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蜂场环境

蜡螟-蜜蜂的敌害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7日 21时48分04秒

养蜂场除了胡蜂的危害,还有另外一种危害。这种昆虫名叫蜡螟,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蜡螟的

养蜂场除了胡蜂的危害,还有另外一种危害。这种昆虫名叫蜡螟,危害蜂群的蜡螟有两种,即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分布于全世界,小蜡螟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大陆。蜡螟的幼虫称为巢虫,又称绵虫、隧道虫。以幼虫危害蜂群。不但蛀食巢脾,破坏蜂巢,而且穿蛀隧道,伤害蜜蜂的幼虫及蛹,造成“白头蛹”。轻者影响蜂群的繁殖,重者还会造成蜂群的飞逃。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严重。 1.形态特征  蜡螟为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①卵   大蜡螟的卵呈粉红色,短椭圆形,长约0.5毫米,宽约0.3毫米,卵壳较硬且厚,表面布有网状刻纹;小蜡螟的卵呈乳白色,短椭圆形,长约0.3毫米,宽 约0.2毫米,卵壳较软且薄,表面布有不规则的网状刻纹。 ②幼虫  大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似衣鱼状,体乳白色,长0.8~1毫米,前胸背板棕褐色,老熟幼虫体长23~25亳米,体呈黄褐色。小蜡螟的幼虫初孵化时与2龄幼虫无形态差别,幼虫乳白色至黄白色,前胸背板呈黄褐色,较头部颜色略浅些。体长0.7~0.9毫米,老熟幼虫体呈蜡黄色,体长15~18毫米。 ③蛹  大蜡螟的蛹呈纺锤形,长12~14毫米,黄褐色, 腹部近腹面有一对小刺钩,背面有两个排成一排大而扁平的齿状突起。小蜡螟的蛹长8~10毫米,黄褐色,腹部末端具8根棘刺,成环状排列,其中腹面的4根较细小,背面的4根粗壮。 ④成虫  大蜡螟雌蛾体长13~14毫米,翅棕黑色,翅展27~28毫米,前翅近长方形,外缘较平直,自肩角到臀角有一列锯齿状凸纹,翅色不均匀,翅中部近前缘处有一些紫褐色呈半圆形的深色斑,近顶角处前缘有一剑状灰白色斑,凸纹到内缘间为黄褐色,靠内缘有两个紫褐色斑,翅的其余部分色浅。下唇须突出于头的前方,头及胸部背面黄褐色,大蜡螟的雄蛾较小,头、胸部背面及前翅近内缘处呈灰白色,前翅外缘凹陷, 略呈“V”字形。小蜡螟雌蛾体长9~10毫米,翅展21~25毫米,除头顶橙黄色外,全身紫灰色,前翅扁椭圆形,顶部较圆, 翅色均匀,紫灰色,下唇须不突出于头前方,雄体较小,前翅近肩角紧靠前缘处有一长约3毫米大小的棱形翅痣。 2.生活史及习性  小蜡螟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一般一年可发生3代。在福建,夏季卵期约为4天,幼虫期最短为42天,最长可达69天。 蛹期最短为7天,最长为9天,成虫期最短为4天,最长为31天。雄性蜡螟较雌性发育期长1~2倍。 蜡螟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自然情况下,如旬平均气温超过13℃,越冬幼虫开始活动;甸平均气温在27℃以上,蜡螟繁殖迅速,危害严重,旬平均气温下降至8℃,群内温度下降到9℃以下时,幼虫停止取食。在北方气温下降至7℃以下,在室外空蜂箱、空巢脾中的蜡螟,5小时后全部死亡,如温度升高到49℃,40分钟内,各虫态蜡螟将全部死亡。 强群受蜡螟危害轻,弱群受害重;东方蜜蜂较西方蜜蜂受害重。初孵化的幼虫以蜂巢底部蜡屑为食,4天后即上脾危害,行动敏捷,爬行速度快。2龄以后,虫体较大,工蜂易察觉,上脾后常受到工蜂的清理,所以不易造成危害。上脾幼虫, 穿蛀隧道并沿隧道取食,隧道有时有分叉,随着幼虫龄期和食量增大,隧道也不断加长和扩大。蜜蜂幼虫受其危害,化蛹后不能封盖,呈“白头蛹”状死亡。蜡螟幼虫5~6龄时,食量猛增,对巢房破坏加剧。巢内工蜂在清除死蛹后即咬脾清巢,掉落箱底的大幼虫在蜡屑中长大,并在箱底角落结茧化蛹。 3.防治方法第一,经常清除蜂箱内的残渣蜡屑,保持蜂群卫生,清除陈旧巢脾。第二,饲养强群,保持蜂多于脾,对弱群作适当合并,增强对巢虫的抵抗力。第三,当巢虫上脾为害时,应及时进行人工清除或抖落蜜蜂,将巢脾用药物熏治,杀灭巢虫。第四,贮存的巢脾密闭保存,定期用药熏杀。此外,在贮存巢脾过程中,经常放些萘粉,以驱避蜡螟。熏杀巢虫常用的药物有二硫化碳、冰醋酸和燃烧硫黄。第五,阻隔器法防治。阻隔器由大小不同口径的铝合金瓶、紫铜管、螺栓、螺帽组成。将10框蜂箱作适当改造,在小口径的广口铝合金瓶中放入0.5~1克高效低毒的药膏,安装阻隔器在蜂箱的前后壁上,在两根阻隔器上架一根木条,用螺帽固定,木条不与箱体接触。安装阻隔器的蜂箱,其内径尺寸与标准箱相同。当巢虫爬到木条上,进入阻隔器内而被毒死。但对蜜蜂及人无毒无害。 第六,用苏云金杆菌压入巢础内,当巢虫上脾危害时,食入苏云金杆菌后感病死亡。或用蜡螟大腿小蜂和绒茧蜂产卵于蜡螟幼虫体,孵化后靠吸食巢虫体液生活,致死巢虫。因此,培育寄生蜂,适时将其放入蜂群中,可控制巢虫的危害。 714 714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