螨的方法也适用于小蜂螨。 ①在药物防治方面   除了螨扑、速杀螨和敌螨一号外,升华硫对小蜂螨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时,抖落封盖子脾上的蜜蜂,然后用纱布包着升华硫粉,均匀涂抹于封盖子脾的表面。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此法也可结合取蜜时进行。 ②两种杀剂联合使用   在蜂群内通常有大蜂螨和小蜂螨共同发生和危害,损失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将两种杀螨剂联合使用,悬挂"螨扑"高效杀螨片于蜂群内用以杀灭蜂体上和巢脾上的大蜂螨和小蜂螨,但不能杀灭封盖巢房内的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可结合使用升华硫涂抹封盖子脾,也可结合使用敌螨一号或速杀螨,可收到彻底防治的效果。 ③蜂群内断子防治法   根据小蜂螨在蜂体上仅能存活1~2天,不能吸食成蜂体血淋巴,而在蛹体上最多也只能活10天的生物学特性,采用割断蜂群内幼虫的方法防治小蜂螨,取得了理想效果。即采取幽闭蜂王9天,打开封盖幼虫房并将幼虫从巢脾内全部摇出,即可达到防治小蜂螨的目的。 ④同巢分区断子防治法   蜜蜂研究所最近研制一种能使蜂群气味和温度正常交换而小蜂螨又无法通过的纱质隔离板,将蜂群分隔成两个区,使各区造成断子状态2~3天,使小蜂螨不能生存,此法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具体做法是,采用一个与隔王板大小相同的隔离板,置于继箱和巢箱间(若为卧式箱则采用框式隔离板),将蜂王留在一区继续产卵繁殖,而将子脾全部调到另一区,造成有王区内绝对无大幼虫2~3天,待无王区子脾全部出房后,造成该区绝对断子2~3天,使小蜂螨全部自然死亡,以达到彻底防治的目的。该法较幽闭蜂王断子法具有许多优点,为有效的防治小蜂螨开辟了新途径。其优点是: 第一,保持蜂群的正常生活秩序和蜂王正常产卵繁殖,有利于蜂群稳定持续的发展。 第二,不影响王浆的生产,保证了蜂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第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果。 第四,操作方便,不受气候条件的限制。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