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定地养蜂20多年了,头10多年,由于缺乏经验,每年的秋繁工作 几乎都没有作好,可以说近乎失败,采完荆条蜜源,蜂群都十分壮,可一进入越冬期,只剩下五六框,七八框,过完冬,春繁前,大多变成只有二三框的弱群,这些蜂群总要到荆条花期才能繁殖成壮群。刺槐和山枣花期都采不到蜜,这种局面直接造成了我养蜂的经济效益比别人差,距离十分明显。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向有经验的养蜂师傅学习的同时,决定通过自己做实验探索不同情况下繁殖越冬适龄蜂应该采取的措施。从1991年开始在北京近郊山区的自家蜂场用3框,4框,5框,直至13框群不同群势的蜂群进行了各种秋繁管理措施的对比实验,通过8年较系统的比较,从中掌握了一些秋繁的规律性东西,知道了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从1996年秋季连续三年越冬蜂的群势每群都达到12框以上,并两年取得刺槐蜜的好收成。现将管理技术及经验教训总结如下。1.秋繁越冬适龄蜂的最佳群势我曾用4框蜂,5框蜂,6框蜂直至13框蜂等不同群势的蜂群各10群进行3年的对比,在相同的蜜粉源条件和管理措施情况下,用4-7足框的蜂群做秋繁群,效果一般都不好,3年的对比测定,即使有奖饲,7足框以下的蜂群最多能繁殖4张6-7成的封盖子,折成满框算,都超不过3足框子。这些子脾出房后,越冬群势最多能达到7足框蜂,来春能剩4框蜂左右,这样的群势在北京地区是采不到多少刺槐蜜的,一般要到枣花期才能上继箱,变成生产群。而7框蜂以上尤其是9-10足框蜂群(放10张脾),是繁殖越冬蜂的最佳群势,这种群势的蜂群,通过奖饲后,一般能繁殖6-7张6-7成的子脾,所有的子脾出房后,能保持越冬蜂10-12框,来春能剩有7-8框蜂。这样群势的蜂群,经过春季一个多月的繁殖,到5月上旬刺槐花期都能上继箱成为采蜜群,投入生产。1998年我就是利用这样的蜂群获得群产30公斤的刺槐蜜(40度以上),而附近的几个蜂场群产只有10-15公斤。2.采用什么样的蜂王好8年的对比结果,总的结论是:用当年的新王秋繁效果要比用一年以上的老王好,而当年的新王中又以繁殖越冬蜂前10天至半个月开始产卵的新王 好,据用5X5厘米的方格网测定,使用这种新王的秋繁群,每昼夜的平均产卵量要比春季的新王群多产84-92粒卵,比使用一年以上的老王群多产157-189粒也就是说,用秋繁前新育成的王繁殖越冬蜂,在20天的秋繁期内,每群约多繁殖出1.5框的越冬蜂。1.5框蜂在平时算不了什么,可在越冬期就很起作用。3.如何奖励饲喂对比证明:秋繁期对蜂群坚持奖励饲喂的蜂群能比不奖励饲喂的蜂群增加22-33%。例如1995年,我用同样是10足框的蜂群20群(蜂王同为刺槐期育的),将其中10群荆条花后期只留少量饲料,其余的全摇出,另10群留足饲料,秋繁期对摇空蜜的10群每天傍晚喂1公斤1:1糖浆,留足蜜的10群不奖励饲喂,任其自繁。其间多次抽查子脾,有奖饲的蜂群子脾面积大,蛹房密实度高(空间巢房少):不奖励饲喂的蜂群,封盖子面积明显小,密实度也差。10月15日越冬前整理蜂巢定群,有奖饲的蜂群重量30.6公斤,每群合12.4框蜂;不奖饲的蜂群只有22.8公斤,每群10.6框蜂,有奖饲的蜂群比不奖饲的蜂群提高繁殖率26%,可见效果非常显著!。但有几个要点必须注意到:1.在花粉够繁殖用的情况下,繁殖不要储蜜多了,否则空巢房不够,会影响繁殖效果。21奖励饲喂要天天喂,不间断,要喂到中间的8张巢脾都有蜜圈,浆饲才功到垂成。3.为了创造最佳的奖励效果,巢脾的布置应该是两侧各留一张带粉的半蜜脾,中间但张脾应基本是空脾。4.,如进粉太多,要及时,适当地脱粉,不可出现粉压脾。5.奖励要在天黑后进行,采用巢门饲喂器饲喂,这样不用开箱盖,避免天黑蜜蜂乱蛰人,又可以避免发生盗蜂。6.奖励的饲料最好用1份煮沸过的
蜂蜜加1份1:1的糖浆,这种饲料刺激效果最佳,蜂吃后最兴奋。 通过3年的时间证明,有几项秋繁越冬适龄蜂技术和经验值得向养蜂同仁借鉴,特借《中国养蜂》向大家推荐:1. 秋繁时间(北京地区)8月20日前后开始,9月10-15日结束。秋繁群以8-10足框蜂为宜,巢箱放10张脾,其中要有8张空脾。2. 8月10日之前秋繁群蜂王要换成刚产卵不久的新王。如不能换王,也要将原来蜂王先囚禁10天。到8月20日放开。3. 荆条花后期,要结合摇蜜,有意识地为秋繁群准备大量优质的产卵用脾,每群8张。4. 秋繁期一定要坚持天天奖励饲喂,饲料要用1份蜜加一份1:1糖浆,蜂蜜要煮费消毒,防止蜂病。5. 8月初蜂群要挂一次“螨扑”片治螨。6. 9月20日前应果断地囚王控产,以利10月上旬补喂越冬饲料。该文引自《中国养蜂》98年第6期马家春口述,叶振生整理评论 : 叶振生先生曾任《中国养蜂》总编,对马家春的养蜂技术,特别是关于培育越冬蜂技术研究的成果给以充分的肯定。这篇文章是难得一见的由养蜂高手总结的技术文章,通过大量的实践得出的结论,难能可贵!读过这篇文章,可以清晰地了解培育越冬蜂技术真谛,对北京地区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定地养蜂者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和饲养蜂种不同,结合本人几十年的养蜂实践,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交流,希望共同提高养蜂技术。 此文发表时间与扬多福的《数控养蜂法》在《蜜蜂杂志》上发表的时间相当,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就地区适应性,蜜源适应性和蜂种特点来讲,这篇文章对华北地区的定地养蜂者更贴切。 不难看出,作者饲养的是意蜂,而不是喀蜂或其他黑色蜂种。原因是黑色蜂种在北京地区饲养,荆条以后就不会有这么大的群势。准确定位作者饲养的蜂种,对借鉴别人的养蜂技术很重要,如果自己饲养过不同的蜂种,体会更深刻! 关于秋繁的最佳群势,作者的观点与《数控养蜂法》的繁蜂最佳群势不谋而合,本人感触很深。只是认为作者秋繁后的越冬群势属于绝对强群,越冬包装时恐怕要继箱群越冬了,否则难免伤热。来年春繁直到刺槐开花期间,要解决好过早的分蜂热和大群采刺槐的矛盾。如果饲养的是喀蜂,不另外采取别的措施,不可能达到这么大的群势越冬,即使达到这么大的群势,春繁时难免严重浪费
工蜂的抚育力。如果饲养的是喀意杂交,情况会好一些。 关于采用什么样的蜂王好,作者介绍的非常适合意蜂品种,对松丹一号品种也完全可以借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喀蜂和喀意杂交蜂,在荆条花以后,蜂王的产卵量主要决定于工蜂的品种,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2005年荆条花期大流蜜过后,当年新抽枝的荆条开始开花,即所谓荆条二次开花,流蜜量不大,但高温和雨水充分的情况下,喀蜂及喀意杂交一代都可以采到蜜,并不缺蜜和花粉(这时玉米花进粉),但是,喀蜂和部分喀意杂交蜂储存蜂蜜很多,而繁殖却很差。如果用这样的
蜂群与意蜂群交换位置,使相当一部分工蜂自动交换,检查发现喀蜂和喀意杂交蜂的蜂王产卵猛增,子脾面积成倍增多,幼虫水灵有生机,而原来的意蜂群育子量不见减少。20-30多天再看喀蜂王所在的蜂群,育虫量又严重下降了。实践证明,喀蜂和喀意杂交蜂秋季育虫少的原因,工蜂的遗传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蜂王的产卵能力是次要的。 关于如何奖励饲喂。作者介绍的方法,对喀蜂和喀意杂交蜂品种而言,是绝对必要的。否则,只留足饲料不奖励饲喂,喀蜂育子很少,甚至过早停产,会导致跨群的地步! 很遗憾,秋繁前防治蜂螨的问题,作者没有单独提出来谈,大概是认为
养蜂人都会很重视这个问题。其实,由于蜜蜂对螨扑类药物的抗药性显现,秋繁前控制蜂螨技术含量丝毫不比春秋差,不论新手还是老手,在这方面吃亏的不少!往往发现蜂螨危害严重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控制蜂螨的时机!甚至直接导致秋繁失败。在此特别提醒,凡是在荆条花期与外来蜂群(特别是南方来的
蜂场)同场采集的,荆条过后都应格外注
意蜂螨的问题。蜜蜂秋繁工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