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品种

蜜蜂蛹病死蛹病的症状与治疗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5月12日 16时27分55秒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症状  死亡的工

蜜蜂蛹病又称“死蛹病”,是危害我国养蜂生产的一种新的传染病。患病群常出现见子不见蜂,造成蜂蜜和王浆产量明显降低,严重者全群死亡。

  症状

  死亡的工蜂蛹和雄蜂蛹多呈干枯状,也有的呈湿润状,病毒在大幼虫阶段侵入,发病幼虫失去自然光泽和正常饱满度,体色呈灰白色,并逐渐变为浅褐色至深褐色。死亡的蜂蛹呈暗褐色或黑色,尸体无臭味,无黏性,多数巢房盖被工蜂咬破,露出死蛹,头部呈“白头蛹”状。有的幼蜂虽然勉强出房,由于发育不健全,出房后不久即死亡。患病蜂群,工蜂行动疲软,采集力明显下降,分泌蜂王浆和哺育幼虫能力降低,所以对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影响很大,病情严重的蜂群出现蜂王自然交替或飞逃。

  症状诊断

  (1)蜂箱外观察

  患病蜂群工蜂表现疲软,出勤率降低,在蜂箱前场地上可见到被工蜂拖出的死蜂蛹或发育不健全的幼蜂,可疑为患蜂蛹病。

  (2)蜂群内检查

  提取封盖巢脾,抖落蜜蜂,若发现封盖子脾不平整,出现有巢房盖开启的死蜂蛹或有“插花子脾”现象,即可初步诊断为患蜂蛹病。

  鉴别诊断

  蜜蜂蛹病的病状常与蜂螨、巢虫危害造成的死蛹以及囊状幼虫病、美洲幼虫腐臭病病状相混淆,可根据其特征加以区分。

  受蜂螨危害的蜂群常出现幼蜂翅残缺或蜂蛹死亡,此种情况可在蜂体及巢房内的蜂蛹和幼虫体上检查到较多数量的大蜂螨和小蜂螨;受巢虫危害的蜂群,一般是弱群受害较重,常出现成片封盖巢房被工蜂开启,死蜂蛹头部外露,呈“白头蛹”状,拉出死蛹后可见到巢虫;囊状幼虫病多出现在大幼虫阶段,死亡幼虫呈典型囊状袋,头部上翘,而蜂蛹病无此症状;受美洲幼虫腐臭病危害的蜂群也会出现死亡蜂蛹,其典型特征是死蛹吻伸出,而患蛹病死亡的蜂蛹无此病状。

  样品送检

  如需确诊,可将死亡蜂蛹送到蜂病诊断中心,做血清学诊断。

  传播途径

  蜂群中的病死蜂蛹以及被污染的巢脾是蜜蜂蛹病的主要传染源,患病蜂王是该病的又一重要传染途径。

  发病时间

  云南、福建出现在12月份,四川在2月份~4月份,江西、浙江在3月份~4月份,陕西在4月份~6月份,甘肃6月份~8月份。

  发病程度和危害情况

  各地区和各蜂场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轻则仅有个别蜂群少量蜂蛹死亡,如此时外界蜜粉源丰富,蜂群群势较强,辅以更换蜂王措施,病情则可得到控制。严重病群,由于大量蜂蛹死亡,采集蜂数量减少,蜂群生产力下降,蜂蜜和蜂王浆的产量大幅度降低。若发病率高达30%~50%,则蜂群完全失去生产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群蜂死亡。

  发病相关因素

  (1)与温度的关系

  蜜蜂蛹病的发生与温度关系密切。调查表明,蜜蜂蛹病发病的适宜温度为10℃~21℃,早春寒潮过后,易发生蛹病。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