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蜂场环境

我国蜜蜂疾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技术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5月07日 16时10分54秒

蜜蜂疾病是蜂业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环境污染加剧,蜜蜂疾病日趋复杂;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

蜜蜂疾病是蜂业发展的一个永恒话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环境污染加剧,蜜蜂疾病日趋复杂;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日益增强,食品安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以及食品供求与消费的主调,蜂产品的安全也不例外,而我国蜂产品的安全关键在于对药物残留的控制。因此,针对这一新形势,掌握蜜蜂疾病发生趋势,研究与发展蜜蜂疾病无公害防治技术已势在必行。

一、蜂病危害简要回顾

在我国养蜂史上,蜜蜂病虫害曾经给全国蜂业生产带来过严重的影响和教训。1957年前后,全国爆发大蜂蜗,给当时的养蜂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中蜂群最集中的浙江省造成危害最大,蜂群数量下降50%。在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初期,由于各地养蜂者开始采取长途转地放养,增加了蜜蜂染病的机会,美洲幼虫腐臭病就在此期爆发和流行,不少蜂场因此垮掉。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蜂业生产迅猛发展。在南方,每年晚秋有大量的蜂群进入茶花场地采集,但是蜜蜂采集茶花蜜源后,引起大面积幼虫死亡腐烂,严重影响越冬蜂群势和来年生产。1977年,由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与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共同成立了“防治蜜蜂茶花蜜中毒研究”的课题组,对蜜蜂茶花中毒的机理进行研究。经7年的试验研究,结果查明不是茶花有毒,而是茶蜜中含有14.2%的低聚糖,不易被蜜蜂幼虫消化吸收,从而引起幼虫营养生理障碍导致死亡腐烂。80年代末期,浙江省蜂群最早爆发了“爬蜂病”,以后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轻则蜜蜂体质削弱,群势下降,重则蜜蜂大量死亡,甚至全场覆没。1988年,仅浙江省意蜂群就有80%以上的蜂群遭受该病危害,直接经济损失达1.1亿元。1989年3月,浙江省农业厅畜牧管理局组织了“蜜蜂爬蜂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课题组,对该病的病原及防治技术进行了及时研究,同时开展了全省规模的群众性防治工作,弄清楚了该病由蜜蜂微孢子虫、蜜蜂马氏管变形虫、蜜蜂螺原体和奇异变形杆菌等病原混合感染引起。到了1993年,该病基本得到控制。另外,还有一些蜜蜂病虫害,如小蜂螨、欧幼病、囊状幼虫病、蛹病、白垩病、胡蜂以及农药中毒等,对我国养蜂生产造成过较大的损失。

二、蜂病发生趋势

纵观我国蜜蜂疾病的发生规律,蜂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是相统一的。天气因素、蜜蜂品种、蜜源条件、饲养管理、放蜂场所等都会影响蜂病的发生与危害程度c近年来,尽管在人为的干预下,一些蜜蜂疾病发生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蜜蜂疾病的发生仍然呈上升态势,诸如,意蜂死蛹病、爬蜂病的发生与流行,白垩病的传人及其流行,中蜂囊状幼虫病的复发,都给我国养蜂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蜜蜂疾病发生趋势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发病时间的长期性和常年性;二是发生范围的地区性和全国性;三是病原的可变性和混杂性;四是病情的反复性和突发性。

三、蜂病防治技术的发展

我国蜂病防治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传统防治阶段:在90年代之前,尤其是80年代,国内蜂群数量急剧增长,放蜂密度增大,蜂农养蜂技术参差不齐,同时又不注重预防,蜂群一旦发病,对药物的依赖性强,而且用药随意,特别是在防治蜜蜂传染病时,往往大剂量、不分时机地使用抗生素。这种防治技术,虽然可在短期内见效,但会导致一些病菌出现抗药性,一旦复发,疗效甚微,并造成药残,污染蜂产品

2、综合防治阶段:进入90年代,各地蜂场先后遭受爬蜂病和白垩病的危害,损失惨重,蜂农开始认识到蜂病预防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蜂场消毒,抗病蜂种的选育,加强饲养管理等综合防治的措施。同时,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蜂产品中杀虫脒、四环素等药物残留提出要求,此期国内蜂业界要求蜂农合理使用药物,在使用剂量、疗程和用药时机上作出规定和限制,禁止滥用抗生素,避免在生产期用药。

3、无公害防治阶段: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蜂产品出口屡屡受挫于发达国家一个接一个的“绿色壁垒”。农业部发文禁止使用氯霉素,并对四环素、链霉素等的使用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各蜂产品企业,也从历次质量事件中吸取教训,建立起了蜂农用药管理制度,产品溯源制度等,加强了实验室检测手段,提高了蜂产品中兽药残留的检测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我国蜜蜂疾病防治进入一个无公害防治新时期。

四、无公害防治技术是蜜蜂疾病防治发展方向

由于药物防治会带来蜂产品药残问题,影响人类健康。同时,蜜蜂疾病有的本身就可引起蜂产品的微生物污染。酵母菌、霉菌和细菌的污染不但可引起蜂产品腐败变质,还可引起人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无公害蜂病防治技术,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蜂群的抗病力,并严格遵守无公害食品动物允许使用兽(蜂)药的种类、使用方法与休药期,施用药物,以确保蜂群的健康和蜂产品的安全。无公害蜂病防止技术就是实行蜂产品从“蜂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五、蜜蜂疾病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开发潜力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用幼虫芽孢杆菌培养物注射的蜜蜂,能发展一种特别高水平的抵抗病原的抗菌物质。从而引起人们对蜜蜂疾病生物防治的关注。近年来研究人员又发现,蜂群中有一种细菌(Plp),对防治欧洲幼虫腐臭病有效。欧幼病早期不易被发现,病轻的蜂群,如遇良好蜜源,病情会好转;患病严重时,传统治疗方法是,抖落脾上的蜜蜂后剔除病虫,再给病群换入产卵力强的蜂王,补充卵虫脾,用土霉素饲喂或喷治蜂群。但药物治疗通常会导致细菌的抗药性,复发时再治往往事倍功半,同时污染蜂产品。使用P1p处理患欧幼病的蜂群,治愈率达74%,而且复发率也比用土霉素治的低,对蜜蜂是安全的。

1992年我国从日本引进EM原露技术,即有益微生物应用技术,其效果在农业、畜牧业、环境净化等多方面得到试验和验证。有益微生物群,英文缩写为EM,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出来的新型复合微生物菌剂。这种菌剂是光合细菌、放射菌、酵母菌、乳酸菌等30个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对多种病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近来该技术在我国部分蜂场得到应用,经过有关技术人员试验表明,EM技术对防治蜜蜂疾病,特别是爬蜂病、大肚病、幼虫病和蜜蜂痢疾等蜂病,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同时,采用EM防治蜜蜂疾病,不仅对蜜蜂十分安全,而且不污染蜂产品,也不会造成药物残留问题。

引自《中国蜂业》2007(2)

1625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