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11日 11时26分23秒
蜂王与雄蜂在空中交尾(交配)的现象很难发现,第一是因为蜂王与雄蜂交尾的地点远离蜂场。第二是因为它们飞行的速度极快。第三个原因是蜂王与雄蜂的个体很小,人眼的聚焦能
蜂王与雄蜂在空中交尾(交配)的现象很难发现,第一是因为蜂王与雄蜂交尾的地点远离蜂场。第二是因为它们飞行的速度极快。第三个原因是蜂王与雄蜂的个体很小,人眼的聚焦能力有限。所以即使是老养蜂员也难保眼福。笔者专业养蜂20年,只有1997年5月在陕西省扶风县野霍林场发现了蜂王与雄蜂在空中交尾的情景;并同时拍到了照片。 用的是70毫米的镜头拍了4张负片。洗出照片以后有2张照片的清晰度还可以。只是放大的倍率不够。由于中国目前还没有人拍到蜂王与雄蜂交尾的照片。2003年笔者萌发了要拥有高质量的蜂王与雄蜂交尾的照片的念头。正好挠非典,我的旅游商场放假。于是掐指计划时间,希望抵达拍摄地正好是蜂王与雄蜂交尾的时期。通过几天的准备,5月10日我带着我的摄影工具:佳能EOS30D相机;适马15—30毫米镜头;适马70—200毫米f2.8的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腾龙90毫米微距镜头; 420 EX闪光灯;曼富图190pro三角架等配件。铝箱内同时塞上20个柯达VS和富士RDPⅢ胶卷。将我的小儿子委托给朋友看管几天。跨上我的五羊125—A摩托车;从四川的茂县太平乡出发,一路上顶风冒雨,宿成都、穿剑门、踩秦岭、趟渭水、游法门。由于边走边拍花草与蜜蜂。用了4天时间才走完1300公里路程。5月13日晚终于抵达陕西扶风县的野霍林场。住在朋友的蜂场后心中窃喜:天助我也花期与时间正好!人算不如天算,次日下起了大雨……。 直到5月18日天气转晴。 由于非典,扶风县野霍林场成为非典的隔离观察区。所以该地的蜂场很少,十几公里的距离不到20车蜜蜂。又没有整体换王的蜂场。心中暗想;这次拍摄的难度可能挺大。中午1点,我抓起我的全套家伙迫不及待地赶到预定的地点,将70—200毫米的镜头套上2倍增距镜装上相机。1点20分,发现了第一个雄蜂团。因为天气刚晴,处女王试飞,蜂王飞行速度特快。雄蜂团移动的速度既快又乱。其形状犹如一团乱麻,蜂团或大或小,或像蜗牛状旋转,或像金字塔。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或以一条并不太直的直线以40公里左右/小时的速度飞行。离地面与我既高又远(约有50---100米)……。当天见到的雄蜂团仅有4个。拍了9张照片。当时我的心都凉了。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来拍精采瞬间却只看到4个雄蜂团。心里暗暗计划如果明天再这样我马上到麟游县继续拍摄。 次日天阴低温,停拍一天。 5月20日天气正常,中午早早地填饱肚子飞也似的赶到预拍地点。今天的眼福似乎好了一些。1点32分开始发现雄蜂团。开始拍摄直到2点40分天气转阴为止。共发现20个左右的雄蜂团。所见情景与20日基本相似。今天交尾的蜂王比较多,所以蜂王飞行的速度比试飞要慢,乱麻状的雄蜂团减少。不论蜂王飞到何处雄蜂都奋起直追,雄蜂团的形状也好,时而像漩涡,时而像米筛,时而下大上小,好像胡乱变形快速移动而又慢慢旋转的金字塔,或像一个旋转的大海螺,一搅一搅地移动。雄蜂团中雄蜂的数量多时有二百多只,少时又只有几只雄蜂,大多数蜂团雄蜂数量在80只左右。蜂团运动方向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上或向下、或倾斜、或直立、有时像一块形状多变的小黑云快速地向你迎面扑来,呼的一声从你的耳边擦过。有时又像一片黑色的轻纱飘在空中。在蜂团快速移动时,有时蝴蝶与工蜂也来凑热闹。 朝某个方向快速移动的雄蜂团若蜂王立即停止移动而雄蜂往往冲过才能刹住车,有时还未待雄蜂停稳,蜂王可能正与雄蜂交配蜂王又开始下降,蜂团也跟着下降。其形状的变化多端,难以形容,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天直线向上飞行的蜂王数量比5月18日多;速度20—40公里/小时。离地高度最低8米。最高在100米以上直到肉眼看不清楚为止。大多数雄蜂团离地面10—30米之间。交配后雄蜂团与蜂王马上直线下降但并不落到地面。97年与2003年我共发现一百多个雄蜂团,只发现3个雄蜂团接近地面但都不与地面接触,当接近地面(约有10—20cm)时蜂团迅速散开。发现一个蜂团在接近地面时有几只雄蜂掉在地面但没有听到雄蜂团的落地声。由此推断,蜂王在交配的瞬间并不会昏迷。这样就能避免摔伤或掉入水中,以利种族繁衍。 雄蜂与蜂王在天空确实有一个聚集区,甚至每年都在同一区域。这个区域的形成可能和地形、风向、风力以及蜂箱的朝向有关。也和蜂王与雄蜂分泌激素有关。雄蜂分泌雄性激素诱导其它的雄蜂聚集在一起,而聚集在一起的雄蜂越多,产生的激素就越能够轻易地吸引蜂王飞来雄蜂聚集区,雄蜂与蜂王成功交配的几率就越高。雄蜂聚集区与蜂场的距离就与山区和平原有关。山区交尾的地点离蜂场近,离地面低。平原正好相反,交配的地点离蜂场远,离地面高。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放蜂密度,蜂场密度越大交尾区域离蜂场越近,反之则远。在放蜂密度大的地方往往在几公里内就有几个雄蜂聚集区。而在蜂场较稀少的地方,雄蜂为了形成一个聚集区则要飞行较远的距离。这就是在平原和蜂场较稀的地方很难看到雄蜂团的重要原因。这次拍摄的地点离蜂场直径300米—3000米之间。21日拍了40余张。22日又拍了20余张。这次总共拍到70张照片,聚焦清晰的有50余张,构图比较好的有10张。遗憾的是没有抓到蜂王与雄蜂正在交配的瞬间镜头。待以后有机会时我还会继续努力。 既使是专业的摄影师拍摄野生动物也感到很困难。拍小动物就更困难。对相机不太熟悉的人拍摄蜜蜂拍得一塌糊涂自然是很正常的。拍雄蜂团首先要求摄影师对相机的操作要熟练,特别要求聚焦要既快又准,其次是要有长镜头,(最好用70——200mm或70——300mm变焦镜头)。用全手动曝光。光圈以f4为好,对准天空测光后加1—2挡光圈。第二是不要东奔西跑,在一个固定的地方站稳,双脚分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四面观察。一旦发现目标,右手拿相机,左手掌托镜头,左手食指与拇指旋转聚焦环,举起相机,眼睛看着取景器,一旦图像清晰,右手食指立即轻按快门,拍摄自然成功。 这次拍摄的难度与代价也是不小的,前后用了12天(不含回程时间)在路上的7天时间里每天是满面尘飞烟火色。由于正是非典盛期,沿途车辆极少,几乎所有饭店与旅店都关门,人人都是人心惶惶,到处都是非典检查站,人们见了柏生人就像见了瘟神一样,问路与吃住极都不方便。由于川陕路多处修路,路面不平,来回2700公里的颠簸震动15—30镜头的前压圈被震掉。70—200mm镜头被雨水淋湿。佳能相机的背带扣振松掉漆。摩托车倒是很争气只补过一次胎。调过一次大链条,洗过一次空气滤清器。这次活动总的经济损失与支出费用在一万元以上。不过与得到的照片和得到乐趣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为中国蜂界作了一点实事。 鸣谢浙江磐安礼府蜂场傅德中先生和其他一些蜂友的协助与支持第一蜂人李冬云 育王分蜂:交尾群飞逃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