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4月12日 09时24分10秒
原标题:留守老人的养蜂梦见习记者刘杰 文见习记者史晟全 图杀虎村,位于平山县营里乡,紧邻猪圈沟自然风景区。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共500多人口,常住
原标题:留守老人的养蜂梦
见习记者刘杰/文见习记者史晟全/图
杀虎村,位于平山县营里乡,紧邻猪圈沟自然风景区。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共500多人口,常住人口大约只有200人,多是留守老人和孩子。村里有10户养蜂人,年纪最大的65岁,年纪最小的也已53岁。对于老人们来说,这些蜜蜂不仅贴补着自己和孩子们的家用,更是他们留守生活的陪伴。
在山里养了31年蜜蜂
闫四丑,今年58岁,儿女都在外打工,平日里就和老伴一起养蜂。从27岁起至今,他已经养了31年蜜蜂了。
闫四丑年轻时因为娶妻盖房子欠下1000元钱的外债,远走他乡打工被骗,流落街头,幸好遇到河北老乡帮他回到了老家平山,还教给他了一个发家致富的办法——— 养蜂。“没有经验,刚开始养蜂真的是一窍不通。幸亏是高中毕业,就买了很多养蜂的书,自己学习。”闫四丑回忆,一开始他买了两箱蜜蜂,后来10箱、20箱,最多时养了120多箱。到1985年闫四丑就把欠下的1000元外债还清了,家里的日子也渐渐富裕了起来。
看到闫四丑养蜂致富,村里其他人也开始向他请教。“目前村里有10户人家养蜂,都是我教的。有的‘徒弟’岁数比我还大,我还有好几个‘徒孙’。”说起教大家养蜂,闫四丑很有成就感,“见了面就‘师傅’‘师傅’地喊!”
辛苦养蜂帮孩子买房
记者注意到,村里养蜂老人们的手指关节非常粗大,指尖处长满了厚厚的茧子。“养蜂不但是技术活,也是个力气活啊!”闫四丑用玩笑的口吻说。花期时,蜂箱里产满蜜的巢脾足有7斤重,每个蜂箱至少10个巢脾,家里最多时有120个蜂箱,每天从蜂箱里拿出的巢脾就达8400斤。取出巢脾主要靠指尖的力量,长年累月,养蜂人的手指就变成了这样。
58岁的闫四丑目前还养着80多箱蜜蜂。“要帮助下孩子们嘛!”闫四丑说,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但老两口还是想着贴补下孩子们。
60岁的张双桃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孩子们在外打工,一家人一年只能团聚一次。提及孩子们,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想孩子们了,就半个月一个月地打个电话。听听孙子们的声音。”
为帮孩子们在城里买房,张双桃和丈夫梁秀林在房子后面的山坡上养了120箱蜜蜂。站在院子里,就能听到蜜蜂进进出出的嗡嗡声。“累啊,累到想哭!这手都钻心地疼!”提起养蜂的辛苦,张双桃感慨,她的双手得了关节炎,手指略有浮肿。“肯定是干活干得!”梁秀林心疼地说。
然而提到孩子们回来春节,张双桃脸上愁云顿消,指着一排屋子一一兴奋地向记者介绍:“大儿子一家睡东屋,二儿子一家睡西屋。姑娘们回来了,就和我挤张床。”每天这时候她都会包好饺子,准备一桌子的菜。然而平时两口子的晚饭就是简单的打卤面。“就我俩,随便吃点就行!”
晚饭后,张双桃坐在台阶上,丈夫在厨房喷药灭蝇,二人没有一句话。小小的农家院里格外安静,只有蜜蜂的嗡嗡声。
创品牌继续养蜂梦
不大的杀虎村到处都能见到飞舞的蜜蜂。“这是蜜蜂带水呢!”闫四丑指着从小河边飞走的蜜蜂说。
对于村子里的老人们来说,养蜂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出于喜爱。由于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这些蜜蜂就是老人们的伴。
罗秀明,闫四丑的第一个“徒弟”,今年已经65岁,也是位留守老人。几年前得了偏瘫,但还是坚持养了5箱蜜蜂,今年病情加重,说话都困难,他这才把蜜蜂卖掉。“养了一辈子蜜蜂,不能就让这么好的蜜没了。”闫四丑说,自己上了年纪,眼神不好,已不再抽取蜂王浆,但他还想让孩子们继续这项工作。“村里太偏,现在好蜂蜜的价格太低,没有打工赚钱。孩子们都不愿意回来。如果养蜂能赚钱,孩子们就可能会回来了!”
目前为了帮助父亲,闫四丑的女儿闫利霞辞去了石家庄的工作,一个商铺一个商铺地跑,推销自己家产的蜂蜜,还承担起了整个村子卖蜜的重担。她成立了蜂场,注册了“猪圈沟”商标。“有了商标就能区别一般品质的蜂蜜,好蜂蜜的价格才能上去,养蜂的收入才能增加。虽然现在卖蜜太难,但还是要尝试一下。”闫利霞希望养蜂能吸引外出打工的乡亲们回到村子里,继续父辈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