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工育王

保护区村民 学会养蜜蜂新技术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4月18日 12时50分09秒

如果你问四川彝族汉子曲比刮虎“保护大熊猫的第一步是什么?”他说:“从养小蜜蜂开始。” 四川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甲挖村人曲比刮虎来自于养蜂世家。“我们家世世代代

如果你问四川彝族汉子曲比刮虎“保护大熊猫的第一步是什么?”他说:“从养小蜜蜂开始。” 四川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的甲挖村人曲比刮虎来自于养蜂世家。“我们家世世代代都在养蜂,我的手艺就是父亲传给我的。养蜂项目好,不用投入多少钱,也不用花太多工夫,就能有一笔不小的收入。”曲比刮虎说。 传统养蜂问题多 养蜂一般在春天选好朽木,把中间腐烂的部分挖空,然后把两块木头合起来,中间缝隙用牛粪补起来,就可以做成一个圆蜂桶了,然后把蜂桶放在山崖或大树下,蜜蜂闻到牛粪的味道,自己就会钻进桶里做窝(巢),我们就等着秋天摇(采)蜂蜜了。养蜂这一行,只要不怕被蜜蜂蜇,谁都可以养。 但是,传统的养蜂方法也有弊端,比如蜂桶的设计,就不够科学。小蜜蜂(蜂蛹)、蜜蜂的粪便和死了的蜜蜂都一起留在桶里,因为害怕蜜蜂会弃窝飞走,人们又不敢打开蜂桶清理。这样,蜂桶就会很脏,蜜蜂很容易生病,病了之后蜂农不懂怎样医治,一桶蜂很容易就会死光。再加上,冬天圆蜂桶保温效果也不好,蜜蜂很容易冻死。 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 学习方箱养蜂 “到外面学习,看到他们用方箱养蜂子,太科学了!方桶蜂箱里有很多网隔,提起隔网来就可以打扫,容易保持卫生,并且蜂子存的多,蜂子多了采的蜜才会多。”曲比刮虎说,现在我们都还不懂怎么用方箱来养,如果能学过来,那就好了。 可是用方箱养蜂,就要多投入一些资金,还需要专门请人过来教技术,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就这样,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成都项目办公室的可替代生计项目——养蜂试点项目,与甲挖村村民们的期待不谋而合。2009年,该项目在四川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拉开了序幕。 有着丰富养蜂经验的曲比刮虎,被甲挖村村民选为该村项目管理小组组长,与WWF项目官员和养蜂专家们一起选受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分发蜂箱和蜂种,指导受益农户蜜蜂分箱、割蜂蜜,并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 2009年年底,曲比刮虎受益的10箱蜜蜂,已发展到26箱,产出900多斤蜂蜜,卖了近三万元钱!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他履行着自己的承诺,每年分出2桶蜂种给其他农户,以传递的方式,带动社区一起养蜂。今年,他又多了养蜂土专家、黑竹沟自然保护区野保协会会员、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社区大熊猫监测员三个“头衔”。 “以前,砍柴、挖药、打竹笋是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看着一片片林子变得光秃秃,我们也心疼,但是没办法,要生活。保护区的人经常来宣传保护环境,保护大熊猫,但一直觉得这些事儿离我们很远,是保护区这些有工资的人做的工作。”曲比刮虎说,自项目开展后,我们自己受益了,也开始注意保护环境,少砍柴,少挖药,蜜蜂才有花儿可以采,才能摇到更多蜂蜜。 受益养蜂项目 据统计,养蜂项目使黑竹沟自然保护区周边村子的13户农户直接受益。 同时,它也在影响着黑竹沟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保护区的陈雪峰感触颇深,“开展养蜂项目前,保护区的主要工作就是上山巡护监测,工作人员在保护,社区在破坏,到社区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村民都躲的远远的,大熊猫进到社区,从来没有村民联系我们。现在,通过社区养蜂村民受益了,保护意识也随之改变,从去年到今年,大熊猫多次下山,每次都有村民打电话报告,还帮我们守着,怕大熊猫受伤或者生病。” 黑竹沟自然保护区野保协会,这个刚刚由保护区发起、村民自愿加入、自己管理的农民组织,已成功注册,将尝试在黑竹沟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周边社区的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蜜蜂飞过的地方,留下一片鸟语花香。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