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蜂群内都能维持相当稳定的生态环境条件,它们能够调节巢内的温度、湿度、气体交换和营养。蜜蜂的本身也有自我适度调整的能力,以适应巢内环境变化、维持个体的正常发育。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影响,成为一种稳定的平衡狀态。
在一个正常的蜂群中,年轻的
蜜蜂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活动力较弱,常聚集在一起或紧密的结成球狀,依靠胸部的飞行肌产生的代谢热量來取暖。冬季转入春季,随着环境的温度回升、田野的蜜粉源增加,蜜蜂的活动力随之增高、蜂王的每日产卵數目加多,整个蜂群的蜂势逐渐壮大,形成一种新的、强盛的平衡狀态。春季是蜂群的繁殖季节,蜂群中出现王台时,表示蜂群到了需要分封的时候。用人为的分封管理,可以减少蜂群的损失及增加蜂群的數目。夏季温度高、田野的蜜粉源减少,蜂势会略微下降。到了秋季,有较多的蜜粉源植物开花,使蜂群的蜂势达到一个次高峰。冬季气温下降,蜂势会降到最低点。自然发展的健康蜂群中,蜂势随着季节的温度、湿度、蜜粉源植物的花开花谢,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消长变化。蜂群中蜂只的數目,也随着蜂势的强弱而增减。
当蜂群受到生态环境激烈变化的影响,不利因素超出蜂巢内自我调适的能力时,蜂群就会逐渐衰弱,蜜蜂就要生病。非传染性病害的下痢、冻害、饥饿与农药中毒等,会迅速見到病征。传染性病害潜伏的病原或寄生性敌害则具有繁衍的特性,病征可能逐渐出现或迅速出现,按病害的种類不同而有差异。
传染性病害的病原或寄生性敌害侵入蜂群后,会随着蜂群的周年消长而变化。病原或害虫侵入蜂群之初,多半会有一段不易被发现的潜伏时期。如果病原或害虫在蜂群中一直维持很低的比率,蜂群不容易出现病征。病原或害虫的发展与蜂势的发展,在蜂群中会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狀态,可能维持數月至數年之久。一旦遇到适宜的温度或湿度等条件,病原或害虫的數目就会迅速增加,打破潜伏期的平衡狀态。病原或害虫在蜂体内或蜂群中的數目达到相当數量后,就会使蜜蜂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征。蜂群中有相当數目的蜜蜂罹病后,才会被人们发现。温度升高、蜜蜂的活动力增加,病原或害虫在蜂群中的活动力随之增加。蜜蜂有几种行为,会影向病原或害虫在蜂群中的发展。
1. 喂食行为
蜜蜂的成蜂之间有相互喂食、以口器传递食物的习惯,及护士蜂喂食幼虫、蜂王的行为。外勤蜂自外间带回病原或害虫后,在传递食物的同时也传布了病原或害虫。例如成蜂本身不会罹患美洲幼虫病,但却会借着喂食行为将病原孢子传给幼虫。蜂螨是经蜜蜂相互喂食传给其它个体。蜂微粒子病也是经口传布。白垩病的病原菌在蜜蜂成蜂体内不会致病,只在幼虫内引起病害。喂食行为的活动增加,可促使病害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