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01日 22时37分06秒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 土地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的1/6。地貌特点为“三山”夹“两盆”,即北有阿尔泰山环绕,南有昆仑山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中心, 土地总面积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的1/6。地貌特点为“三山”夹“两盆”,即北有阿尔泰山环绕,南有昆仑山屏障,西有准噶尔山地,西南有帕米尔高原,天山横亘中部,将新疆分为南疆、北疆两大地区。其间夹有北疆的准噶尔盆地,南疆的塔里木盆地,及许多山间盆地和谷地。新疆境内因地势相差悬殊,四周高山并列,远离海洋, 故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平均为145mm,山区降水量可达500~900mm。光热资源极为丰富,晴天多,日照时数长。
新******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养蜂生产具有很多有利之处。首先是夏秋季节大流蜜期平原地区晴天多,有利蜜蜂采集活动。山区时有短时小雨也不影响采蜜。尤其夏季气温高,日照长,温差大,有利于蜜源作物的生长发育,开花泌蜜。山区林场和草原牧场自然降雨又集中在4~8月,有利于野生蜜源开花泌蜜。故新疆是个高产稳产的养蜂地区。其次是复杂的地形,造成自然气候与蜜源条件的南北差异和垂直差异,为定地结合区内短途转地放蜂创造了极为有利条件。其三是南疆和吐鲁番等盆地春季温暖,蜜源植物花期早,蜂群繁殖期长,流蜜期前可养成强蜂,单产高。
一、蜜源植物
新疆地域辽阔,蜜源植物种类繁多, 初步调查全区有各种蜜源植物47科、141属、371种,面积在470万公顷以上。现为养蜂利用的有120多种,其中主要蜜源达20余种,均具有面积大、分布集中、花期长、泌蜜多、含糖量高、稳产高产的特点。按其生长特点、自然分布和利用价值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农作物蜜源
全疆达170多万公顷,主要的有:
1.棉花 全区54.7万公顷,其中长绒棉2.7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喀什、阿克苏、和田、石河子、吐鲁番、塔城、巴音郭楞等地,花期7月上旬至9月下旬,泌蜜量大且涌。尤以吐鲁番盆地长绒棉产蜜量高,一般每群蜂单产均在100kg以上,高的达400kg。
2.油菜 12.6万公顷,分冬播、春播、夏播三种。主要分布在哈密、昌吉、石河子、伊犁、塔城、阿克苏等地区。花期5~6月或8~9月。正常年蜂蜜单产40kg左右。
3.向日葵 10.4万公顷,主要分布于塔城、昌吉、石河子、巴州、博州、喀什等地。花期7~9月。油葵种植面积较大,比食用葵泌蜜多,一般单产蜜20~40kg。
4.亚麻 又称胡麻,3.8万公顷,主要为油用种,比纤维用泌蜜多。集中分布在伊犁、阿克苏、昌吉、喀什等地区。花期7月中旬至8月中旬,蜜粉均有,蜂蜜单产一般10~20kg。
5.草木樨 7.5万公顷,其中留种地2万公顷。分白花、黄花两种,白花产蜜量高。丰要分布在喀什、石河子、伊犁、和田、阿克苏、塔城、巴州等地。花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常年蜂蜜单产30~40kg。
此外,还有紫苜蓿、芝麻、红花、养麦、瓜类、玉米等多种蜜粉源80多万公顷。
(二)果树、林木蜜源
总面积178万公顷,主要蜜粉源植物有:
1.沙枣 在全疆各地均有分布,在二大盆地边缘有零散分布,在南北疆的农村、农场的农田林带、村宅道路渠边广为栽培,花期5月上旬至6月中旬。有大、小沙枣之分,大沙枣泌蜜多、花期早。沙枣流蜜期遇干旱和刮大风影响产量,甚至无收。一般蜂蜜单产可达10~20kg。蜜多粉足,是新疆主要蜜源植物和商品蜜种之一。
2.刺槐 主要分布在喀什、和田。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在喀什地区为主要蜜源,一般蜂蜜单产15~30kg。 此外,还有紫穗槐、柳属、柽柳、桑、沙棘、文冠果等蜜源。
(三)草原、荒漠野生蜜源
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山区和准噶尔、塔里木盆地边缘拥有47万平方公里的草原。天山北麓的夏、秋草场生长着极为丰富的蜜源植物。尼勒克种蜂场每年养蜂1000群以上,年产商品“山花蜜”120吨左右。
主要蜜源植物有直齿荆芥、牛至、橐吾、老鹳草、党参、贝母、益母草、密花香薷、大蓟等40余种。
二、养蜂简史与现状
新疆养蜂历史,据1933年吴绍磷编《新疆概观》记载:“蜜蜂甚多,土人亦知养蜂,但用旧法”。1957年自治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张爱平的调查报告:“新疆养蜂始于1910~1912年间。据尼勒克种蜂场有关《新疆黑蜂资源调查与研究试验报告》介绍:黑蜂是本世纪20年代,约1925年或1926年由俄罗斯人从中亚细亚经哈萨克斯坦带入新疆,带入时只有十几群,并定地在伊宁饲养。经过几十年的传播,才逐渐由伊宁市发展到特克斯、晤苏、霍城、新源、尼勒克、巩留等县及北疆的阿勒泰地区。根据现有资料,新疆养蜂业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1957年以前的缓慢发展时期
自本世纪初引进西方蜂种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新疆养蜂业发展缓慢。1950年全疆仅有2000群蜂,产蜜约40吨左右。且只限于现伊犁山区草原的俄罗斯族人饲养,集中十巩留、新源、尼勒克、伊宁等少数县。采用笨重的俄式横卧式蜂箱定地饲养,管理粗放,以自然分蜂繁殖蜂群,露天饲喂,室内越冬。出室后,任其发展,到5~6月份自然分群30%左右,7~8月大流蜜期采蜜群可达10~12框蜂, —般群均年产蜜20kg左右。蜂种是新疆黑蜂。到1957年,蜂群发展到9100群,年产蜜205吨,收购商品蜜50吨。
(二)1958~1965年的迅猛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新疆养蜂业的飞跃发展阶段。50年代末,由于自治区政府的重视,业务部门开始有计划、有重点发展养蜂生产,制订了“大力发展国营养蜂,社办国营并举;老区的蜂群以采蜜和分蜂并重,新区分蜂为主;积极发展扩大农区和果树区以及牧区的养蜂业,重点建立新的养蜂基地”的养蜂生产方针。1958年建立了尼勒克种蜂场,1960年初经农业厅决定, 在鄯善、吐鲁番等地又建7个种蜂场。同时,农业,外贸、商业、生产建设兵团紧密配合,大量引进蜂种,举办养蜂技术训练班,使全区养蜂生产有了飞跃发展,蜂群数和产蜜量明显增长。1959年全疆养蜂达到2.16万群,产蜜382.6吨,平均每群年产蜂蜜31.5kg。1960年,地方、生产建设兵团、 外贸、商业各大系统先后从湖北、浙江等地引进新蜂种8000余群,并在喀什、阿克苏、巴音郭楞、吐鲁番、鄯善、哈密等地建立起专业养蜂场。为发展南疆新蜂区莫定了基础,使养蜂生产由北向南、由山区草原区扩展到40个县、市。1958年以后,自治区和各地举办了各类养蜂人员培训班。其中自治区在尼勒克园艺场种蜂场等地办培训班7次,共培训370余人,地方培训150多人。 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广饲养强群,人工养王,有计划分蜂和安全越冬等关键技术,加强户蜂群的四季管理,使蜂群数和产蜜量明显提高。到1965年全区已饲养蜜蜂3.4万群,产商品蜜870吨,比1950年增长20多倍。1963年推广室外强群越冬,解决了蜂群安全越冬的问题。
(三)1966~1973年的滑坡时期
这一时期是新疆养蜂生产下降阶段。当时的社会波动,干扰了养蜂生产。据1973年自治区农林局、供销社在伊宁市召开的“全疆养蜂生产座谈会”统汁, 全区蜂群下降到2.15万群,产蜜758吨,收购商品蜜420吨,比1965年的蜂群数、产蜜量分别减少47%和51%。
(四)1974~1990年的稳步增长时期
70年代中期开始,农、商(供销社)密切配合,积极抓收购促生产,配备了专职干部,召开各类养蜂专业会议或举办养蜂训练班,引进新蜂种,建立新的种(养)蜂场,发展新区填补养蜂空白地、县,使蜂群数和产蜜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1983年底统计,全区13个地(州)有68个养蜂场,养蜂4.3 万群,蜂蜜总产量2000吨。其中收购商品蜜1273吨,外贸出口90吨,比50年代初期蜂群数和产蜜量均增长20倍以上。养蜂地区也由原来的40个县、市发展到64个县、市,占全区82个县的75%。养蜂队伍也由1973年的800多人扩大到近2000人。这一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项上作:
1.农商配合,加强管理,扶持养蜂生产
1973年召开了全区养蜂会议,传达了全国养蜂会议精神,总结了养蜂生产的正反面经验,提出了今后规划和措施。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以(1974)42号文件批转了《全疆养蜂生产座谈会会议纪要》下发各地。区供销社土产果品公司大力扶持生产,组织收购,仅1974~1975两年为全区养蜂生产投资贷款30万元。并配备了专职干部抓生产,促收购,经营蜂具,推动了养蜂新区的发展,老区进一步巩固提高。克孜勒苏州和博尔塔拉州的博乐市1974年开始引进种蜂,成立州种蜂场,现已发展到干余群蜂,填补了地州一级养蜂空白。哈密养蜂老区,在总结60年代蜜蜂大量死亡的经验教训后,1975 年首次召开地区养蜂会议,农业供销部门密切配合,成立地区养蜂接待办公室,由农林局和地区供销社负责日常工作,帮助社队解决资金,引进蜂种、购入蜂具、派人学习、请技术人员指导。当年由1个蜂场40群蜂发展到13个蜂场420群蜂,产蜜61吨。到1979年养蜂达800多群,产蜜170吨。喀什、巴音郭楞、昌吉、吐鲁香等地、州也十分重视养蜂生产,喀什地区供销社为扶持生产,以产促销,配备专职养蜂技术干部,3年内组织了近6万件蜂具供应生产所需,并组织引进了意大利、卡尼鄂拉、塞浦路斯等4个蜜蜂品种27只蜂王,使1979年全地区养蜂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养蜂5300群,产蜜1470吨。特克斯县在县种蜂场推动下,从县委机关到每个公社、农牧场都养蜂,同时组织专人对全县蜜源进行了普查,订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生产计划,因而使全县办起22个养蜂场,养蜂2000多群。
2.培训技术人员,发展新区,巩固老区
1973~1978年,全区有18人参加全国性的养蜂会议和技术培训。自治区农商两家联合,于1975年在乌鲁木齐五一农场举办全区养蜂技训班一期,1978年在奇台县供销社养蜂接待站举办蜂训班一期,合计受训的养蜂人员100多人。同时,各地也组织了人才培训。还组织养蜂人员到东北、江苏、浙江、湖北等省参观学习,出售蜂种,由购蜂单位先派入学习后供应蜂种,采取“三包”(包当年产蜜、包教技术、包安全越冬)等办法,培养了一批养蜂技术人员。使养蜂技术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新区蜂群发展迅速,成绩显著。1979年吐鲁番地区有蜂5000群,产蜜195吨,其中吐鲁番县有蜂3000多群,年产商品蜜100吨左右,比1965年蜂群增长28倍。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蜂群1200群,其中社队所有700多群,机关副业农场养蜂340群,社员家庭养蜂约200群,年产蜜23吨。昌吉州也是养蜂新区,州县两级都有专人抓养蜂。奇台、昌吉等县成立了多种经营或养蜂生产办公室,负责生产、收购、蜜源场地安排及养蜂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1979年全州蜂群达4300群,产蜜224吨。巴音郭楞州农业局配备了专职干部抓养蜂,l 979年有蜂2000多群,产蜜100吨。
3.利用杂种优势推广良种
新疆除特有的新疆黑蜂以外,还有引进的意大利蜂。为了提高产蜜量和繁殖率,自1974年开始从国外引进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意大利蜂原种、美国三环意蜂、中国东北黑蜂及其单交和双交杂种蜂进行试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据巴州、疏附县蜂场反映,用新引进的蜂种作杂交育种和提纯复壮所繁殖的蜂群比当地原有蜂群产蜜量高15%~30%,繁殖率、抗病虫力、越冬性、节约饲料等方面表现良好。1990年全区养蜂44678群,产蜜1469吨。
三、蜜蜂品种及良种繁育体系
(一)主体蜂种
新疆饲养的蜜蜂仍以意大利蜂种和新疆黑蜂为当家品种,还有少量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东北黑蜂及杂种蜂。
新疆黑蜂饲养历史悠久,在伊犁河谷已生存近一个世纪。它对当地的气候、蜜源等自然环境已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新疆的优良蜂种。目前这一蜂种分布在北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许多县市,现有蜂群数占全区总蜂数1/3多,约1.8万群。
新疆另一个当家蜂种是意大利蜂。1958年开始从内地省、市引进,1959年至1962年大量引进,已在南北疆扎下根。总蜂数计3万群左右。 新疆少量的卡尼鄂拉、塞浦路斯、高加索、东北黑蜂作为蜂种资源和杂种优势利用保存在农业厅蜜蜂原种场、巴州、喀什、库车等种蜂场。
(二)新疆黑蜂保护区
新疆黑蜂由于长期在伊犁地区饲养,抗寒、抗病虫害能力强,越冬安全,并具有蜂体大,飞翔力强,采集力强,繁殖快的特点。1960、1964、1971年每群蜂(早春4框)单产蜂蜜分别达到261.2kg、280kg和430.5kg,繁殖率分别达到430%、300%和500%。
198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并批转自治区农业局、农垦总局、供销社《关于建立“伊犁黑蜂”保护区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
①建立自治区“伊犁黑蜂”资源保护区(西至霍城五台、东至和静县巴轮台),新疆和外省区以及伊犁本区的早蜂种,一律不准进入保护区饲养。
②伊犁地区饲养异蜂种的单位,要本着“严格控制,逐步淘汰”的原则,定地饲养,力争一至二年内全部换成黑蜂种。饲养“伊犁黑蜂”的单位,亦应控制在保护区内放养;
③伊犁地区各蜂场,要做好黑蜂种蜂王的繁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有计划地供应“伊犁黑蜂”蜂种,加速异蜂种的淘汰。
四、饲养技术的改进与推广
(一)室外安全越冬,是新疆养蜂业发展中的一个突破口
50年代后期,在尼勒克种蜂场修建地下越冬室进行室内越冬,至今伊犁地区仍沿用这种方法,效果良好。但在伊犁以外地区,尤其是吐鲁番盆地,由于空气干燥,饲料结晶,以及新蜂区经验少等许多原因,室内越冬的效果很差,蜜蜂下痢严重,死亡率高。因此, 在1962~l 968年,由农业厅主持在鄯善进行试验,经过两年时间,终于找到了一种“室外、向阳、轻装、喂水”越冬法,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已在南疆普遍推广应用,北疆部分蜂场也采取此法越冬。室外越冬比室内越冬有如下优点:
①不需要修建越冬室;
②不需要严格地控制环境的温湿度;
③便于蜜蜂出巢活动,减少越冬死亡;
④比室内越冬更近于自然,即更接近蜜蜂特性;
⑤方法简便,易于管理。
(二)推广人工养王和计划分慷的饲养管理方法
50~60年代,多数蜂场养弱群,采用自然分蜂法,致使不能维持强群生产,影响产蜜与安全越冬。60年代以后,通过技术培训,使人工养王和人工分蜂普遍推广应用,养蜂数量和产蜜量随之增加。
(三)推广蜂王浆生产技术,发展蜂产品加工业
1962年,鄯善园艺场蜂场在全区率先开展了蜂王浆生产。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蜂王浆生产技术在全区已基本普及。1971年农业厅安宁渠良种场试制成100m1瓶装口服蜂乳。 乌鲁木齐市中药厂、农业厅蜜蜂原种场、尼勒克种蜂场、石河子农学院等单位的蜂产品已相继投放市场。此外,自治区供销社蜂蜜加工车间、农业厅蜜蜂原种场和喀什地区种蜂场,每年有数干瓶蜂蜜向巴基斯坦出口。但就总体上说,新疆在蜂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尚属起步阶段。
(四)推广多箱体养峰法
多箱体养蜂法能简化管理程序,节约工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蜂蜜质量和总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养蜂机械化创造条件。适合新疆蜜源成片、定地饲养为主的条件。为此,由农业厅主持,在巴音郭楞州科委支持下,农业厅于1982~1983年在巴州阿瓦提农场养蜂队、和静县蜂场、农业厅蜜蜂原种场等单位进行试验。结果证明与现代多箱体养蜂结果相符。为了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广这项技术,农业厅于1983年在库尔勒市召开了多箱体养蜂座谈会,通过与会代表、专家、技术人员评定,作为一项科技成果报自治区科委后荣获“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并推广各地。
通过试验证明,在新疆采用多箱体养效果如下:
①越冬死亡率下降50%以上;
②管理工效提高3.85倍,每产1公斤蜜省工7倍左右;
③每群蜂平均产蜜提高5倍,平均每框蜂产蜜提高1倍以上;
④蜂蜜浓度提高2度;
⑤蜜蜂繁殖率提高,易维持强群。
(五)推广定地与转地相结合的饲养方式
60年代后期,各地普遍进行区内的短途转地和到南方省区长途转地放蜂。近年,由于蜂病的危害,铁路交通运输紧张和养蜂技术水平的提高,外出放蜂逐渐减少,改为以定地饲养为主。转地放蜂主要路线如下:
1.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蜂场以山区定地饲养为主,为了提高产蜜量、繁殖率和抗御干旱、冰雹等灾害,在山区蜜源结束后转到农区平原采集油菜、向日葵、草木棵等蜜源,然后回原蜂点越冬。
2.乌鲁木齐以及西到石河子一线的蜂群,多数在当地越冬, 部分蜂群于11月中旬去吐鲁番越冬,2 月出室,利用早春榆、桃、柳等花粉繁殖,5月返回到北疆采沙枣, 6月采油菜,7月采草木樨、油葵或返吐鲁番采棉花,或到乌鲁木齐、奇台、吉木萨尔等天山地区采山花蜜和繁殖,直至荞麦、晚油莱后,返回越冬场地。
3.吐鲁番是个特殊的养蜂区,自解决越冬问题以后已成为一个理想的养蜂场地。一般采取当地越冬、繁殖、产蜜结合乌鲁木齐以西的蜜源和南部的巴音郭楞州蜜源进行短途转地。
4.南疆和田、喀什克州、阿克苏蜂区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本地区内的蜜源进行短途转地放蜂。喀什克州蜂群有到阿克苏拜城县采油菜的传统,对提高产蜜量和繁殖率起到很大作用。
五、蜂业管理、科研、教育及其他
(一)蜂业管理
新疆养蜂一直以农业系统管理为主。全区由农业厅负责养蜂生产管理,地州农业处(局)设有专职下部和兼职人员,县农业局(科)主管养蜂业务。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农业局或畜牧局有兼职养蜂主管,负责兵团农牧团场养蜂生产业务。自治区供销社土产果品公司和经贸厅(外贸局)土产食品进出口公司及下属地(州)县公司都有专人负责经销蜂蜜业务,多年来对养蜂生产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二)蜂业科研与教育
目前全区尚无正式的养蜂科研机构。养蜂教学工作,于60年代初八一农学院畜牧系曾开设过养蜂学选修课。1962年后石河于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和畜牧系、食品加丁系先后开设养蜂学。
(三)蜂业社团组织
1988年新疆养蜂协会在乌鲁木齐市成立,挂靠自治区农业厅。 选举出理事17人,常务理事5人,理事长张爱平。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