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放养方法

蜜蜂生物学术语(下)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7日 22时33分55秒

蜡腺(wax gland) 昆虫体内分泌蜡质的腺体。包括分泌上表皮蜡层,或向体表分泌蜡粉、蜡带、蜡壳的各种表皮腺。其腺体结构和分泌方式均因种类不同而异。如蜜蜂分泌的蜂蜡是单

蜡腺(wax gland) 昆虫体内分泌蜡质的腺体。包括分泌上表皮蜡层,或向体表分泌蜡粉、蜡带、蜡壳的各种表皮腺。其腺体结构和分泌方式均因种类不同而异。如蜜蜂分泌的蜂蜡是单细胞腺体,是已特化的下皮层。有4对,分别位于工蜂第四至第七腹节腹板上。蜡腺外有透明的几丁质镜膜。蜡腺分泌液状蜡质,通过细胞孔渗出到镜膜上,与空气接触后,凝结成蜡鳞,用于筑造蜂巢等。雄蜂和蜂王的蜡腺已退化。 罗盘定向(compass orientation) 蜜蜂识别方向的一种方式。指蜜蜂利用太阳方位和地球磁场识别方向的本能行为。蜜蜂的眼睛在一天中的各个时辰都能辨认出太阳的位置,而且对紫外光线极其敏感,即使空中云层密布,依然能“看见”太阳。蜜蜂腹腔里有磁铁矿成分,它们在筑巢、飞行等活动中,能以地球磁场确定方向。 迷巢(drifting) 归巢蜜蜂误入他群的现象。工蜂、雄蜂和蜂王都可能迷巢。开始认巢飞翔的幼龄工蜂迷巢现象较为严重。外勤蜂也会迷巢。工蜂迷巢,常导致一些蜂群的蜂数锐减,另一些蜂群的蜂数猛增,有时还会引起围王,既影响蜂群的正常生活,又给管理造成困难。雄蜂迷巢极为普遍,但它们可以进出任何一个蜂群而不道受守卫蜂的攻击。蜂王迷巢常遭该群工蜂的围杀。蜂群排列过密、蜂箱目标不显著、调换不同颜色的蜂箱、刮大风等是导致迷巢的主要原因。管理蜂群宜针对迷巢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避免迷巢的发生。 蜜蜂(bee) 昆虫纲,膜翅目,蜜蜂总科,蜜蜂属(Apis)昆虫的通称。 蜜蜂告警信息素(bee alarm pheromone) 蜜蜂受侵扰时所释放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现已知工蜂能释放两种告警信息素。一种是工蜂行螫时,从其螫针腺中释放出来的,成分比较复杂,已鉴定出来的,有乙酸异戊酯、乙酸正丁酯、正丁醇、苯甲酸等20多种化合物,能迅速传递告警信息,并激起其他工蜂的螫刺反应。不过,这些物质在蜂群里存在的时间不长,它们一旦消失,“警报”也随之解除。另一种是由工蜂上颚腺分泌出来的。当工蜂利用螫针进攻时,常用上颚咬住敌体,并将一些化学物质留在敌体上,以引导其他蜜蜂前去攻击。这种化学物质的主要成分是2-庚酮。这种告警信息素除了标志攻击目标外,还有驱避企图入侵的其他昆虫等作用。 蜜蜂生物学(biology of bee) 蜜蜂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蜜蜂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蜜蜂生命过程中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信息传递以及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调节控制的基本过程和原理;蜜蜂的个体生长发育,群体繁殖;蜜蜂的活动和行为习性,蜂群的周年生活规律;蜜蜂个体和群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蜜蜂的分类;蜜蜂的起源与演进等内容。为科学养蜂提供理论依据,让蜜蜂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蜜蜂引导信息素(bee attraction pheromone) 工蜂臭腺(纳氏腺)分泌的起传递信息作用的化学物质。成分复杂,已经分离出来的多为萜烯衍生物,如□儿醇、橙花醇、法呢醇、柠檬醛、□儿酸和橙花酸等等。借空气传播。起引导蜜蜂团集、采集,以及招引工蜂和蜂王返巢等作用。 蜜蜂幼虫(bee larva) 又称蜂胎、蜂子。蜜蜂的卵孵化后3~4天发育阶段的幼虫。在蜂王浆生产时将其镊出收集,因而可以视为蜂王浆生产的副产品。蜜蜂幼虫是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其化学成分与蜂王浆相接近,富含蛋白质游离氨基酸、脂肪、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累等,是蜜蜂产品之一。可加工成蜜蜂幼虫冻干粉或蜜蜂幼虫罐头等产品,也可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到其他食品中。 蜜囊(honey sac) 蜜蜂体内贮存花蜜等液体物质的嗉 囊。位于食管与前胃之间。工蜂采集的花蜜或水贮存在蜜囊中携带归巢。通过蜜囊的收缩,蜜汁或水可返回口腔。蜜囊有很大的胀缩性,平常的容积约14~18ul,吸饱蜜汁后,可胀大到55~60 ul。工蜂的蜜囊较蜂王和雄蜂发达。 酿蜜(ripening nectar) 工蜂将采集到的花蜜转化、浓缩成蜂蜜的过程。花蜜被酿成蜂蜜主要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是花蜜中的蔗糖转化为葡萄糖和果糖;二是浓度显著提高,含水量降低到20%以下。花蜜被采集蜂吸进蜜囊后,混入了含有转化酶的涎液,其蔗糖的转化过程就此开始。酿蜜工作由内勤蜂承担。采集花蜜的工蜂回巢后,把花蜜分给一至数只内勤蜂。内勤蜂接受花蜜后,爬往巢脾上不拥挤处,头朝上,保持一定姿势,然后张开上颚,借喙端部弯褶部分的张合进行酿蜜。酿蜜过程如图所示:酿蜜前喙端部处于闭合状态(1);酿蜜时,喙端部弯榴部分逐渐张开,口前腔出现一小滴花蜜(2);随着张开角度的不断增大,蜜珠也不断增大(3、4、5)。蜜珠增大到一定限度,其下方形成凹面(6a),蜜珠形状消失(6b),喙端部仍处于休止状态(6c)。酿蜜工蜂口器一次完成这一系列动作,一般历时5~10 s。这种过程反复进行,持续20min左右。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蜜珠里加入了更多的转化酶,加快了蔗糖的转化;另一方面,蜜珠的蒸发面扩大,加速了水分的蒸发。此外,部分蜜蜂加强扇风,排除巢内湿气,使蜜汁很快浓缩。酿制过程结束后,酿蜜工蜂就把蜜暂时存放在巢房里。蔗糖转化及蜜汁浓缩过程继续进行。至蜂蜜成熟后,工蜂再把它逐渐转移集中在卵圈上部或边脾的巢房里,并用蜡封盖。当进蜜快速,蜜汁稀薄时,内勤蜂不一定立刻酿制,常常把蜜汁分成小滴,分挂在几个巢房的上壁,使蜜汁增加表面积,加速水分的蒸发,以后再收集起来,反复酿制。蜂蜜的成熟过程一般需5~7天。另外,工蜂还酿制甘露蜜。 排泄飞行(cleaning flight) 蜜蜂在飞行中排泄粪便的行为。健康的工蜂、雄蜂不在巢内排粪。在蜜蜂可以出巢活动的季节里,当工蜂和雄蜂后肠积存的粪便重量达到体重的20%~25%时,就出巢飞行排泄。羽化后4~5日龄的工蜂、4~6日龄的处 女王和6~7日龄的雄蜂,以及越冬后的工蜂都要进行排泄飞行。越冬前的排泄飞行有利于幼龄蜂越冬。在正常情况下,越冬蜂不排粪,其直肠腺分泌的过氧化氢酶能防止后肠粪便的腐败。只要有优质的成熟蜂蜜作为越冬饲料,健康蜜蜂的后肠就能够容纳一个冬季的粪便。蜜蜂的排泄飞行多在晴暖无风的天气里进行。 群势(population of a beecolony) 蜂群内工蜂及子脾的数量状况。通常以框计。 认巢飞行(orientation flight) 蜜蜂识别蜂巢的方向位置、颜色及其周围环境的飞翔活动。羽化后约7天的工蜂和雄蜂蜂,出巢作第一次认巢飞行。通常,在晴暖天的午后,新蜂成批涌出巢外,头朝巢门,时高时低,飞翔一阵后,便纷纷归巢。往后,认巢飞翔的时间逐渐加长,范围愈加扩大。经过数次认巢飞行之后,周围的环境即可熟悉。被远距离移位的蜂群,外勤蜂亦需先作认巢飞行,尔后,才从事采集活动。 螫针(sting) 雌性蜜蜂腹部末端具有螫刺作用的器官。由产卵器特化而成。其基部与毒囊等相连,近端部具有倒钩。毒囊接受由毒腺分泌的毒液。不用时,螫针隐藏于第7腹节折入的刺囊内,并纳于背产卵瓣之间。工蜂受侵袭而被迫行刺时,腹部末端朝下弯曲,螫针露出刺入敌体,毒液通过整针注入敌体,针越刺越深,由于有倒钩而不能退出,整个螫针连同基部的毒囊等,一并被拉出,留在敌体上。此时,连接螫针和毒囊的肌肉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还会有节奏地收缩,使螫针继续深入、射毒。失却整针的工蜂,不久便会死亡。蜂王的整针比工蜂粗,略弯曲,倒钩比工蜂少且小,一般只在与其他蜂王博斗或破坏王台时施用。 螫针钩(stinger hook) 俗称背钩。蜂王人工授精仪的一个附件。钩形。进行蜂王人工授精时,用它钩住蜂王螫针鞘基部,把螫针拉向右侧,将螫针腔打开,暴露阴 道口,便于进行人工授精。 螫针腔(sting cavity) 蜂王腹部末端背板与腹板闭合成的腔室。室内正中央长有一根具3个顺齿的螫针。螫针上方近背部一侧的开口是通向直肠的肛门。将螫针拉向背侧即可掩盖肛门,暴露在螫针鞘基部靠腹面一侧的三角形凹窝中央一个开口即阴 道口,阴 道口的直径为0.65~0.68mm。在阴 道口两侧的稍下方各有一裂缝样的开口称侧交配囊。 逃群(absconding colony) 又称飞逃。蜜蜂逃避恶劣生活环境的一种方式。是蜜蜂的本能行为。当蜂群严重缺蜜,或遭受病害、虫害、敌害等的严重侵袭,或经常遭受烟熏、震动,或长时间受到烈日暴晒、寒风劲吹,其生存或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时,就可能飞逃。在多数情况下,蜂群飞逃前有一定的征兆,如工蜂出勤明显减少,蜂王停止产卵,群内停止哺育幼虫等。待蜂巢里的蛹基本上都羽化出房后,就弃巢飞逃。中蜂对环境条件的反应远比意大利蜜蜂敏感,较容易发生飞逃。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飞逃的关键。 王台(queen cells) 蜂群中培育新蜂王时所筑造的一种临时性巢房。王台数量有数个至数十个不等,常筑在巢脾的下沿或两侧,特殊情况也筑在巢脾中央。工蜂筑造王台时先筑造圆杯状的台基,口朝下,当蜂王在台基内产下受精卵开始培育蜂王时即称为王台。随着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发育,工蜂用蜂蜡逐渐将王台加长(人工育王时,可用人工台基先加入育王群,经蜜蜂修整和清理后,再移入卵或小幼虫)。幼虫发育到5天半后,工蜂将王台口封闭,蜂王幼虫在里面继续发育。封口后的王台形如乳头状,表面有凹凸皱纹。蜂王羽化出房后,王台壳即被工蜂咬毁。蜂群在自然分蜂期筑造的王台称为自然王台(亦称分蜂王台);在失王期,工蜂将含有3日龄以内幼虫的工蜂房改造成的王台,称为急造王台;当蜂群需要培育新蜂王更替已衰老或伤残的老蜂王时筑造的王台称为交替王台。 围王(balling of queen) 工蜂包围蜂王而形成小蜂团的现象。发生原因大致有两种:一种属于保护性的,即当蜂群农药中毒和受盗蜂、敌害侵袭时,工蜂为了保护本群的蜂王而发生围王;另一种属于攻击性的,即当给蜂群诱入新蜂王时,因对群内自然王台清除未尽、诱王方法不当;或处 女王交配归巢时误入他群时,蜂王常被工蜂包围咬螫致死或因被包围得过紧、时间过长而闷死。在蜂群饲养中,宜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避免发生围王。一旦发生围王,应立即向蜂团喷以清水或将蜂团投入水中,使围王的工蜂散开,以便救出蜂王另作处理。 无王群(queenless colony) 失去蜂王的蜂群。正常的蜂群都有蜂王,但由于蜂王衰老,遭受病敌害侵袭或管理失误,可能导致蜂王死亡,使蜂群成为无王群。有时,因蜂王被人为提走,蜂群也会成为无王群。无王群的工蜂常骚动不安,许多工蜂不断振翅,蜂性变凶,出巢采集的工蜂明显减少,造脾、守卫等活动的程度降低。通常在失王5~6h,工蜂便将数个具有3日龄以内小幼虫或卵的工蜂房改造成王台,培育新蜂王。若群内无培育新蜂王的条件,又不给予人为补救,经过一段时间(意蜂15~20日,中蜂快的只3~5日)一些工蜂就会产卵。工蜂产的卵通常只能发育成雄蜂。因此,一旦发生蜂群失王,宜及时诱入蜂王或成熟的王台,或者并入正常的蜂群。 涎腺(salivary gland) 又称唾液腺。蜜蜂分泌涎液的两对腺体。一对位于头腔背侧,由两串扁平的梨状腺体组成,称头涎腺,形成于蛹期。另一对位于胸腔腹侧,由两串管状腺体组成,称胸涎腺,形成于幼虫期。两对涎腺以4根导管通入涎管。涎液中含有转化酶,混入花蜜中,起促使蔗糖转化成葡萄糖和果糖的作用。涎液还可以作为糖粒的溶剂。 雄蜂(drone) 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蜜蜂。具单倍染色体。体型粗壮,体色较工蜂深。头近圆形,复眼比工蜂和蜂王大,触角的鞭节有11个分节。翅宽大,腿粗短,无螫针、蜡腺和臭腺。在正常的蜂群中,雄蜂的数量从几百至上千只不等。专司与处 女蜂王交配,以繁殖雌性后代。寿命可达3~4个月。正常的蜂群出现雄蜂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出现于春末和夏季,消失于秋末。华南的中蜂,入夏雄蜂消失,秋季繁殖期会再度出现,冬季蜜源结束后,又再度消失。通常雄蜂羽化出房后12日龄性成熟。有机会与处 女王交配的雄蜂,交配后即死亡。 营养腺(food gland) 又称王浆腺。工蜂分泌王浆的一对腺体。位于头内两侧,由两串葡萄状腺体组成。其分泌的王浆营养丰富,用以喂饲蜂王、蜂王幼虫、雄蜂幼龄幼虫和工蜂幼龄幼虫b营养腺的两条中轴导管分别开口于口底部的口片侧角上。由于口片属于舌,所以营养腺是舌腺,也被称为咽下腺。 育虫节律(brood rearing rhythm) 蜜蜂育虫能力的周期性变化。表现在不同烽种所特有的群势消长规律上。它是各蜂种原产地环境年周期变化的直接后果,受自然选择结果保留下来的遗传因子所控制,不因饲养地点的变动而出现明显改变。如意大利蜂无论养在何处,都是早春开始育虫,不受流蜜影响。直至深秋,仍保持大面积的子脾。这是由于它的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冬季短促、温和而潮湿,夏季流蜜期长而干旱,从而形成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理现象。而卡尼鄂拉蜂则需在春季采进花粉时,才开始育虫,随后发展很快,直至夏季;在粉蜜缺乏时,育虫就受到限制;在秋季群势下降很快,即使外界蜜源充足也无法养成大群。这是由于它的原产地阿尔卑斯山南部和巴尔干北部地区的严冬长、春季短而夏季热,从而形成了与大陆性气候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理现象。 子脾(brood comb) 巢房内有蜜蜂卵或幼虫与蛹的巢脾。通常把巢房内全是未孵化卵的巢脾称为卵脾;已基本孵化为幼虫的巢脾称为虫脾;已全部发育成蜂蛹,工蜂并在巢房上用蜂蜡封上盖的巢脾称为蛹脾(又称为封盖子脾)。无论卵脾、虫脾、蛹脾,还是卵、幼虫、蛹兼有的巢脾都统称为子脾。 (引自《农业大词典》 (引自《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722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