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是一个养蜂大国,也是养蜂古国。自上古渔猎时期,我们祖先就已经接触到了蜂群。但原始社会时期,蜜蜂处于野生状态,岩穴、树洞成为其天然蜂窝。而当时人类以采集天然植物和渔猎为生,所以野生蜂巢也是采集对象。
人类从野生动物掠食蜜蜡中受到启发,学会了从树洞、岩穴中寻取蜂巢。最初只是捣毁蜂窝,火烧成蜂,掠食蜜蜡、蜂子。之后,人类逐渐改变了这种原始掠夺式采集方法,而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发展成用烟熏驱蜂,保留蜂窝,索取蜜蜡、蜂子。
大约在3000~4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蜂”和“蜜”字。直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在《诗经·周颂·小毖》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的诗句,告诫人们不能去激怒蜜蜂,这是“蜂”字的最早文献记载。“蜜”字则见于前3世纪的《礼记·内则》。
(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原始的野外养蜂开始萌芽。
周代时,人们对蜜蜡等的利用主要是食用,而蜂子则是帝王的佳肴。“捣毁蜂窝,火烧成蜂”的灭绝性掠食方式让蜂群减少,食物的减少促使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
人们在漫长的采集野蜂实践中,开始尝试对树洞或其他地方所发现的蜂群略加照看,由采摘野蜂巢发展到“原洞养蜂”。用烟火驱散蜂群,用炭火加宽蜂洞,用泥草牛粪等涂抹洞口,仅留一小孔可容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已有所归属。但除了按时采蜜外,没有其他任何管理措施。时至今日,我国西南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驱蜂取蜜及原洞养蜂。
春秋末期,范蠡所著《致富奇书》中就有养蜂记载,并指出养蜂可致富。晋代皇甫谧的《高士传》中,简述了一名养蜂的高士,名叫姜歧,他以养蜂为业。他招收学生,“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300余人,辟州从事不诣,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证实养蜂与当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三)
东周时期,《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约前3世纪),是现存的最早有关养蜂的文献。其中,“
蜂蜜”二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文中描述了“其状如人,而二首”的原始蜂窝形状和“用一雄鸡禳而勿杀”的祭祷蜜蜂的习俗。
蜂蜜、蜂毒、蜂蛹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用蜂蜜和其它食物制成的“蜜酒”、“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受到人们的喜爱。所以东汉的养蜂先行者不满足于原洞养蜂的方法,为了更便于割蜜,照看蜂群,他们开始移养蜜蜂。
移养是蜜蜂由野蜂变成家蜂的过渡阶段。人们砍下附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檐下,蜂窝所放置的方向与原树干生长的自然姿势保持一致,这样的移养无需管理,蜜蜂生活在半野生状态。至今,云南怒族、傣族所饲养无刺蜂仍沿用这种移养方法。
(四)
中国是世界养蜂大国,也是主要的
蜂产品消费和出口国。目前,在我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包括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养蜂业对农作物的增质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的养蜂历史中,中华民族将野生
中蜂逐步饲养为家养中蜂,经历了原始采集蜂蜜和人工饲养蜜蜂两个阶段。古代亦有许多文献记载了中国养蜂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对养蜂的记述较为详细。唐代段柯古的《酉阳杂俎》中,开始记述了异蜂、白蜂、毒蜂和竹蜂等几种不同的蜂子,还记载了作者段成式家养蜜蜂的事实:“蜂窠成式脩竹里私第,果园数亩。蜂胶土为窠于前檐”。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将移养后半野生态的蜜蜂诱养到仿制的天然蜂窝或代用的木桶蜂窝中去,逐渐向蜜蜂家养过渡。随着人们对蜂产品作用的进一步认识,隋唐时期,蜂产品加工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到宋元时期,家庭养蜂较为普遍,甚至形成规模化养蜂,出现了专业的养蜂场。元代《郁离子•灵丘之丈人》首次记载了“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的原始独木
蜂箱。标志着中国开创了木制蜂箱的
历史。
来源:迎春黑蜂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