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人工育王

蜂场生态与蜜蜂病敌害发生的关系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5月07日 16时12分11秒

一、非生物因子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1.温度因子(1)高温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温度高于35℃时,易发生慢性麻痹病,并会借助于受病毒感染的花粉、巢脾、蜂机具以及盗蜂、迷巢蜂在

一、非生物因子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1.温度因子(1)高温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温度高于35℃时,易发生慢性麻痹病,并会借助于受病毒感染的花粉、巢脾、蜂机具以及盗蜂、迷巢蜂在群间迅速传播。持续的高温天气或丧失调温能力的蜂群,往往造成对卵和幼虫的高温伤害。高温有助于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芽抱杆菌及急性麻痹病病毒粒子的增殖,有助于败血病及黄曲霉病的传染。(2)低温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冬季及早春,外界温度低或多雨,蜜蜂被迫长期幽闭,无法排泄飞翔,易发生孢子虫病,促进了下痢,污染箱内及巢脾。春繁期间,气温低于15℃时,蜂群保温不当,易发生爬蜂。同时,保温不利也会感染囊状幼虫病,寒流能促使蜜蜂螺原体病的发生。(3)变温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白空病的发病季节明显多在春季和初夏。早春气温变化频繁,处于增殖期的蜂群子圈较大,结团时外围脾受冻,或因蜂群繁殖很快,雄蜂幼虫常被抛置于育虫圈外受冻,从而使白垩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不稳定的温、湿度也是导致东方蜜蜂囊状幼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卷翅病常见于气温变化异常、粉源充足的季节,保温不当,蜂少于脾,管理不要的易患此病。2.湿度因子 湿度较大不利于白垩病的根治,气候多雨潮湿或是贮蜜含水量过高,都会促进白垩病的发展。冬季及早春时,湿度大会导致蜂群下痢,并加快孢子虫病的传播。早春繁殖时因保温不当,造成箱内的高温高湿,则易于发生爬蜂病。湿度小则会加重枣花蜜对蜜蜂的毒害作用,影响蜂群的采集和繁殖。二、生物因子与蜜蜂病敌害的发生1.植物因子(1)有毒蜜、粉源对蜂群的影响:有毒的蜜粉源植物有狼毒、博落回、藜芦类植物等,蜜蜂的植物中毒只限于某些具有有毒植物的地区。(2)甘露蜜中毒:干旱歉收的年份,早春气温低,蜜源植物开花较晚,或秋季蜜源结束较早,群内贮蜜不足,都能造成甘露蜜中毒。甘露蜜中毒后,蜂群易诱发孢子虫病、下痢病等传染性疾病。(3)以植物为媒介引发的病敌害:蜜蜂采集蜜粉的同时,也易感染以花为媒介的病敌害。如健康蜂采了患有白垩病、螺原体病、孢子虫病以及大、小蜂螨的蜜蜂采集的花朵,则易感染相应的疾病。2.动物因子(1)蜂群因素:蜜蜂的采集行为使蜜蜂较易受到各种病敌害的侵袭;分蜂使蜜蜂病敌害的传播不断扩大;弱群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明显降低;迷巢蜂、盗蜂特别是雄蜂,会传染欧(美)幼病、孢子虫病、囊状幼虫病、急性麻痹病、螨类等。(2)其它寄生及捕食性动物:蜂螨传播是由于蜜蜂间的接触,如盗蜂、迷巢蜂等。大蜂螨还能携带急性麻痹病毒和引起白垩病的菌丝体,此外还可能携带美幼病细菌、孢子虫等共同危害蜂群。(3)微生物因子:许多有害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会给蜂群带来疾病,幼虫芽孢杆菌会引起蜜蜂美洲幼虫腐臭病的发生等。三、人为因子对蜜蜂病敌害发生的影响1.蜂场卫生:蜂场内不经常清理病蜂、死蜂,巢脾不及时处理,人为造成蜂场及周围环境恶劣。蜡屑给蜡螟提供繁殖的场所;病群拖出的虫尸极易使周围群感染囊状病、白垩病、孢子虫病等疾病。农事活动中的防虫治病也会危害蜜蜂,致使蜜蜂中毒。2.蜜蜂饲料的管理:蜂群受饥往往引起美幼病、欧幼病、白垩病、囊状幼虫病的发生。蜜源缺乏时,蜜蜂也易采甘露蜜,从而导致蜜蜂中毒。花粉是白垩病、麻痹病、爬蜂病、囊状幼虫病的传染源。劣质饲料会致使蜂群下痢。3.不合理的饲养技术(1)蜂机具的管理:与病蜂群同用蜂机具,会使全场很快感染病害。如摇完带有美洲幼虫腐臭病的摇蜜机再摇其它群,则会造成幼虫病的传播。(2)不合理的蜂脾关系:早春脾多于蜂,幼虫多,子圈大,易冻伤卵虫,诱发幼虫病。(3)不当的管理措施:巢脾易受美(欧)幼病、孢子虫病等病害的污染,囊状幼虫病脾上的病幼虫、老脾上的蜡螟都会随调换子脾传播。饲养弱群、病群、无王群易发生小蜂瞒或被巢虫侵袭。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