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病虫害防控

慈溪:养蜂产业面临断代隐忧

中华蜂蜜网 2018年08月24日 22时51分40秒

春日里油菜花盛放,养蜂人也迎来了今年第一次花期——油菜花季。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养蜂人就要开始循着花香的足迹往北追赶花期、放养蜂群。  在慈溪,养蜂产业

春日里油菜花盛放,养蜂人也迎来了今年第一次花期——油菜花季。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养蜂人就要开始循着花香的足迹往北追赶花期、放养蜂群。  在慈溪,养蜂产业曾一度产销两旺,蜂群数量达10余万群,这里还是农业部认定的优质蜂产品基地。近年来,随着慈溪棉花产业的消逝、传统商场超市渠道的冲击以及蜂产品负面舆情等不利影响,慈溪市养蜂行业日渐式微。  曾经红火的慈溪养蜂业  “现在养蜂跟过去不一样了。”近期在对蜂业人士的走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一句感慨。 “以前基本上以京沪、京广两条铁路周边为主,大家凑在一块包节火车皮运蜂,而现在则是自己租辆货车来运蜂。”今年74岁的老养蜂人沈建基曾经历过慈溪养蜂最红火的年月。他说,以前国家统一定价收购,拿着介绍信和蜂蜜直接卖给当地的供销社或药店。  据慈溪县志记载,1987年全县共有养蜂户3583户,联合体664个,从业人员10512人,养蜂191923群,蜂产品产值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10.2%。1980年-1987年,养蜂量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慈溪出产的蜂产品行销上海、杭州和东南亚。  “1箱蜂采个100公斤的蜜,拿的还是现钱,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万元户不少是养蜂人。”在沈建基看来,过去养蜂是个很不错的行当。自己20岁出头就入的行,装车摇蜜扎帐篷可不是轻松活,所以养蜂队伍里基本见不到老人。  而这些年里,在市蜂业协会每年年底的行业交流会上,市畜牧局高级畜牧师金汤东看到的蜂农基本上是那几张老面孔,而这些老面孔也在逐年衰老、减少。他说:“从蜂农的年龄结构来看,慈溪的蜂蜜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去年的蜂业交流会上,想找出10个50岁以下的蜂农都难。”  蜂农大量转行或定点养蜂  “养蜂跟种地虽有点区别,但也还是在靠天吃饭。”金汤东表示,我国地缘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像内蒙一些地方的油菜花要到7月份才开。养蜂人追赶花期,实际上也就是在追随春夏两个季节的脚步。而这两个季节却是阴雨天多、强对流天气频发。单打独斗很难有效规避风险,养蜂人只能是靠天吃饭,收入难以稳定。慈溪在1979年后集体蜂场实行个人承包、折价归户或联户饲养,养蜂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养蜂户数和蜂群数量猛增。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开始衰减,蜂农大量转行。而这个时期正是我市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阶段。  “慈溪养蜂的是少了,但是内地省份的同行却越来越多。这些年,在外面碰到的蜂农最多的来自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市,养蜂的收入对他们来说应该还是不错的。”屠忠诚告诉记者,他们两口子照料120来箱蜜蜂,一年的纯收入在10万元左右,在行内无论是规模还是收入,都是属于一般水平。  在外面放蜂奔波数十年,家乡的夏天是啥模样几乎没有新的记忆;对家人,养蜂人或多或少地抱有愧疚。“在外劳心又劳力,留在慈溪找个厂打工一年下来一个人也有五六万元吧,何必出去吃养蜂的苦?”屠忠诚说,他打算再干两年也留在本地养蜂,收入虽然要少一半,但是生活安稳得多,还可以帮着带带孙子。  金汤东说,现在慈溪的蜂农约200来户,其中约三成、年龄在65岁左右的蜂农转为留在慈溪周边地区定地养蜂。不出意料的话,再过几年,现在55岁左右的一批仍在转地养蜂的蜂农也会相继选择留慈养蜂。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