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桂花蜜素有“天下第一蜜”之称。每到秋冬季,漫山遍野的桂花树散发出阵阵清香,牵动着无数蜂农的“经济神经”。 一块金字招牌 “野桂花蜜是金塘镇独一无二的绿色资源,公认的‘蜜中之王’!”8日,在崇阳金塘镇东叶村,养蜂专业户范国兵自豪地说。 野桂花蜜,生在青山白云边, 出自秋冬野桂间,采酿条件极为苛刻:深秋至晚冬时节,在人迹罕至的海拔1000米的深山中,且须在晴朗打霜天气、温度低于零摄氏度,中蜂方能采花酿蜜。 “野桂花蜜营养价值高,对地域有严格要求,极为稀罕。”养蜂30年的范国兵介绍,地处幕阜山脉中段的金塘镇,是野桂花蜜的唯一产地。 今年7月5日,“崇阳野桂花蜜”被国家商标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商标,实现该县地理标志商标零的突破。 回想2008年“十里野桂飘香,万只蜜蜂争舞”的盛景,蜂农们记忆犹新。“一斤野桂花蜜售价50元,年产量最高的有4000斤,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环境优势,让野桂花蜜备受追捧,蜂农采酿的野桂花蜜往往在当地销售一空。 县农办副主任宋金光介绍,金塘野桂花蜜名噪荆楚,被冠以“中华一绝”,早在1999国际农业博览会上就被评为金奖。 一条增收渠道 金塘野桂花,全国独有,面积最大。在产业发展上,野桂花蜜的开发经历了阵痛和蜕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因毁林开荒导致的过度采伐,野桂花资源急遽减少。对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金塘镇,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成为无法回避的难题。 镇党委、政府多方调研,请来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把脉,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崛起、资源兴镇”的思路,着力开发野桂花蜜特色产业。 该镇坚持“一手死封山、一手造管育”,实行镇党委班子领导、驻村干部包村责任制,实行山林砍伐零审批,彻底杜绝个别村卖山、卖权、卖林的短期利益行为。 思路定,一张蓝图描到底:打造野桂花蜜产业链,提升市场份额,让蜜汁鼓起村民“钱袋子”,使养蜂事业真正成为一项有规模的“甜蜜产业”。 该镇制定养蜂发展规划,申报野桂花蜜保护项目,封禁30万余亩野桂花,每年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成立养蜂协会,加强技术培训。 村干部带头养蜂,注册“寿昌”牌
蜂蜜商标,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培养一批养蜂专业户,并不断开拓野桂花蜜市场。 历经多年的产业培育,敖过野桂花蜜产业的寒冬,野桂花蜜开发初具雏形。 目前,该镇建有金塘、东岳、畈上、葵山等8个野桂花蜜源基地,共有养蜂户514户,养蜂总量达到8000余群,年产野桂花蜜900余吨,产值5400多万元,全镇人均增收1000多元。 一个甜蜜产业 每逢秋季,来自省内及河南、江西、湖南等地的养蜂人,聚集到金塘镇。记者在该镇看到,公路两边摆放着几千只蜂箱。 前些年,崇阳野桂花蜜赴京参加全国
蜂产品质检会,味压群芳。有诗赞曰:“崇阳名特蜜中王,舔尽甘来口留香。” 目前,该县已成立研究所,主要从事蜂产品系列研究开发、蜜源保护利用等,并准备在华中农业大学的协助下,着力开发蜂蜜、
花粉、
蜂蜡、蜂胶、
蜂王浆、蜂蜜医药、蜂蜜化妆品和蜂蜜矿泉饮料等系列产品。 2012年3月,崇阳县成立三普蜂业有限公司,分别在北京、武汉、长沙、南昌、上海成立营销中心,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形成了以销售野桂
花蜜为主的龙头企业。 目前,该公司正在向国家申请立项,进一步把野桂花蜜产业做大做强,把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 尽管如此,金塘野桂花蜜依然存在市场化、品牌化程度不高,深
加工不够,龙头昂起不够等短板。 目前,野桂花蜜大部分是贱卖蜜汁原料,每斤卖到30元左右。如果进行
深加工,价钱起码要翻2至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