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病虫害防控

蜜蜂白垩病的特征及防控

中华蜂蜜网 2016年06月28日 10时27分43秒

白垩病本病病原为蜜蜂球囊菌(Asosphaeraapis),属真菌子囊菌纲,不整子囊菌亚纲,球囊菌目,球囊菌科,球囊菌属。本菌形态上为异宗结合的、具分隔的菌丝体。

1913年Massen在德国第一次报道了白垩病(Chalk brood disease),本病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和新西兰。我国于1990年发生,1991年首次报道,现已将其列为进口蜜蜂时的检疫项目。目前本病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仅发生于西方蜜蜂,但危害严重。

病原

本病病原为蜜蜂球囊菌(Asosphaeraapis),属真菌子囊菌纲,不整子囊菌亚纲,球囊菌目,球囊菌科,球囊菌属。本菌形态上为异宗结合的、具分隔的菌丝体。+菌丝形成受精突;-菌丝形成产囊体,里面包括产囊丝、受精丝、营养细胞和茎状基部。营养细胞对发育的产囊系统承担营养机能。当+、-菌丝相遇,受精丝与精子器融合,初生造囊丝含+、-两核。质配后,形成具有子囊的产囊丝。子囊含孢子8枚,临近成熟时子囊壁消失,多个孢子被共同的外膜包围,集合成紧密的孢子球。孢子呈椭圆形,大小为2.5微米x1.3微米。
蜜蜂球囊菌孢子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15年。在含有酵母膏(1000毫升培养液加5克)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和麦芽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蜜蜂 病虫害 白垩病

症状

患白垩病的幼虫在封盖后的头两天或在前蛹期死亡。幼虫被侵染后,虫体先肿胀、变软,后期则失水缩小成坚硬的块状物。当只有1个株系(+或-)感染幼虫时,死亡幼虫残体为白色粉笔样物;当2个株系共同在幼虫上生长时,死虫体表形成子实体,干尸呈深墨绿色至黑色。在蜂群中雄蜂幼虫比工蜂幼虫更易受到感染。
在重病群中,可能留下零散的封盖房,封盖房中有竖硬的僵尸,当摇动巢脾时能发出撞击声响。

病原菌的增殖

蜜蜂幼虫在3〜4日龄吞食病原菌孢子,最易感染白垩病。孢子进入肠道后,萌发并开始生长。由于孢子的萌芽需厌气条件,菌丝生长则需好气条件,而3〜4日龄幼虫肠道的厌气时间短,因此适合病原蔺的生物唭特性菌丝在肠道的末端生长,接着穿过肠壁,最后使幼虫躯体末端破裂,菌丝蔓延至幼虫体表生长,并在死虫体表形成子实体。
蜜蜂球囊菌在稍变冷的幼虫体上生长最好,子实体大约在30℃时形成,当幼虫封盖后,对幼虫进行短时间的降温,从正常的35℃降至30℃,大部分幼虫对病原菌敏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