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工育王

甘肃蜂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11日 09时49分04秒

1 历史回顾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养蜂历史中,甘肃蜂业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全国养蜂大会召开,并于1958年在天水成立了“甘肃省种蜂场”,重点

1 历史回顾

在我国长达3000多年的养蜂历史中,甘肃蜂业一直处于国内先进水平。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全国养蜂大会召开,并于1958年在天水成立了“甘肃省种蜂场”,重点负责西北地区的蜂种保护与选育工作。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于1979年12月成立了“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期间以该所为技术中心,相继建立了陇东、陇南、中部、河西养蜂服务站和甘肃省蜂乳厂、中心实验场及陇原蜂产品研制厂,并在重点养蜂县市建立了蜂业管理站或有专人负责本地蜂业工作,共同构建了我省的蜂业科研、推广、服务体系,推动了甘肃蜂业的发展。

《中蜂饲养科学知识》《中蜂资料选编》《甘肃蜜源植物志》等专著的出版,《甘肃主要蜜源植物的调查与研究》《中蜂产品的利用与开发》《蜂蜜酒系列产品》《蜂花粉系列产品》等成果的取得与产品上市,提高了甘肃蜂业在全国的影响和声誉。多次国际国内蜂业大会的参加与接待国内外友人参观游览,扩大了甘肃蜂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近年来,甘肃蜂业界在国内蜂业杂志上,论文发表率逐步提高,在国内外声誉良好。以上这些为甘肃蜂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 存在问题

甘肃有着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和悠久的养蜂传统,是全国蜂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在全国蜂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地处内陆省份,受开放政策、观念、经济等因素影响,发展中的甘肃蜂业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甘肃蜂群饲养量少、规模小,但发展养蜂潜力很大。目前甘肃蜂群饲养量为26.5万群,与可载蜂100万群以上的饲养量相比,发展养蜂的潜力很大。从中蜂的规模来看,西方蜜蜂饲养蜂场规模一般在l00~150群,与东部发达省份规模在180群的饲养量基本相当,饲养蜂群以取浆取蜜为主,蜂蜡、蜂王幼虫、蜂胶等产品的生产较少或根本不生产。养蜂水平处于东部地区中等偏上水准,还处在现代蜂业的萌芽阶段。中蜂饲养处于原始与传统养蜂并存的现状,在较为发达地区中蜂以活框科学饲养为主,取蜜兼顾取浆,绝大部分地区仍以旧法饲养为主,仅以取蜜为业。且蜂场规模较大者只有100多群,多数为数群至数十群,一般规模小,饲养管理水平低下,处于自生自灭的原始现状。因此,宣传与推广科学饲养中蜂是甘肃蜂业发展的一个首要任务。

(2)甘肃蜂业科研、生产、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投入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的蜂业基层服务站由于机构改革,经费、人员编制等问题被撤并,大部分蜂业协会也因20世纪90年代的整顿清理被取缔。

②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贸与基层供销社体制的变革等种种原因,以供销部门为主体的蜂产品经营体系,受信息、市场机制、观念、地理区位及经济政策、历史遗留等系列问题制约与影响,相继破产解体。以天水为例,曾经挑大梁的骨干企业天水外贸与土产公司,如今蜂产品经营与昔日相比相当凄惨,其经营额不足百万,逐渐退出蜂产品市场。因此,研究新的经济形势下的蜂产品经营体系,使之与现行机制相适应,就显得迫在眉睫。

③20世纪80~90年代曾一度辉煌的甘肃省蜂乳厂、陇原蜂产品研制厂,90年代中后期由于企业负责人的频繁更换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忽视了对产品的升级换代与深入研究,忽视了研发与营销队伍的建设,加上经营观念落后,后续人才医乏,最终导致了两厂先后破产解体。

④作为甘肃蜂业的领头雁,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是甘肃蜂业的孵化器,对甘肃蜂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但由于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改善等方面缺少政府投入,没有建成省级科研机构应具有的科研设施,难以吸引本科以上的研究人员来我所工作和国内外蜂业界人士的投资开发。

(3)甘肃蜂业的发展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与品牌产品的形成。近年来,甘肃蜂业界人士在蜂产品经营加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组建了数十个蜂业科技有限公司,为蜂农销售蜂产品提供了方便,为发展养蜂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优惠政策的给予,其规模不大,蜂产品加工处在初级阶段,重蹈了走数量扩张型老路的覆辙,急于求成,盲目扩大规模,而忽视了产品质量档次和效益的提高,急于求大求全,而终久不会强大。在养蜂业较为发达的天水市,蜂业企业近10家,店面及零售摊点数百家,其经营额不足千万。同行、同乡、同事、同学所创办的同类企业,同一产品,名称、标识、标准、包装、质量、价格各不相同,让消费者难以适从;同一个市场,有限的购买量,为了推销不同厂家的产品,只能采取让利降价,增加宣传包装,降低收益来实现,没有长久经营的策略与稳定销售额;同一蜜源、同一路线,同样熟悉的蜂场,不同企业,不同的车辆,不同的收购人员,可以开出差别较大的不同价格,撞车后互相加价收购,对偏僻边远蜂场又竞相压价收购,造成了收购信誉的下降,得不偿失。解决这一问题阶唯一办法是在主管部门引导与支持下,按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组建股份制蜂业有限公司。因此,全省蜂业界同仁应共携手、同命运、共创业、同辉煌,让甘肃蜂业在西部蜂业乃至全国蜂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组建蜂业股份制企业,资源整合,争创名牌,使之成为甘肃蜂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复苏与发展。

(4)甘肃蜂业发展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对蜂业惠及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作用宣传不够,认识不足。多年来,国家对国民经济有过调查,但针对具体的行业,如蜂业就很少作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因而对本行业的发展规划缺乏科学性,对涉蜂行业及相关经济的带动性认识不足,对蜜蜂的授粉作用与生态作用认识不够,导致了养蜂就是取蜜的片面认识等等,这些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3 对策措施

甘肃有着悠久的养蜂历史与丰富的蜜粉源资源,发展养蜂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在近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区位经济、观念信息、政策等种种原因,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蜂业生产经营中存在不少问题,针对以上差距与问题,提出以下措施与同行商讨。

(1)加强对养蜂业、蜂业资源的宣传与认识。养蜂不仅能够取得一定数量的蜂产品与经济收入,而且能获取超过自身价值10~l00倍的授粉价值。世界上养蜂发达的国家无不把蜜蜂授粉当作农牧业增产的有力措施来研究推广与利用。近年来,我国在利用熊蜂为设施农业授粉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甘肃100万群的载蜂量,现饲养26.5万群蜜蜂,发展养蜂潜力巨大。因此除加强对资源优势的宣传外,应加强蜂业生产技术的培训与宣传,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从而扩大饲养数量。

(2)建立健全蜂业科研、生产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科学的推广体系是蜂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我省蜂业重点地区设立服务站,次要地县设立服务点,通过现代通讯与网络组成高效快捷的蜂业服务体系。进行科学分工,研究、推广、服务一条龙,有步骤、有计划协调发展。

(3)适应形势,整合力量,组建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全省蜂业的全面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要求参与企业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规模与竞争力,弱小企业势必被淘汰出局,这是经济规则所致。股份制企业或集团联盟,在产品档次、基础研究、产品研发、品牌形成等诸多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加之股份制这一市场经济运行的成功模式,有利于提高蜂业行业的竞争力与规模效益。因此集中人才、资金、设备优势,进行品牌产品研发与宣传;走名牌战略之路,促甘肃蜂业发展,同时将本企业做大做强,就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只能是一句空谈。GMP认证是一个规范和体系,一个小企业只能望洋兴叹,这只能依靠大企业或者说企业集团来实现。

(4)加强科技投入力度与甘肃蜂业研究机构的基础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投入,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没有一定的科研设施及生活条件,就很难引进高精尖的蜂业研究人才,出高水准的科研成果。

(5)加强行业自律与检测,建立生产销售网络,在市场运行中将假冒产品驱逐出市场,净化国内市场,扩大内销,开拓国外市场,采用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利用股份合作之优势,加强生产、服务、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把生产、流通行业、出口等部门利用网络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推动全省蜂业的良性发展。

(6)加强蜂业行业学会的工作,扩大科研生产、流通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蜂业行业的各项工作。

(7)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科学制定全省蜂业发展规划,把人才培养、科技培训、蜜源建设、良种繁育、政策法规等内容以规划的形式写入甘肃经济发展纲要,成为今后工作的指南。切实建立若干蜂业标准与规范,使标准化生产成为现实。

总之,甘肃蜂业的发展,应从蜂业生产、蜜源建设、产品销售与科技开发、制度创新等多个方面和环节来抓。

①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良好机遇,结合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生态建设,建设一个长期稳定的优良蜜粉源基地,为养蜂生产提供基础。

②通过建立健全的蜂业推广体系与科技研发体系,制定统一的蜂业生产规范,宣传引导蜂农利用良种、饲养强群、取成熟蜜,按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产品标准,生产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优质蜂产品。同时在政府扶持下,建立国家级蜂业研究中心,为甘肃蜂业发展提供信息化服务与技术支撑及政策引导等。

③利用创新制度,全省一盘棋,吸取20世纪50~60年代国家经贸体系的成功经验,重新组建遍及城乡的蜂业经营网络,把经营点变成蜂业生产的服务点,产品收购销售点、信息联络点、技术资金提供点及病情监控点,从而成为全省蜂业经济增长的推动点,促进全省蜂业的健康发展。

④把全省蜂业从蜜源建设、养蜂生产、科研开发、产品经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大集团高起点、高标准、大规模、产业化的运作下.集中优势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宣传,创立一个品牌产品,成为全省蜂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蜂业的发展。

⑤通过价格论证体系,把蜂产品价格与政府农产品最低保护价结合起来,改变蜂产品成本与售价倒置的局面。“谷贱伤农”,“蜜贱伤蜂”,广大蜂农近年来常说一斤蜜卖不过一斤米,就形象地作了比喻。针对这一反常现象,建议有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蜂产品价格听证会,邀请政府领导、经济专家、蜂农代表、消费者来共同关心蜂产品价格,从而解决生产成本与售价倒置的矛盾,使其保本或微利经营,进而保障我国蜂业这一现代农业之翼的正常发展。

引自《蜜蜂杂志》2006(2)

1689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