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工育王

中国蜜蜂育种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31日 09时24分46秒

收取蜂蜜和蜂王浆是中国养蜂生产的主要目的。为了获得蜂蜜和蜂王浆的高产,养蜂工作者一面不断探索和采用适合中国养蜂生产特点的饲养方式和蜂群管理技术,加强对蜂螨和蜜

收取蜂蜜和蜂王浆是中国养蜂生产的主要目的。为了获得蜂蜜和蜂王浆的高产,养蜂工作者一面不断探索和采用适合中国养蜂生产特点的饲养方式和蜂群管理技术,加强对蜂螨和蜜蜂其它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同时又十分重视开展蜜蜂育种工作。

一、历史和现状

蜜蜂育种是中国蜂业中处在发展阶段的一项事业。迄今,只有30余年历史。

⒈蜜蜂育种工作发展概况

1949年以前,除了人工育王外,没有进行过有计划的蜜蜂育种研究或良种繁育、推广工作。6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的饲养及品种研究室,拟定了蜜蜂育种研究计划,开展不同品种蜜蜂及其杂交种生产性能对比试验和蜂王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1964年突破了向蜂王阴 道注****** 液出现外溢的技术难关,设计制造了蜂王人工授精仪,为以后开展蜜蜂人工授精和育王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3年,农业部拨款在北方建立了辽宁省蜜蜂原种场,在南方建立了江苏省吴县蜜蜂原种场,以繁殖和推广从国外引进的蜜蜂良种。 从70年代初,中国的蜂群数已发展到400余万群,其饲养方式和饲养目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蜂场为了获得丰收,已由原来的定地饲养逐渐转变为短途转地或长途转地饲养;不少蜂农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已由原来单纯的生产蜂蜜逐渐转变为既生产蜂蜜又生产蜂王浆等多种蜂产品。为了适应养蜂生产发展的需要,各地都成立了一些种蜂场;农业部和中国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名种蜂王以及安纳托利亚蜂、塞浦路斯蜂蜂王,作为蜜种育种素材,分配到各有关蜜蜂育种研究单位和种蜂场,开展了在研究单位指导下的群众性蜜蜂杂交育种试验和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在各大自然地理区域内相继成立了一些地方性的养蜂研究机构,它们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分工协作,分别承担着农业部和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蜜蜂研究项目,进行着蜜蜂育种和良种繁育推广工作。 1991年中国的蜂群数已发展到754.1万群。蜂蜜年产量已达20.8万吨,蜂王浆年产量约1000吨,均名列世界前矛。可以说,中国养蜂生产能取得这样长足的进步,是和蜜蜂育种工作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分不开的。

⒉蜜蜂原种场和种蜂场

全国各地先后成立的蜜蜂原种场和种蜂场约有80处,除少数隶属于省或地区农业部门之外,大多数属县农业部门领导。它们根据其所在地区的气候、蜜源条件的特点,分别保存、繁育和推广有关蜂种。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种蜂场只有几处。如已为农业部划成全国重点的吉林省实验种蜂场和辽宁督蜜蜂原种场,以及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黑龙江省牡丹江蜜蜂原种场、河北省承德地区种蜂场、山东省实验种蜂场、山西省晋中种蜂场和浙江省平湖县种蜂场等。

⒊蜜蜂育种工作的成就

自60年代以来,中国在开展蜜蜂育种工作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①选育出一批高产杂交种和纯系 到80年代为止, 中国已育成并推广应用了近20个高产蜜蜂种系,其中绝大部分是高产杂交种,有单交种,也有三交种和双交种。这些高产蜂种分别应用于不同地区的养蜂生产中,其蜂蜜单产比普通意大利蜂平均提高20%以上。例如,70年代育成并推广应用的“卡×意”单交种、“东北黑×意”单交种、“安·意×卡”三交种和“安·意×卡·本意”双交种等,分别应用于四川、华北、湖北等地的蜂场中,深受当地蜂农的欢迎;80年代中后期育成并推广应用的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培育的蜂蜜高产型杂交种和蜂王浆高产杂交种,其蜂蜜平均单产和蜂王浆平均单产分别比普通意大利蜂提高70%和60%;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白山 5 号”三交种,其蜂蜜单产和蜂王浆单产分别比普通意蜂提高30%和20%;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育种中心等单位合作培育的“金星”和“金环”两个“初级工程原种”,其子脾密实度分别比普通东北黑蜂和普通意大利蜂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其蜂蜜单产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浙江省平湖县选育出的“平湖浆蜂”,其蜂王浆平均单产可高达3kg以上。浙江农业大学选育的“浙农大A系蜂王”平均每公斤越冬蜂(浙4框蜂)生产蜂王浆高达4kg。

②掌握并普及了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中国的蜂王人工授精技术至1964年已达到实际应用水平。7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全国各蜜蜂育种研究机构和各主要种蜂场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上掌握了该项技术,并用于蜜蜂育种实践和良繁、推广工作中;根据中国具体情况,研究人员还对蜂王人上授精仪的型号、注射器及其针头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适用。人工授精的配套技术,如精 液的漂洗、精 液的常温贮存和运送等也得到了应用。

③“输送卵虫法”和“轮回配套换种法”的研究和应用为加速推广蜜蜂良种和杂种优势利用,蜜蜂育种研究者于70年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换种方法:“输送卵虫法”和“轮回配套换种法”。这两种方法的特点是:制种手续简便,不需控制自然交尾,推广良种迅速。

4.在蜜蜂遗传学研究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中国的研究者已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建立并保存了一批高纯度的蜜蜂近交系,进行了有关性状遗传传递规律的研究;应用凝胶电泳技术,开展了不同品种、品系蜜蜂同功酶的研究;进行了中蜂和西方蜜蜂的核型及染色体带型的研究,等等。

二、蜜蜂良种选育

中国的蜜蜂良种选育工作是在两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的:一是专业人员进行的有明确育种目标和指标的育种研究;一是富有生产经验的蜂农进行的群众性选种。

⒈养蜂生产上用种概况

中国人工饲养的蜜蜂中将近2/3为西方蜜蜂,分布于全国各地, 其余1/3为中蜂,主 要饲养于华南及西南的山区和丘陵地带。中国蜂蜜年产量约20万吨,其中90%是西方蜜蜂生产的;年产蜂王浆1000余吨,全部是西方蜜蜂生产的。中蜂因其产蜜量较低,并且不能生产蜂王浆,除少数蜂场饲养外,大多数中蜂为农民业余饲养,其生产潜力有待开发。

在500多万群西方蜜蜂中, 意大利蜂和以意大利蜂血统为主的蜂群约占80%,卡尼鄂拉蜂和以卡尼鄂拉蜂血统为主的蜂群约占10%,其它血统的蜂群,如东北黑蜂、新疆黑蜂、高加索蜂以及它们的杂交种,约占10%。

西方蜜蜂各品种的饲养范围大致如下:东北和西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饲养东北黑蜂、卡尼鄂拉蜂、新疆黑蜂以及各黑色蜂种和意大利蜂的杂交种。这些地区的蜂场一般只进行蜂蜜生产,并且基本上采用定地和短途转地的饲养方式。南方,特别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主要饲养意大利蜂和以意大利蜂血统为主的蜂群。这些地区的蜂场不但进行蜂蜜生产,同时还十分注重蜂王浆生产,基本上采用长途转地的饲养方式。华北和中原地区各省,上述各品种的蜜蜂都有,但意大利蜂血统的蜂群占多数。这些地区的蜂场主要生产蜂蜜,有时也生产蜂王浆,一般采用定地和短途转地的饲养方式,有时也进行长途转地。

⒉育种目标和方法

各蜜蜂育种研究机构进行蜜蜂良种选育时,几乎都是将高产育种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或是进行蜂蜜高产型蜂种的培育,或是进行蜂王浆高产型蜂种的培育;养蜂生产者在育王时,也总是将蜂蜜高产群或蜂王浆高产群留作父母群。除了高产育种外,少数研究者还曾进行过中蜂抗囊状幼虫病育种的研究;8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遗传育种研究室已着手进行抗蜂瞒育种方面的探索。育种的主要方法是杂交,其次是品种内选择。

因为蜂群的生产力是由不具备生殖能力的工蜂体现出来的,而具有生殖能力的蜂王和雄蜂却不直接参与蜂群中任何蜂产品的生产,因此在育种时必须将整个蜂群当作一个生物学单位来考虑。其选育指标通常包括下列经济性状:

⑴产育力 蜂王的产卵力和工蜂的哺育力(分泌蜂王浆的能力)的总和。用有效产卵量来表不,通过对比试验来测定。从对比试验开始之日起至对比试验结束之日止。每个蛹期(西方蜜蜂约12天,中蜂约11大)测量一次蛹房(封盖蜂儿)数日。绘制产育力变化曲线,计算出蜂群的有效产卵总量、平均有效日产卵量和最高有效日产卵量。对有效产卵量的考察还必须与对蜜源气候条件的观察结合起来进行,以便了解在不同的蜜源气候条件下产育力变化的情况。

⑵采集力 对花蜜的采集能力,特别是对大宗蜜源花蜜的采集能力。在大流蜜期用采集蜂组成受试蜂群,群中只合蜂王和采集蜂,并有与蜂量相称的空脾以备贮存花蜜。测定某一单位时间内受试蜂群采集到的花蜜量,通过对比来考察其采集力的强弱。

⑶分蜂性 蜂群维持群势的能力。维持群势能力强, 则分蜂性弱。观察在分蜂季节蜂群达到多少蜂量(用公斤表示)时,蜂群出现分蜂热。

⑷抗病力 蜂群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和内在的抵抗能力。通常采用自然感染发病情况和治疗效果来考察。冈疾病有多种,故应注明对某种疾病的抵抗能力。分三级记录:强-对饲养地区普遍发病的疾病不易感染,或感染后容易自愈;中-对饲养地区普遍发生的疾病感染后容易自愈;弱-对饲养地区普遍发生的疾病感染后不易治愈。或对非普遍发生的疾病感染严重。

⑸抗逆性 蜂群对个良环境条件的抵御能力和适应性,有越冬性能、越夏性能以及对其它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能等。越冬性-蜂群越冬的能力,即蜂群对严冬的适应能力。记录越冬时间、越冬方式、越冬期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蜂群经过越冬期后群势下降率和饲料消耗情况。越夏性-蜂群渡夏的能力。即蜂群对炎热而蜜源贫乏的夏季的适应能力。记录越夏时间、越夏期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经过越夏期后群势变化情况和越夏期蜜粉源情况以及饲喂情况。

除上述经济件状外,根据需要,还应对蜂群的其它生物学特性进行考察,如温驯性、定向性、盗性、防卫性能、清巢性能、采胶习性等。此外,还需对蜂种的形态特征进行测定,如蜂土和工蜂的体色、工蜂的吻长、前翅的长和宽、肘脉指数、第三腹节背板长度、第四腹节背板上绒毛带宽度、第五腹节背板上覆毛长度等等。

在育种时,中国的蜜蜂育种科研丁作者十分重视对育种素材的选用与加工。他们在育种实践中发现,在中国现有的西方蜜蜂中,黄色蜂种的产育力、越夏性、维持群势的能力等都比黑色蜂种强;而黑色蜂种的采集力、越冬性等比黄色蜂种强。黑色蜂种对蜜源与气候条件变化反映敏感,育虫节律陡,节约饲料,秋季蜂王停产较早;黄色蜂种对蜜源与气候条件变化反映不敏感,育虫节律平缓,饲料消耗量大,秋季蜂王停产较晚。当黑色蜂种(作母本)与黄色蜂种杂交时,蜂群的产育力将有所改善;当黄色蜂种(作母本)与黑色蜂种杂交时,一般说来,蜂群的采集力将有所提高。对育种素材有关经济性状的了解,为育种素材的选用提供广基本依据。

对育种素材的加工通常采用近交和集团繁育这两种方法。近交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纯度高的近交系,通过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常用的近交系统有母子回交、兄妹交配、表兄妹交配等。集团繁育的目的是相对纯化育种素材,通过控制自然交尾的方法进行,采用同质组配的形式。控制自然交尾一般采用主间隔离法:在无蜂的海岛或湖岛上建立交尾场,或在深山区半径12km范围内无同一物种蜂群的地方建立交尾场;有时也采用时间隔离法:比当地蜂场提前20天左右培育雄蜂和处 女五,以避免育出的处 女王与当地非种用雄蜂杂交。

杂交组配的形式有单交、二交和双交等。通过经济性状考察,将符合育种指标要求的、最优秀的杂交种筛选出来,再将其进行生产鉴定,证明确实具有预期的生产性能,即向养蜂牛产者推广应用。在采用品种内选择的方法培育高产蜂种时,通常采用从某一品种饲养地区内的各个蜂场中,挑选出高产蜂群中的蜂王,将它们集中饲养于同一个地方,采用集团繁育、异质组配的形式,直至达到育种指标要求。

⒊蜜蜂良种繁育体系

随着蜜蜂育种工作的开展和良种蜂王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中国正逐渐形成一个包括蜜蜂育种研究单位、种蜂场和生产蜂场在内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其大致分工如下:蜜蜂育种研究单位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养蜂生产上对蜂种的要求,拟定育种方案,搜集育种素材,开展良种培育工作;种蜂场的丰要任务是,保存、繁育和推广良种蜂王的亲本(父母代,即父本蜂王和母本蜂王),同时也生产和推广少量的商品代种蜂王;生产蜂场的主要任务是,从种蜂场购入良种蜂王的亲本,自行培育本场所需的商品代蜂王,用其提高蜂蜜、蜂王浆等蜂产品的产量。

三、蜜蜂杂种优势利用

不同品种或品系的蜜蜂杂交后,可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只要组配得当,就可获得极好的效果。杂交后,蜂群的产育力、采集力、维持群势的能力、抗病力和抗逆性等有关经济性状,都有可能得到改善,从而可提高蜂群的生产力。因此,利用杂交种蜜蜂进行生产,是提高蜂产品产量的有效措施。

中国养蜂生产上有计划的杂种优势利用工作开始于70年代初期,所使用的第一个杂交种是“卡×意”单交种,这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育种研究室与四川省祟庆县农业局合作进行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增产效果。从此,杂种优势利用工作便在中国养蜂生产上迅速开展起来,杂交种蜜蜂现在已普遍运用于养蜂生产中。

⒈蜜蜂杂种优势利用的特点

杂交种可产生出优于其双亲的生产性能,这一点蜜蜂和家禽、家畜是一样的。然而,在杂种优势的表现形式上以及杂种的配制方式上,蜜蜂又有其特点。

①不可能获得血统均一的杂种蜂群 蜂群是一个“两代同堂”的生物学单位,其经济性状由亲代(蜂王)和子代(工蜂)共同决定的。

在纯种蜂群中,蜂王和工蜂的血统是一致的;但在杂种蜂群中,蜂王和工蜂的血统却不可能一样。因此,在一个杂种蜂群中,蜂王和工蜂所具有的优势是不可能相同的。最理想的杂种蜂群应是蜂王和工蜂都具杂种优势的蜂群,以便取得最好的增产效果。为此,一般都按“蜂王是单交种、工蜂是三交种”或按“蜂王是单交种、工蜂是双交种”这两种蜂群血统构成形式进行杂交组配。

②“杂种”雄蜂的培育 在自然状态下,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是单倍体,在遗传学上相当于配子,因此不可能有杂种,这里所谓的“杂种”雄蜂,是指其染色体可能来源于两个或两个以上血统的雄蜂。

由于雄蜂的染色体全部来自于其母本(蜂工)、因此要想得到某一血统构成的“杂种”雄蜂,必须首先培育出该血统构成的杂种蜂王。由这只杂种蜂王产的未受精卵发育成的雄蜂,便是该血统构成的“杂种”雄蜂。

⒉使用杂交种的原则

一个蜂种的优劣不是绝对的,而是与蜜源和气候条件以及饲养管理措施分不开的,纯种是这样,杂交种也是这样。中国的养蜂工作者是遵循下列两条原则来进行杂种优势利用的。

⑴因地制宜选用杂交种

杂种有优势,这是肯定的。但很多试验表明,不同的蜜蜂杂交种,对蜜源和气候条件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卡×意”单交种在西南西北这条转地放蜂路线上是比较理想的,“意×东北黑”单交种在北京地区饲养比较丰产,“长×高”单交种则较适合在东北的一些地区使用。同一血统构成的杂交种蜜蜂,在不同的蜜源和气候条件下饲养,其经济性状的表现往往不一样。在一个地区表现出高产性能的杂交种,放到另一个地区饲养,由于蜜源或气候条件改变了,从而不再具有丰产性。例如,适合西南西北放蜂线上饲养的“卡×意”单交种,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饲养,则收不到预期的增产效果。

⑵对不同的杂交种采用不同的饲养技术措施

实践证明,除蜜源和气候条件外,饲养技术措施对杂交种经济性状的表现也有很大影响。例如,有一年,长江中下游流域地区相邻的两个蜂场都采用“卡.本*意.安.意”双交种进行蜂蜜生产,蜜源和气候条件是相同的,但由于采用了不同的饲养技术措施,结果蜂蜜单产大不相同,其中一个蜂场由于能根据这个双交种耐热性不强、夏季工蜂容易离脾的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夏季饲养管理措施,使得蜂群在越夏期仍能保持较平稳的发展,结果蜂蜜单产比普通意大利蜂提高了近70%;另一个蜂场由于未采用适当的夏季管理措施,仍按饲养意大利蜂的办法管理,导致蜂群严重发生卷翅病,群势急剧下降,结果蜂蜜增产效果不明显。第二年,该蜂场吸取了教训,采用了相应的管理措施,避免了卷翅病的发生,结果也获得了大幅度的增产效果。

⒊定期换种

杂种优势在杂交一代中表现得比较明显,随杂种代次的增加,优势性能会逐渐减退,以致完全消失。为了年年都能收到较理想的增产效果,中国实行了有计划的定期换种制度。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养蜂生产的特点、切实可行的换种办法,这就是轮回配套换种法。

所谓轮回配套,是指在一组杂交种蜜蜂中,一个杂交种蜂群中的蜂王,正好可以做下一个杂交种的父本蜂王,最后一个杂交种蜂群中的蜂王,又正好可以做第一个杂交种的父本蜂王。例如:A×B-C×A-B×C、A·B×C-D·E×A·B-C×D·E,就分别是可以形成轮回配套结构的两组杂交种。无论是单交种,还是三交种或双交种,都可形成轮回配套结构。在各组轮回配套的结构中,杂交种的数日可以不等,一般以 3个杂交种为宜。应注意,在同一组轮回配套的杂交种中,各杂交种的增产率应大致相同,这样才可能避免出现年度差异。此外,经验证明,正交和反交的效果往往不一样,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正反交的杂交种组成轮回配套结构,除非经试验证明它们的杂种优势,效果基本相同。

采用轮回配套换种法换种,手续简便,成本低廉。每年育王季节,需换种的生产蜂场只需根据当年拟用的杂交种蜂群中蜂王本身的血统,由有关种蜂场购入少量该血统的蜂工作母本,用其卵虫培育处 女工,育出的处 女王就与本蜂场生产蜂群中的雄蜂交尾即可。这样,每年都换成了杂种一代投入生产,从而能收到较理想的杂种优势效果。

采用轮回配套换种法换种,不必控制自然交尾,因为它正是利用需换种的生产蜂场当时生产蜂群中的雄蜂作种用雄蜂的。但应开展区域协作,协作范围越大越好,在协作区内统一换种,以保证按预定的组配交尾。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74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