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蜂产品生产分散、信息不灵,产品质量较低。主要表现为: 一是产业化格局尚未形成,流通和加工环节多。 主要表现为行业分割,蜂农依然放蜂,加工商很少养蜂,造成生产和加工脱节,缺乏内在的协调机制,造成加工业被纯利益驱动,市场行情看好时,一哄而上,甚至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市场受阻时,则转产停产,销声匿迹。 二是蜂产品的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目前我国蜂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市场上销售的蜂产品仍以
蜂蜜、蜂王浆、蜂胶为主体,蜂蛹、蜂王幼虫、蜂花粉、蜂毒、蜂巢等及其加工制品很少,也很少看到用蜂产品加工的保健食品。大多数蜂产品仍以原料或初加工的形式出现,属于原始的、初级的第一代、第二代产品,仅仅依据产品中所含有的某些活性
成分,推断其保健功能。 三是
蜂产品加工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低。 由于产品加工的功能因子不确定,加工过程中不进行功能因子提取,简单的加工工艺9即可进行生产。为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提供了可能。在利润丰厚的情况下,各行各业蜂拥而起,纷纷生产蜂产品,如80年代的
蜂王浆制品的生产,造成鱼龙混杂、鱼目混珠,质量低劣,从而扰乱了蜂产品市场。 四是产品没有准确定位。 主要表现为没有根据不周的消费群体(儿童、老人、学生和某种
疾病患者等)和不同的购买目的(如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等)选择不同的目标市场,蜂产品的加工目前还处于普及型,未向专用型的方向发展。 五是产品缺乏宣传。 近年来宣传蜂产品知识和保健作用的多是养蜂界人士和部分记者,很少与医药、食品部门紧密结合,搞联合开发和宣传。 六是产品的包装较差。 目前,我国蜂产品的包装普遍较差,生产厂家往往只注重产品的内在
质量,却忽视了产品的外部形象,达不到引人注目、引导和吸引消费者的预期效果。 七是企业规模小两散。 自然导致科技投入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低、生产效率低、综合利用差、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市场无序竞争等被动局面。这种小、低、散、差、乱的状况很难适应人世后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