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23日 23时46分47秒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是中纬度温带地区。年内气温变化显著,四季分明,无霜期150~180天。5~9月是本省农作物生长季节,
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是中纬度温带地区。年内气温变化显著,四季分明,无霜期150~180天。5~9月是本省农作物生长季节,水热同季,利于植物生长。蜜源植物丰富,有利于发展养蜂生产。
一、蜜粉源资源
据初步了解,全省已被利用的蜜粉源植物有300余种,分属于66个科、171个属。其中主要蜜粉源有22种。农作区有玉米、高梁200~233万公顷,向日葵4~6.7万公顷,草木樨3.3~6.7万公顷,紫苜蓿1.3万公顷左右。此外,还种植荞麦、油菜、 大葱等蜜粉源植物。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区和辽西北地区。全省果园面积39力公顷,果树总株数达2.1亿株, 其中苹果7552万株。苹果集中在大连和锦州地区。刺槐是辽宁省产蜜量最大的蜜源,全省约有31万公顷,集中分布在辽东半岛、沈阳至山海关铁路沿线一带,其中大连市5.7万公顷。锦西市4.7万公顷, 朝阳地区7.5万公顷,辽宁东部山区有根树1万多公顷。西部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荆条,还拥有213万公顷草场,胡枝子、百里香、山枣等野生蜜粉源植物也非常丰富。
辽宁省的蜜粉源植物,从3月初至9月底开花泌蜜吐粉,7个月时间大体分为5个花期,为发展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养蜂简史
辽宁省的养蜂历史悠久。据《盛京皇宫》记载, 康熙37年(1698年),打胜乌拉总官衙门派出550名专司林海中标定有蜂群的林木,实行保护性管理,每年有在椴树开花时节定期收取蜂蜜的“蜜丁”。由于当时的生产水平低,每个“蜜丁”限交蜂蜜7斤9两。 盛京(今沈阳)三佐领(八旗军的一种官阶)厂尚有专司养蜂采蜜的“蜜丁”。椴树资源丰富的长白山区有专门养蜂的“蜜户”。 每年要向皇宫供蜜几千公斤。盛京阜宫中设有“熬蜜房”和“蜜库”。蜂蜜成为皇宫中不可缺少的佐膳品。此后,养蜂人逐步开始将蜜蜂转为家庭饲养。方法是利用空心树段做成“立式”蜂桶,将收捕的公蜂群放入桶内,立于房前屋后朝阳的地方,任其自然繁殖,分蜂季节再把分蜂团收入另一空桶内,以此扩大蜂群数量。
20世纪30年代,出现用荆条编成圆形桶饲养蜜蜂。辽宁省饲养西方蜜蜂的历史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据《庄河县志》记载:民国18年(1929年),庄河县成立久大养蜂场,场主郝先武,场址在大孤山镇北街路南,养蜂200余群,年出售蜂群百余群。同时附设养蜂讲习会招生讲习,4个月毕业,成绩颇著。另有资料记载:丁小农(北镇县人),毕业于东北大学,后到陈秩新果园上作,1930年创办了陈秩新果园养蜂场,从天津购进意大利蜜蜂。次年锦州建起道昌蜂场,沈阳建起天星蜂场,盖平县(今盖县)建起振兴蜂场,均饲养意大利蜜蜂。
1936年,马德风在兴城县境内,采用“进修式”十框中蜂箱,过箱饲养中蜂,并加—个继箱饲养,获得成功,开创了辽宁省活框饲养中蜂历史。30年代,辽宁省养蜂牛产有较大发展,当时相继从日本引进许多意大利蜜蜂,采用十框郎氏标准箱饲养,建起多个百群以上的养蜂场,同时创办养蜂讲习会,编著出版 养蜂书籍,推动了养蜂生产发展。但是直到1949年全省养蜂仅2万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原辽西省政府在兴城园艺试验场(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前身)建立养蜂场,利用中蜂自然分蜂,直接收分蜂群入标准箱饲养获得成功。为发展养蜂事业,还聘请养蜂专家马德风、刘中衡为养蜂技术干部,组织指导省内养蜂,4年时间,原辽西省蜜蜂发展到3万多群。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成辽宁省后,锦州农业技术专科学校开设养蜂课,培养造就了大批养蜂技术人才。1963年,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在宽甸县建立。次年开展蜂病防治研究,并召开全国防治蜂瞒工作现场会,其后的4年该场为全省培养了300多名养蜂员。
50年代,全省养蜂生产发展迅速,1960年发展到10.8万群。辽西地区大量种植牧草,许多县办起集体蜂场;辽南地区的大连华侨果树农场,为果树授粉饲养3500群蜜蜂,成为全省最大养蜂场。但由于受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70年代蜂群略有减少,1978年以前一直维持在6万群左右。
1978年以后,辽宁省养蜂数量开始回升,并出现高潮。1981年蜂群饲养量达11.5万群,为历史最高水平。出现阜新等6个饲养5000群以上西方蜜蜂的县。80年代中后期,全省饲养蜜蜂在8~9万群,1990年为8.9万群。由于饲养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全省蜂产品产量连年有所上升。
三、蜂种资源与育种
(一)中、西蜂饲养及分布
1.中蜂
辽宁省的中蜂集中分布在沈阳以东的山区。其中本溪、抚顺、桓仁、宽旬、凤城等市县较多,大连、营口、辽阳、沈阳等地也有少量饲养。
2.西蜂
50年代前,以意大利蜜蜂为主。随着蜜蜂换种工作的开展,丹东地区有澳大利亚意蜂和原种意蜂;阜新、朝阳、锦州、锦西地区饲养原种意蜂、美国意蜂及其与本意杂交蜂种;大连地区以喀尔巴阡蜂与喀意杂交蜂种为主,此外还有少量卡尼鄂拉蜂种。
(二)海岛育种
辽宁省有岛屿506个, 许多远离陆地的岛屿有暖温带植物和经济作物,是繁育蜂种极好的天然隔离区。
1.意大利蜜蜂育种及推广
辽宁省蜜蜂原种场,于1980年6月迁址兴城市,全场大地面积68839平方米,1990年有职工50名,技术人员11名,饲养种蜂180群。该场以渤海湾上距离大陆7.5km、面积为13.5平方公里的菊花岛为交尾场。11年来,这个场已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输送原种蜂下7334只,种用蜜蜂4866群,在省内换种89805群。
为配合全省的蜜蜂换种工作,1982年, 喀左县和北票县建立了2个种蜂场,各养种蜂30群,为本县推广蜜蜂良种服务。1982~1986年,在辽宁省蜜蜂原种场的指导下,义县、北票、阜新、喀左、建昌、彰武、宽甸、新宾等县,全面开展蜜蜂换种工作,蜂种质量普遍提高。
2.喀尔巴阡蜂育种与推广
1980年,农业部拨给辽宁一批喀尔巴阡蜂种蜂王,交大连华侨果树农场养蜂队保存繁育。这个队随即在金县(现金州区)小孤山半岛上建起繁殖场。为保证纯种繁殖,他们又在黄海北部开辟两个与陆地相隔20多公里的广鹿岛、 大长山岛作为交易繁育场,同时进行人工授精繁育,共培育出300多只优良种蜂王,向东北三省、华北、西北各省(区)推广种蜂王800多只,种蜂5600多群。
为充分利用喀尔巴阡蜂的优良性状,大连华侨果树农场养蜂队试验成功喀意杂交,并在大连市各县推广二步换种法。为配合换种工作,大连市供销社投资1.5万元, 并派出专人在金县小孤山半岛建立蜜蜂育种中心,聘请专家培训养蜂育种专业人员, 仅两年时间,全市就有1.5万群蜂换了种,效果显著。
四、吸引利用转地蜂群
(一)条件优越
1.交通运输便利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进出关的咽喉;沿海港口较多,是东北地区的海上门户。陆地、海上两大通道,成为中国蜜蜂转地饲养的必经之路。 辽宁省的交通运输.为蜂群转地放蜂提供了便利条件。每年经沈山铁路进入辽宁省的锦西、朝阳、锦州、阜新等市县的蜜蜂达15~25万群;每年经大连港转运至辽南地区以至东北各地的蜜蜂在3万群以上,多时达7万多群。
2.蜜粉源丰富
辽宁省土地肥沃,有大量野生和栽培的蜜粉源植物,种类多,分布广。从3月初到9月末,花期连续不断,流蜜期长达7个月。油菜,全省各地均有种植,4月末开花,蜜粉充足,利于蜂群繁殖,并可采到部分商业蜜。苹果,在辽南、辽西地区面积很大,4月末至5月初开花,有花粉可供蜂群繁殖,有的年份可来到商品蜜。刺槐,辽南的大连、鞍山,辽东的丹东、本溪、抚顺,辽西的锦州地区、均有大面积种植,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开花,lo框以上的蜂群,正常年景可采30~40k8商品蜜。荆条,在锦州、阜新地区满山遍野, 7月份泌蜜,每群蜂可产蜜40~50kg。抚顺、本溪、丹东地区有大面积的胡枝子和椴树,花期20多天,蜜质好。朝阳、阜新、北票地区有大面积的草木樨和养麦,草木樨7月开花,花期20多天,每群可产蜜40~50kg;荞麦8月中旬开花,花期一个月,强群可产蜜近百公斤。全省丘陵地区每年都大面积种植玉米、高梁,为蜜蜂提供了充足的粉源。
3.蜂产品市场广阔
辽宁省的蜂产品市场由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组成,优越的地理条件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对外贸易的门户。据大连市蜂产品商店1990年调查,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蜂产品需求量大幅度增长。1990年大连市蜂产品商店零售散装蜂蜜248l 5kg,瓶蜜的35kg, 蜂花粉1581kg,蜂王浆655kg。辽宁省1985~1989年向国际市场输送蜂蜜2000~4000吨,蜂王浆7~30吨。 因此,辽宁省生产的蜂产品基本没有滞销问题。吸引利用转地蜂群生产蜂产品,满足内销和出口需要,成为辽宁省蜂产品经营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
(二)优质服务
为转地放蜂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
1.严把检疫关
凡进出辽宁省的蜂群都必须经动物检疫部门进行检疫,确属无疫情蜜蜂才准许转运。对有疫情蜂群,协助养蜂者治疗、消毒甚至销毁,不使其蔓延;对感病蜂群,采取监督押送至隔离区治疗。为方便养蜂者,检疫人员经常深入到放蜂点检疫,有时还登上轮船检疫,确保辽宁省境内养蜂生产的安全。
2.安排放蜂场地
各市县养蜂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场地安排原则是“蜂宁少勿多,场地宁疏勿挤”。他们根据蜜粉源植物开花泌蜜及地理分布特点,划分出若干个小气候区放蜂场地,并想方设法安排蜂场在一个主要蜜源花期,采放2~4个场地,从而获得高产。大连市各级管理部门,把全地区刺槐蜜源分成1200 多个场地。粗分成早、中、晚三个大花期, 再把大花期按早、中、晚细分成9个小花期。大小花期交错,蜂群流向合理。平均每群蜂产刺槐蜂蜜平年20~30kg,丰年40~50kg。
3.及时转运蜂群
地处铁路和海陆中转位置的市县,每年都在转运蜂群旺季,由养蜂主管部门和检疫、交通运输、保险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蜜蜂接运办公室,联合办公。养蜂者一次就可办完检疫、换证、场地安排、托运、装卸、离站(港)等手续。大连市各有关部门在大连港联合办公为养蜂者服务,经常到码头或深入船舱,一待卸船,立即转运。近20年来,仅大连港就转运蜜蜂60多万群。为确保蜂群在运输途中的安全,运输部门规定“躲高温,不在白天运蜂”,受到养蜂者赞扬。
4.优先供应生产、生活资料
全省城乡居民象接待客人一样,给养蜂者腾出住房、泼水、送粮、送莱、送柴等已成传统。在物资紧缺的年代,省政府及物资、商业、粮食部门将养蜂者生产、生活需要物资纳入供应计划,优先供应外省市养蜂者急需物资。1978~1987年间, 仅大连市就为养蜂者提供1500多立方米木材、500多吨饲料糖、30多吨铁钉、铁丝。
5.提供产供销信息
各市县收购部门,坚持常年搜集各地蜂产品价格动态、市场行情,把有利于养蜂者的信息,用信函、电报、简报等形式通报养蜂者。
6.维护养蜂者的合法权益
对权益遭受侵害的养蜂者,全省各有关部门都能以公正的态度维护养蜂者的合法权益。对遇到意外事故的蜂场,尽力援助或帮其索赔保险费;制止不合理收费。1986~1990年,大连市蜂产品公司帮助养蜂者共索回赔偿费4.8万多元, 并总结发表了《维护养蜂者利益,促进养蜂业发展》的文章,受到养蜂者的赞誉。
(三)可观的经济效益
辽宁省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外省蜂群弥补自身蜂群的不足,创造出大量蜂产品,每年多创的蜂产品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糖厂的产值。 1981~1990年,外省蜂群就为辽宁省多收蜂蜜2.8万吨、蜂王浆76 吨,价值约9400万元。此外,外省蜂群通过蜜蜂授粉促进了农作物增产。
五、组织蜜蜂授粉,促进果树增产
辽宁省苹果产量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25%,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60%~70%,其中大连市苹果树占全省苹果树的60%左右,产量占全省的50%以上。
(一)试验测得的结果
大连市养蜂工作者与广大果农,从1949年开始,用近10年时间进行蜜蜂为苹果授粉的田间试验和单株对比试验,测试结果证明:经蜜蜂授粉的苹果树落花期早、坐果率高,果长得快,味美,果型好,产量高,比自然授粉增产28%~35%;比人工授粉增产10%左右,而且节省劳力。多年的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是提高苹果产量和改善苹果品质的有效途径。
(二)推广蜜蜂授粉技术及其效果
大连华侨果树农场首先大面积推广蜜蜂为苹果授粉技术,其结果是年年增产,“小年”产量不减,“大年”增产明显。增产幅度均在20%以上。20多年利用蜜蜂授粉,全场增产苹果2500多吨。
1974年以后,大连市专门召开两次推广蜜蜂授粉经验的工作会议。全市相继建立起26个以授粉为主的养蜂场。
1979年,大连市有关部门及农村供销社抽出200多名干部、 职工深入到61个产果公社调查研究,制定出“立足本地蜂群授粉为主,吸引外地蜂场协助授粉为辅”的原则和多项促进授粉的措施。其中包括:用苹果蜜或苹果花粉饲喂蜜蜂,训练蜜蜂授粉;合理配置蜂群,提高授粉效果;在果园周围栽植蜜源植物吸引放蜂;付给授粉者报酬以及预防农药中毒等措施组织果农确保蜜蜂授粉顺利实施。
为配合授粉工作的开展,大连市、县土产公司主动邀请在南方放蜂的外省蜂场到大连放蜂,并派专人到上海港配合安排授粉蜂群的运输。1970年引进了1万多群蜜蜂,为100万株苹果授粉,比1974年增产苹果1.5万吨,比1975年增产苹果1万多吨。
1977年秋季气候反常,造成大批苹果二次开花,直接影响1978年春季开花。为战胜自然灾害夺取苹果丰收,大连市引进2万多群蜜蜂,为200多万株苹果授粉,使苹果比上一年增产2万多吨。1980年引进4万群蜂为300多万株苹果授粉。
据不完全统计,仅1976~1978年,大连市利用蜜蜂为苹果授粉增产 5万多吨,按当时的价格计算,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节约人工授粉劳力100多万人次。
(三)付酬金租蜂授粉
1961年苹果开花期, 因船期拖延贻误了大连华侨果树农场蜂群回场时间,致使苹果减产282吨。严重减产的教训使农场作出了“宁肯少收万斤蜜,也要回场搞授粉”的决定,从而使农场苹果产量年年高产稳产。
新金县国营农场连续多年利用蜜蜂为苹果授粉,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田间管理,苹果年年增产。
1981年春天,蜜蜂生产已经实行承包,为保证养蜂员的经济收入,从1982年开始,新金县国营农场向前来授粉的养蜂员交付授粉费,每群蜂15元;1985年增加到每群30~40元;1988年提高到每群60 元;1990年达到每群蜂80元。合理报酬推动了养蜂员组织蜜蜂授粉的积极性。
六、蜂产品开发与经营
辽宁省开发利用蜂产品的历史悠久。蜂产品加工厂有百余家。蜂产品制成品花色品种多样,居多的是蜂蜜制品,其次是蜂王浆制品和蜂花粉、蜂胶、蜂蜡等制品。
(一)开发利用蜂花粉
1974年,原大连市土产杂品公司组织江西省国营华林蜂场生产蜂花粉2吨,经外贸部门销往日本。1980年8月, 大连市外贸部门和供销社土产杂品公司在金县联合召开了有11个省60多名养蜂人员参加的蜂花粉生产现场会,会上传授了生产蜂花粉的方法,分析了蜂花粉市场信息,展望了蜂花粉生产前景。1984年,原大连市土产杂品公司(现大连市蜂产品公司)组织经营27.5吨蜂花粉供应国内外市场。大连市场上出现“花粉饼干”等蜂花粉制品。 1989年,大连市蜂产品联合公司加工出口293 吨蜂花粉,占当年全国总出口量的50%。沈阳健柏天然营养品厂也生产出花粉素、人参花粉u服液、花粉饮料等。
(二)蜂产品销售点多、量大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县以上经营蜂产品的单位有61个,销售蜂产品及其制品的商店、药房约有1500 多家。仅大连市内蜂产品的专营商店就有3个,销售蜂产品制品的商店、药房达160多家。另外还有县以下销售零售点30多个。1989年全省零售蜂王浆2.75吨,1990午销售蜂蜜3055吨。
(三)蜂产品出口
辽宁省既是国内海陆运输枢纽,又是国际贸易窗口。 其中大连口岸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关系,已成为蜂产品加工出口的集散地。如辽宁省土畜产进出口公司老虎屯蜂蜜加工厂,年生产加工原蜜7000~8000吨,除供府出口外,还加工部分瓶装蜜和蜂蜜饮料等。其原料主要来自辽宁、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以及河南、山东等省、自治区。制成品远销欧美、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00多万美元。1987年建厂的大连金蜂制药厂, 1990年加工出口鲜蜂王浆40吨、蜂王浆冻干粉8吨、蜂花粉60吨。全省还有供应出口蜂产品的加工厂十余家。 出口蜂产品创汇百万元以上的企业也有5家以上。
辽宁省出口的蜂蜜以槐花蜜为最优。蜂王浆、蜂花粉的出口量均占全国出口量的相当大比例。还有部分蜂胶、蜂螨出口。
七、行业管理、社团组织及其他
(一)行业管理
1.育种、饲养技术培训
1963~1968年,辽宁省蜜蜂原种场举办了3期养蜂培训班,学期4个月至1年,总计为全省培养了300 多名养蜂人员。1981年大连市供销社投资1.5万元, 在金县小孤山半岛建立蜜蜂良种培育中心,培训养蜂育种专业人员9名。1986~1990年,省农牧部门举办 4次推广养蜂新技术培训班,培训200多人次,主要任务是宣传推广养蜂新技术。各县(市、区),特别是辽西地区的县级畜牧部门,80年代分别举办了40多期学习班,培训人员达干余人,学员普遍提高了饲养管理水平。
2.质量检测培训
此项工作由辽宁省土畜产公司负责组织。聘请养蜂技术人员、质量监督、食品卫生部门以及外贸商检的专业人员、专家,讲授蜂产品质量标准及感官、理化检验方法。印发了大批检测方法技术资料。1978~1986年,先后举办了8期50人以上的大型验质培训班,共培训400多人次。
(二)社团组织
1.辽宁省食品工业协会蜂产品专业协会
该协会1982年8月成立。协会下设3个工作组:规划政策组、技术加工组、组织宣传组。办公地址设在辽宁省土畜产公司。第一届大会展出蜂产品及其制品样品百余种。副省长王光中到会参观了展品,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2. 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养蜂研究会
本研究会的前身是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养蜂学组,1982年成立,1990年10月改名为养蜂研究会。该会至1990年在朝阳地区6个县和锦州地区1个县,推广本意X美意单交种和(本意×喀)×美意三交种,改良蜂种5万多群,使采蜜量提高20%以上,增加社会效益200万元以上。还在喀左、义县示范推广一次性治螨技术,防治1.1万群蜜蜂,获得经济效益近50万元。研究会设有3个技术专业组,分头开展蜜蜂饲养管理与育种、蜂疗和蜂产品利用、扩大蜂产品经营的专题研究工作。
(三)其他
1.专业公司-大连市蜂产品公司
该公司是全省唯一的专门经营蜂产品的公司,拥有1个批发部、 3个零售商店、1个小型加工厂。该公司负担城乡市场及外贸蜂产品的供应已有30多年历史,同时还负责中转和安排外省市蜂群到大连地区采蜜和为苹果授粉的服务工作。1988年初,开办了大连市蜂产品商店,经营瓶装蜂蜜达34个品种,年零售鲜蜂王浆近1吨,蜂花粉近2吨。该公司随形势变化,采取多种促销策略,使销售额和利润连年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可观。1988年12月加入商业部全国中心城市蜂产品企业集团,1989年2月被中国蜂产品协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2. 养蜂书籍
辽宁编撰和出版的主要养蜂专著包括《养蜂指南》、《养蜂》等9部。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