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科学饲喂

论中华蜜蜂蜂箱的设计依据── 蜂路和巢框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4月27日 10时50分22秒

蜂路和巢框是设计活框蜂箱的重要依据。有了正确的蜂路和合理的巢框,结合当地饲养 的蜂种、蜜粉源与气候条件、以及养蜂习惯等情况,就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既合符蜜蜂生物

蜂路和巢框是设计活框蜂箱的重要依据。有了正确的蜂路和合理的巢框,结合当地饲养 的蜂种、蜜粉源与气候条件、以及养蜂习惯等情况,就可以设计出各种各样既合符蜜蜂生物 学习性,又便利于现代科学养蜂技术实施的适合当地养蜂的活框蜂箱。蜂路和巢框的原理不 但适用于西方蜜蜂蜂箱,而且适用于中华蜜蜂蜂箱的设计。本文笔者根据几年来对大量中蜂 天然蜂巢结构的调查、对中蜂蜂箱设计和中蜂继箱饲养的研究,就中蜂蜂箱的蜂路和巢框这 2 个重要设计依据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中蜂蜂箱的蜂路结构  

蜂路系指蜂箱(巢)中供蜜蜂通行、流通空气的空间。在活框蜂箱中指巢框与巢框之间、 巢框与箱内各部分之间的间隙。蜂箱内部有了适当的蜂路,蜜蜂就能够在所需要有间隙处通 行无阻,便利地进行巢内各项工作;巢内的空气得以流通交换。正确的蜂路系通过测量天然 蜂巢结构和大量的试验、观察获得。

1.1 中蜂巢脾的中心距、脾间蜂路、双蜂路和单蜂路   

蜂路是设计蜂箱的重要依据之一,尤其是脾间(或框间)蜂路对蜂群的发展影响较大。 为了确定中蜂蜂巢的脾间蜂路,我们于1989年至1990年分别在福建省的福州市、连江县、闽 清县、仙游县、龙岩市、永泰县和将乐县等地对32个中蜂天然蜂巢结构进行了测量,获得天 然蜂巢巢脾中心距数据 111个和工蜂封盖子脾厚度数据71个。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蜂天然 蜂巢的巢脾中心距均值为 31.42 mm,取整数为32 mm;工蜂封盖子脾厚度均值为22.56 mm, 取整数为23mm。根据中蜂天然巢脾中心距(相邻两巢脾的中心间的距离)和工蜂封盖子脾厚 度可知,中蜂蜂巢的脾间蜂路为 9mm(等于巢脾中心距与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之差),即双蜂 路(蜂巢内供蜜蜂双同时通行的蜂路,如巢脾间蜂路)为 9mm,单蜂供蜜蜂但面通行的蜂路 称为“单蜂路”,如隔板与巢脾之间的蜂路,其宽度为双蜂路的1/2为4.5mm,取整数为5 mm。   

1.2 框间蜂路、上蜂路、前后蜂路、下蜂路

1.2.1 框间蜂路 相邻两巢框间的蜂路。在设计巢框时,通常要把上梁和侧条的宽度设计得 比工蜂封盖子脾厚度略大,即当中蜂工蜂封盖子脾厚度为23mm时,巢框上梁和侧条的宽度应 设计为25mm,以保护框内的子脾,这样中蜂蜂箱的框间蜂路等于巢脾中心距与巢框上梁宽度 之差,为 7mm。在这个框间蜂路下,脾间蜂路仍保持在 9mm。

1.2.2 上蜂路 巢框上梁与箱上口沿所在平面之间的蜂路。根据采用朗氏蜂箱饲养中蜂的多 年考察,以及我们于1990年至1991年在中蜂双群同箱继箱饲养的探讨中对中蜂蜂箱上蜂路的 观察,中蜂单箱体饲养,采用8~10mm的上蜂路时,一般不易出现蜜蜂在其内造赘脾或填塞蜂 蜡的情况;而当采用双箱体饲养中蜂,底箱的上蜂路为 5mm,其与平面隔王板提供的 5mm的 蜂路构成双蜂路时,也不易出现蜜蜂在其内造赘脾或填塞蜂蜡的情况。为此,我们认为在设 计的蜂箱为单箱体时,应采用 8~10mm的上蜂路,以利箱内空气流通;而在设计的蜂箱为双 箱体时,底箱应采用5 mm的上蜂路,以缩短上、下箱体内巢脾之间的距离,利于中蜂继箱饲 养,但继箱仍采用8~10 mm的上蜂路,以利箱内空气的流通。

1.2.3 前、后蜂路 巢框侧条与箱体前(后)壁之间的蜂路。据我们1990年至1991年对中蜂 蜂箱前、后蜂路的观察,中蜂蜂箱采用 8~10mm的前、后蜂路时,一般不易出现蜜蜂在其内 造赘脾或填塞蜂蜡的情况,而且在养蜂管理提脾、插脾和在箱内抖蜂等的操作中无不便之处。 另据我国的养蜂者宋旋坤观察,建造在木桶中的天然天然蜂巢其巢脾的前端与桶壁之间有 7 ~10mm的蜂路结构(宋旋坤,1989)。综此可见,中蜂蜂箱的前、后蜂路应为 8~10mm较为 合适。

1.2.4 下蜂路 继箱的下蜂路指巢框下梁与箱下口沿所在平面之间的蜂路;底箱下蜂路指巢 框下梁与箱底板之间的蜂路。中蜂蜂箱的底箱通常采用20~25mm的下蜂路,较大的下蜂路有 利蜂箱内部的通风。但据斯里兰卡的 W·庞奇赫瓦( W. Punchihewa)发现,把底箱的下蜂 路减少到10mm时,使得蜜蜂( A. cerana)进出巢时必须爬过底板,这样可以保持底板清洁, 从而减少巢虫的危害(Crane, Eva, 1990)。对于中蜂蜂箱继箱的下蜂路,据我们试验观察, 继箱采用 5mm的下蜂路时,不易出现蜜蜂在其与平面隔王板提供的 5mm的蜂路构成的双蜂路 内造赘脾或填塞蜂蜡的情况。所以,中蜂蜂箱的继箱应采用 5mm的下蜂路,以缩短上、下箱 体内巢脾之间的距离,利于中蜂继箱饲养。   

2 中蜂巢框的设计  

巢框是活框蜂箱的重要部件,由上梁、侧条和下梁构成,用于支撑、固定和保护巢脾。 巢框是设计蜂箱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的形状、大小和数量对所设计蜂箱的形状和大小有决定 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设计蜂箱时必须先确定巢框框条的大小、选择适当的框型和确定所需 巢框的数量,然后再结合蜂路原理推算出蜂箱各部的尺寸。中蜂蜂箱巢框的设计应着重考虑 框条大小、框型的选择和巢框数量的确定等问题。

2.1 巢框框条 中蜂巢框框条的形状与西方蜜蜂巢框的相似,但由于中蜂工蜂封盖子脾的厚 度为23mm,所以巢框上梁和侧条的宽度应为25mm。上梁的厚度一般为15~20mm,当设计的蜂 箱为双箱体时,为缩短上、下箱体中巢脾之间的距离,其上梁厚度应减薄至15mm;由于中蜂 抗巢虫能力弱(杨冠煌等,1982),巢框上梁腹面用于嵌装巢础的槽往往成为巢虫藏身的场所, 所以上梁腹面最好不开槽,而改用压边器把巢础上缘压粘在上梁腹面。侧条的厚度为10 mm, 其上应设计有供穿框线的小孔。下梁的宽度通常为15mm,厚度为10 mm。

2.2 框型的选择 大量的事实表明,长期的自然选择结果,使得中蜂利用各种各样天然洞穴 筑造蜂巢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当"限制性"蜂巢下部受到限制时,巢脾便向左右两侧发展,使 得脾面宽度大于高度;当左右两侧受到限制时,巢脾便向下延伸,形成高度大于宽度的脾面; 而在不受限制的"非限制性"空间筑巢时,巢脾的宽度略大于高度,它们的高宽比接近于 1∶1 (肖洪良等,1981)。蜜蜂在"限制性"空间中筑造出高宽比例悬殊的巢脾,这是受空间限制 所致,它既反映了蜜蜂利用天然洞穴筑巢的高度适应性,又反映了蜂巢中巢脾宽与高比例有 较大的可塑性,这为我们设计既符合中蜂生物学习性,又有利于现代机械化养蜂技术实施的 巢框和其它蜂箱部件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当蜜蜂在"非限制性"空间筑巢时,一方面由于巢脾较脆、承受力弱,蜜蜂只有通过加宽 巢脾来加大巢脾的附着面积,以提高其承受力,并通过把巢脾筑造成半圆形来减少整个巢脾 的重量,使巢脾能够牢固地附着;另一方面,由于在相同体积的形体中,球体的表面积最小, 蜜蜂经长期的进化选择了"半球形"的蜂巢,即蜂巢自中心向外,巢脾逐个依次缩小,且各个 巢脾的都呈半圆形,使得整个蜂巢呈半球形,这既有利于蜜蜂结团保温,又有利于减少蜂巢 热量的散发。从对天然蜂巢半球形的结构及其功用的分析不难看出,蜜蜂之所以把巢脾筑造 成宽度略大于高度和把蜂巢筑造成半球形,其目的在于使巢脾牢固附着和利于保温。在采用 活框蜂箱后,巢框的使用已完美地解决了使巢脾牢固附着的问题,因此在巢框的设计中应着 重考虑如何使蜂群在所设计和提供的蜂箱中尽可能维持利于保温的球形和如何使设计的蜂箱 更好地适合现代养蜂技术的实施这 2 个问题。   

综此,当设计的蜂箱为单箱体的时,其巢框可采用宽略大于高的框型,这样既有利于蜜 蜂结团保温,又有利于管理蜂群时提脾等的操作;当设计的蜂箱为双箱体的时,整个蜂箱( 叠加继箱后)应呈正立方体形或呈偏高的立方体形,这时其巢框应是宽高比例约为 1∶0.5 ~0.6 的低宽框,这样既能使上继箱后整个蜂箱呈正立方体形或呈近似正立方体形,箱内蜂 团能成球形,又能使采用继箱时上、下箱体内巢脾之间的距离较小,有利于中蜂上继箱。

2.3 巢框的数量 巢框的数量是设计蜂箱宽度的重要依据之一。蜂箱是蜂群栖息的场所,整 套蜂箱的巢框数量首先必须满足蜂群栖息的需要,在这个前提下确定的巢框数量必定可满足 蜂群繁殖的需要。当蜂脾比例为 1∶1 时,整套蜂箱的巢框数量可由下式推算获得(本法也适用于西方蜜蜂蜂箱的设计):

2.4 每个箱体容巢框数                 

每个箱体容巢框数(个) = 整套蜂箱巢框的数量(个)/ 每套蜂箱箱体数(个)

参 考 文 献

肖洪良等,1981,中蜂自然群势及蜂箱结构的方法, 中国养蜂,(2): 6~8

杨冠煌等,1982,中蜂蜂王产卵量的初步观察, 中蜂资料选编, PP. 84~85

杨冠煌等,1982,中蜂的生物学特性, 中蜂资料选编, PP. 43~48

宋旋坤,1989,中蜂自然营巢习性的观测及运用, 蜜蜂杂志, (5): 23~24

Crane, Eva, 1990, Hive for Apis Cerana,Bees and Beekeeping, England. PP. 149~150

方 文 富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

1328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