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9日 09时36分51秒
近些年来,爬蜂病困扰着许多蜂场。经多年观察和实验对比,除极个别蜂场的爬蜂病属于孢子虫病、麻痹病、下痢大肚病等传染性爬蜂病外,绝大多数蜂场的爬蜂病属于无传染性
近些年来,爬蜂病困扰着许多蜂场。经多年观察和实验对比,除极个别蜂场的爬蜂病属于孢子虫病、麻痹病、下痢大肚病等传染性爬蜂病外,绝大多数蜂场的爬蜂病属于无传染性的“软翅爬蜂病”,这种“低温软翅病”是8月份芝麻花期“高温卷翅病”的对应病,两种病有个共同点,一是该病的突发性在一个地区几乎很同时;二是发病后用药物治疗和不治疗,一般两星期后同时爬蜂结束(实际此病用药治疗无任何作用,只能污染蜂产品)。此病发病原因属饲养管理不当和大流蜜期蜂不顾脾而产生的。例如2004年的春繁期,气温偏高,大部分第一代子出房后(少数蜂场两代子已出房),外界已是春光明媚艳阳天,气温暖和,早油菜、榆树和迟油菜已相继开花,粉源充足,工蜂采集积极,加上新蜂出房后蜂王产卵兴奋,许多蜂场抓住这一“有利”机会迅速加脾扩产,子脾方正,多多益善,好大欢喜,殊不知已给27天后的蜂群奠定了爬蜂病的基础,当季我蜂场正在使用“多功能保蜂罩”控飞春繁,许多蜂场师傅多次到我蜂场观看多功能保蜂罩使用情况和蜂群管理情况,曾有师傅对我说:“你这种管理模式是对蜜蜂资源的浪费,把你这样的群势交给我管理,现在起码产了6张好子脾了”(当时我蜂场每箱群势均为双王6脾蜂,但只允许产了2-3张8-9成的子面)。油菜进入流蜜期时,许多蜂场同时出现了爬蜂,病重蜂场爬出的蜂在箱前2米内成堆结团,迅速垮蜂。我蜂场未出现爬蜂病,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春蜜收成。 是什么原因引起“软翅爬蜂病”,要明确必须先从蜜蜂蜂群生物学特性了解,蜜蜂属膜翅目系昆虫纲类,翅翼每秒的振动约240次左右,超过任何一种膜翅目的昆虫振动频率,一只成熟健壮的蜜蜂在空中可直线上升、下落、打转及平直飞行和府冲,每个飞翔动作轻松自如,当它采集蜜、粉、水或在箱内叼一只同等重量的死蜂上升到空中,所负载的重量是它本身自重的一倍,这个力主要是蜜蜂翅翼根部的肌腱板发的功,每秒钟240次的振动频率由肌腱板张合而产生,并带动翅翼拍打空气而起飞,蜜蜂的肌腱板发育好坏直接影响着蜜蜂的飞翔能力。当蜜蜂的一个卵虫在吸食期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后进入丝茧成蛹羽化期,在羽化期间得到35℃(+ -0.5℃)的适宜恒温和75-90%的湿度,能够正常的发育肌腱板,多层的肌腱板平直、饱满为后天成蜂飞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若一个卵虫在吸食期得到的护理和营养不充足,再加上羽化期的控温效果差,肌腱板的发育就受到影响,而出现肌腱板弯曲、扁瘦、层数减少,后天成蜂飞翔无力,甚至不能飞翔,解剖一下说:蜜蜂的肌腱板就像自行车的车轮轴上的滚珠轴承一样,圆滑饱满的滚珠轴承可让一辆自行车顺利运行,而挤扁和破损的滚珠轴承自行车运行相当困难,甚至难于前进,不管这辆自行车外部如何齐全和豪华,失去了滚珠轴承的功,也就成了一辆废车,蜜蜂出房后外表如何完整,只要肌腱板发育不良也就成了----只能爬的蜂。
蜜蜂肌腱板发育的三个因素:
1.营养。当蜂王将一只卵产入巢房,该只蜜蜂就开始了它的发育生态过程,刚产入巢房中的卵带有浓厚的蜂王物质(信号物质),内勤蜂很快就嗅觉到站立在巢房中的白色卵粒,并用吻伸进巢房内,在卵周围进行舔刮,涂抹蜂胶液杀菌,一个蜂多于脾的正常产子群,卵期3天中每20分钟左右此卵被清理护养杀菌一次,由于恒温35℃,湿度75-90%的蜂巢,也是各种病菌适宜生长的环境,当一粒卵在子多蜂少的群中,不能得到足够的护理杀菌,病菌就乘虚而入侵染在卵体外表和巢房中,通过卵壳发育口进入卵内,也就是人类常说的“病从口入”。卵期后进入吸食王浆三天发育期,此时一个蜂多脾少的群每20秒钟左右就被喂一次王浆,巢内有充足优质的蜜、粉能使内勤蜂多吃而在体内产生充足的、含酸量极高的王浆分泌供喂小虫,使幼虫得到营养全面的王浆物质,由于王浆酸的作用,只要在卵期没被病菌侵染,此时三天中的小幼虫不会被感染各种病菌,因高酸度的王浆可以拟制许多病菌的侵入,此时若有小幼虫变黄死亡,是在卵期被感染上了病菌,生长在子多蜂少的群中的三天小幼虫,或巢内优质蜜、粉源不充足,小幼虫得到的是营养不全面的浆水,又没有足够的酸性杀菌能力(一般癸烯酸含量较低),也容易在小幼虫期感染病菌,三天幼虫期结束进入大幼虫期,大幼虫得到的食物是没有杀菌能力的蜜、粉混合液,大幼虫已进化到自身有抵抗病菌能力的状态,一个蜂多脾少,箱内存蜂胶量充足的正常群,一部分蜂就取食蜂胶通过口腔中的碱液溶化成蜂胶水在巢房壁和大幼虫身上进行涂抹杀菌,起到保护大幼虫不被病菌侵染的作用,若子多蜂少群,蜂群中就失去了这一工作,大幼虫处于无防护状态,全靠自身的抵抗力,一旦抵抗不了便被病菌侵染,产生虫体病变,较宜引起各种烂子病,白垩病发生,也直接影响到蜜蜂肌腱板的正常发育,大虫封盖后在丝茧内迅速吃完 剩余食物后不再吃食物,靠自身体内存足的营养进行变蛹和羽化,并施放一定的热量,此阶段主要依赖35℃(+ -0.5℃)恒温和75-90%的湿度进行羽化过程,温度每高出1℃时,21天的卵哺化期会提前1天蜜蜂出房,温度每低于1℃时会推迟一天蜜蜂出房,高温提前一天或低温推迟一天出房的蜜蜂都不健壮,炎热的夏天芝麻花期的“卷翅病”就是高温提前一天所至,形成翅翼尖部软弱或卷起,翅膀根处的肌腱板也未发育好,没有足够的振动频率驱驶翅翼,使蜜蜂不能飞行,高温卷翅病翅翼尖卷起,养蜂员知道是卷翅病,而对应面的低温软翅病蜂躯不缺,翅翼不卷,只是飞不起来或呈跳飞状,一般养蜂员不易辨认,把此现象当成传染性爬蜂病,实际是“低温软翅病”。
2.强群是蜂群抵抗病害蜜蜂发育健全的保障
何为强群,一般认为满了箱的蜂是强群,实际这个概念不准,一个有3500只蜜蜂只放一张标准巢脾的群就是一个小强群,而一个只有8脾蜂的继箱群放12张脾以上实际是弱群。当蜂王在脾上产上一片卵后,蜂群就开始把巢温控制在35℃左右进行护巢育儿,这个蜂巢的热量来源于两个方面,起初是蜜蜂互集燥动振温,当有了封盖子后,封盖内的蛹也施放热量,两种热量共为蛹羽化提供热源,由于热量在空气中容易散失,蜜蜂用身躯爬伏在巢脾上护温,强群才能控制蜂巢恒温,两个热量的来源都是与蜜蜂饲料分不开的,幼虫哺喂期得到的饲料越优良、越充足,在蛹的羽化过程中施放的热量越多,反之则少;成蜂食用的饲料越优良,在护巢升温中产生的热量越多,反之则少,蜂群饲养管理中常年饲养强群,饲喂优质饲料,注重蜂场的环境与蜂箱的卫生,一般不会出现“软翅爬蜂病”。
控制蜂与子的比例预防爬蜂
春繁期除北方地区外,一般繁殖日期比较短,蜂还未满箱蜜源大流蜜来临,在此繁殖期养蜂员总想尽快壮大蜂群,1脾蜂1脾子的繁殖。每张标准脾有6000个左右的巢房,1脾产到9成时有5400个蜂儿房,其中封盖子约占三分之二,卵虫约占三分之一,也就是所需要护理哺喂的卵虫有1800个,按每只卵虫3只蜜蜂护喂,需要5400只蜜蜂,而充足的1脾蜂在3000只蜜蜂左右,几乎少了一倍的护喂蜂,3脾春繁蜂3个90%的子脾出完后应有16200只蜜蜂,每脾3000只可得到5足脾蜂,而大家知道,3脾春繁蜂3个90%的子脾出完后仍然是3脾蜂,而3脾蜂只有9000只蜜蜂左右,剩余7200只蜜蜂出房后到哪里去了呢?
出房蜂损失原因:蜂比子1:1的繁殖,卵虫没有得到足够的护喂,每个卵虫在停食前没有达到每20秒就能得到一次护喂,并且每次护喂的质量和数量不充足,从营养上没得到先天发育的需求,产生弱体蛹进入羽化期,没有足够的热能供自身羽化;外部因素由于子多蜂少不能有效的调控恒温35℃,受昼夜温差的变化,处于巢脾周边的子脾时冷时热,严重影响了蛹的羽化进程过程,虽然最终都能羽化成一只蜂爬出巢房,其结果有三分之一还多的出房蜜蜂轻者试飞几次就寿命到终,重者飞得出去但不适宜低于35℃的外部气温,肌腱板不灵活了再也飞不回来,再重者连出巢就飞不动,只能在地上爬着向前进,堆集在一起相互助热等待死亡,这就是剩余蜜蜂的去向和大家常说的见子不见蜂的现象,属典型的“蜜蜂低温软翅病”。 解决办法:春繁期繁殖以蜂比子2:1的繁殖为宜。
3.饲喂优质饲料强蜂健体预防“软翅病爬蜂”
蜂群应以天然的优质蜜粉源为饲料,减少白砂糖和人工代用粉的使用量,长期饲喂白砂糖应在每50kg白糖中加入15kg优质蜂蜜为宜,代用花粉用量控制在30%以下,饲喂的糖浆中每50公斤加入食盐15克(食盐不是每次喂糖就加,间隔几次加一回),柠檬酸20克(代替柠檬酸的有食用醋,白醋加入200克或者红蜡400克)。
夏天高温期蜜蜂对蜂儿的护喂次数比低温时要相对减少,许多蜂场在进入荆条花流蜜期时就爬蜂,此种情况就是前期的蜂儿护喂不到位而引起的,荆条花前期有许多地方没有天然的蜜粉源,靠喂白砂糖繁蜂,有的蜂场饲喂时间长达两个月之外,让蜂群长期处于低营养中繁殖蜂儿,由于经常喂糖刺激,蜂王产卵也积极,子脾多,由于温度高、营养差、哺育蜂分泌的王浆质量差,不能满足卵虫的需求,可采用中草药刺激哺育蜂体内分泌物的合成,促使哺育蜂上脾护喂,配方:
大黄15g,甘草15g,山楂25g,蒲公英50g,贯众10g,加水5公斤煎熬三次倒入15公斤糖浆中喂10群蜂1次,喂糖季节每5天喂一次,至流蜜前半月停喂。经多年实验对比,该方法可使育儿质量得到帮助,减少“蜜蜂软翅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