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管理

土拨鼠之吻|明星|宝宝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08日 09时47分35秒

原标题:土拨鼠之吻詹尼弗·维多林亲吻她捕捉到的土拨鼠,这只刚刚被植入芯片。 一个小组的土拨鼠在草原上,

原标题:土拨鼠之吻

詹尼弗·维多林亲吻她捕捉到的土拨鼠,这只刚刚被植入芯片。

一个小组的土拨鼠在草原上,站立最高的就是小组雄性成员,也就是家长。

看上去很萌很有爱的接吻,真实的社交含义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浪漫。

土拨鼠喜欢接吻,但是事情并非想象中浪漫,这么做会带来莫大的传染疾病的风险,而了解它们接吻的社交意义和规律并控制其中的“温柔一刀”,有助于控制疾病传播、保护这种群居小型啮齿类动物的数量。

土拨鼠的社交与人类相似

不要以为人类的社交模式是最复杂的,事实上在动物世界,土拨鼠的社交行为之复杂、社交网络之精密,几乎和人类不相上下。这种小型啮齿类动物原产自北美洲,也被称为北美犬鼠,它们生活在地下洞穴里,不是独居或者以家庭为单位,而是类似蚂蚁和蜜蜂那样,个体生活在巨大的社会化族群中。每一个族群的规模有些许差别,平均会有1000多个成员,而研究人员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族群,成员竟然有数千!在族群中,成员们又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的规模可能不同,但是小组组长一定是成年雄性,主力组员是成年雌性,数量更多的则是它们的后代。

和人类一样,这种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一定是冲突不断。

美国国家进化综合研究中心的博士后学者詹尼弗·维多林说:“基本上说,每两只土拨鼠之间都是水火不容的,对于家族之外的更是非常凶猛。为了保护领地,小小的土拨鼠可以变得非常残忍,具有攻击性,哪怕在一个族群内部也是如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就算在一个小组之内,每一只土拨鼠的领地几乎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家庭里,他们也有各自的“房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其他成员闯入。研究发现,在一个小组内,雄性土拨鼠的领地和其他雌性及后代的领地是绝对不重叠的,只有在发情交配期间,雄性有权利进入雌性的领地。而雌性土拨鼠之间,相互分享的领地仅10%,绝大多数领地也是专属的。它们分享10%的领地,要看两只雌性的关系,关系好的可以互相来往,关系不好的则“非请莫入”。这有点像《甄缳传》里的娘娘们,都是皇帝的老婆,但是亲疏有别,有一些非常亲密,有一些则水火不容。鉴于土拨鼠繁殖能力很强,所有的小宝宝在出生后都必须拥有自己的领地,尤其是雄性只能向外扩张。它们在4月末出生后,只能在妈妈身边呆2个月,然后雄性就必须离家,自已去找新的领地,成立家庭。雌性宝宝最幸运的能在妈妈身边生完第一窝孩子,然后也要留下孩子离开。新一轮宝宝又要重复父母的命运。

一句话,土拨鼠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并守住自己的领地。如果是其他小组的成员进入领地,这是对土拨鼠最大的侮辱,是它们绝对不能忍受的,此时会发生一场战争,程度可以很血腥。

于是研究人员最常见到的就是土拨鼠之间长距离追逐,从早到晚追个没完,这追逐就是战争的重要部分,也代表着每一只土拨鼠为守护自己的领地付出的努力。虽然同属一个大族群,却从不分享空间,说到“不共戴天”,再没有任何词能准确形容土拨鼠的社会行为特征了。

接吻是土拨鼠辨别敌友的方式

当然,每个土拨鼠小组其实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爸爸,还有三妻四妾,原则上说,这个家庭成员的关系相对会和睦些。雌性之间不能分享太多领地,也不能占据雄性的领地,但是关系好的,短暂的拜访还是可以的。由于土拨鼠没有发展出好像人类这样的面部识别系统,此时领地的主人如何分辨来访者是敌是友呢?此时它们使用一种特殊的识别方式———接吻,严格意义上说是一只土拨鼠把鼻子在另一只的嘴巴上蹭一蹭,生物学家称之为“口鼻接触”,也有人称之为“爱斯基摩接吻礼”。

来访者清楚地知道被访者领地的“大门”在哪里,是的,每只土拨鼠的领地都有“大门”,这是只有它们族群内部知道的。来访者在大门的位置等候,此时绝不能没有允许就贸然闯入,那样不管来者何人都会惹恼主人导致一场追逐大战。耐心等待之后,主人会前来“接吻”,当然这种礼仪也绝对没有听上去那么浪漫,有的时候两只土拨鼠在接吻过程中萌发敌意,可能让牙齿碰撞甚至互相勾住。整个过程让它们能判断对方是不是自己族群的成员,是不是一个小组的成员,如果是,它们会互相松开然后各自干自己的事情,来访的能短暂在主人的领地上转一转,但是别想拿走什么东西,主人在一边假装忙碌却偷偷观察,一旦发现有不对劲就立刻驱逐。如果接吻的结果证实来访者根本不是“一路人”,好了,它们会像正负电极一样瞬间弹开,然后又抱在一起殴打,打一阵就开始全速跑,追一阵又开始抱着打,过程能持续几十分钟,消耗大量能量也在所不惜。

生物学家们对这种奇妙的社交行为感兴趣,来自北卡莱罗纳州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和詹尼弗一起,试图深层挖掘土拨鼠接吻的意义———这种行为代表的复杂社交网络。此时,为研究人类社交行为而发明的统计工具被利用,相信对土拨鼠的案例也是有效的。在一年的时间里,研究人员追踪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冈尼森地区的两个大型土拨鼠族群,其中一个族群比较倒霉,领地被区内的一条公路切成两半,这样一来,分在两地的成员们只能通过声音信号进行交流。不要忘记,土拨鼠在其他地方还有个别称叫“哨子猪”(w histle-pigs),因为土拨鼠一旦受到惊吓,会发出尖利的哨声来警告族群的其他成员,此时吹哨子这项特殊技能就发生重要作用了。研究人员们花费了巨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每一只土拨鼠安装内植芯片或者将部分的毛染成特定颜色,这样能方便辨认。他们然后收集大量的社交数据,最重要的还是和“接吻”相关的数据,然后利用统计工具进行分析。

大多数的土拨鼠和预期一样更喜欢一个人呆着,尽量避免与其他个体、尤其是陌生人交往,除非是万不得已的时候,如此能最大程度减少冲突,毕竟一旦产生冲突,一番追打下来都是精疲力尽甚至可能受伤。但令研究人员吃惊的是,除了族群和小组这样的结构外,一个独特的“亚结构”会慢慢出现,而且这种亚结构的重要性居然会超越家庭和族群的重要性。这个现象是科学家们通过传统观察方式首次发现,每个亚结构倾向以一个“明星”个体为核心,其余的成员围绕在“明星”身边,它们并不一定要相互有血缘联系。詹尼弗说:“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土拨鼠会不会像海豚那样建立特殊关系,或者说,它们会不会有朋友?”

“毛茸茸大使”土拨鼠是族群的外交使者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一个族群里,会有个别土拨鼠突破只能在族群内部往来的传统社交准则,展开跨族群的社交活动,也就是说它们充当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毛茸茸大使”,帮助原本老死不相往来的两个族群建立“外交关系”。而且所有这些充当桥梁或者大使的都是雌性土拨鼠,它们能够在两个族群中间自由来往而不受任何攻击,正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个最新的发现被刊登在《生态复杂性》杂志上,被领域内的研究者认为有很大的科研意义。因为在野生动物研究中,子集越小越方便,像土拨鼠这样群居生物,压缩子集的好处更明显。只要能确定哪些土拨鼠是“大使”和“明星”,就能清晰地了解不同族群间的联系。至少科学家们原本认为“不同族群绝不往来”的理论已经被部分推翻了。

新发现也有助于控制族群内的疾病传播。土拨鼠是黑死病病毒的携带者,这种病毒能在族群内快速传播,有的时候会造成集体死亡。此外通过跳蚤,病毒也能从土拨鼠身上传到宠物猫、狗、甚至是珍稀野生动物身上。而病毒传播的途径,还有什么比“接吻”更有效呢?显然,那些“明星”土拨鼠或者“毛茸茸大使”与其他土拨鼠接吻的机会更多,一旦病毒开始传播,隔离这个个体将成为有效的阻断传播的手段。

研究和观察还在继续中,“明星”和“大使”们在群体内享受特殊地位,也被人类紧密监视着,想想看,这些小家伙的社交网络,是不是和我们人类的异曲同工呢?

原作:R achel N uw er 编译:潍

网址:http://w w w .sm ithsonianm ag.com /sci-ence- nature/social- netw orking- prairie-dog-style-180952208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