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19日 09时30分01秒
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省面积16 9万平方公里,人口3801 9万。江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为250-280天,年平均气温为10-20℃,
江西省位于中国的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全省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口3801.9万。江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为250-280天,年平均气温为10-20℃,年平均降雨量为1508-2080mm。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发展养蜂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蜂群发展很快,到1991年,全省有蜜蜂27.6万群(中蜂、意大利蜂各占一半),产蜜9000吨。中蜂主要分布在山区,以定地饲养为主;意大利蜂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和交通沿线,以转地饲养为主。
一、丰富的蜜源资源
江西蜜源植物丰富,据江西省养蜂研究所调查,野生蜜源植物有130余种。 主要蜜源植物有油莱、紫云英、柑桔、山乌桕、柃等13种。
1.油菜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以赣中较多,种植面积为65.7万公顷。有白菜型和甘蓝型两种,白菜型开花早7-10天。赣南地区2月上旬开花,大部分地区在3月上旬至3月下旬开花,一般年成每群蜂可产蜜10-20kg。
2.紫云英 全省种植面积为82.2万公顷,各地均有分布,以赣中和鄱阳湖周围各县分布较为集个。花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赣北地区花期晚10余天,每群蜂可产蜜20-30kg。
3.柑桔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种植面积为8.49万公顷。5月上旬开花,花期10天左右。每群蜂可产蜜10-15kg。
4.芝麻 全省种植面积为5.15万公顷,7月中旬至8月中旬开花。分布在鄱阳湖周围各县,以进贤、丰城、鄱阳等县较为集中。每群蜂可产蜜15-20kg。
5.棉花 全省种植面积为6.82万公顷,集中分布于赣北的九江、彭泽、瑞昌等县,7月中旬辛9月上旬泌蜜,每群蜂可产蜜15-20kg
6.山乌桕 分布于赣南、赣中山区,6月上旬至6月下旬为盛花期,泌蜜涌,每群蜂可产蜜30-40kg,高的可达80kg。
7.柃 多生长在山坡,以修水、武宁、萍乡、宜春、安福等县较多。柃的品种较多,有春柃和冬柃,花期长,从10月末开始泌蜜,可延续到3月份,通常每群蜂可产蜜50kg,高的可达100kg。
8.蓼子草 又名湖花、半年粮。蓼科植物,一年生草本,分布在鄱阳湖周围的洼地、河滩、水沟边。秋季水退后,蓼子草很快生长起来。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开花,花期为一个月,一般可采足越冬饲料, 天气好时,每群蜂可产蜜10-15kg。蜜色和蜜味,类似养麦蜜。
9.木荷 又名何树,山茶科植物,多年生高大乔木,生长在阔叶林中。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每群蜂可产蜜10-15kg。
10.乌饭树 又名扬米饭,乌饭树科植物,5月中旬至5月下旬开花,蜜粉丰富,每群蜂可产蜜10kg 左右,是江西培育强群夺取山乌桕丰收的重要蜜源。该植物多生长于向阳的灌木丛中。
11.树参 又名偏荷枫、半荷枫、枫荷梨,五加科,多年生常绿乔木,7月上旬开花,泌蜜期长,每群蜂可产蜜15-20kg,高的可达50kg以上。
12.黄瑞木 又名毛药红淡、吊茄子,山茶科植物, 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蜜粉丰富,每群蜂可产蜜10-15kg。
13.荞麦 江西面积为6.7万公顷,开花期为 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晚秋的主要蜜源,可采足越冬饲料,并繁殖一批新蜂,集中地区每群可产蜜15-20kg。
二、悠久的养蜂历史和近代养蜂业的开端
(一)古代记载江西养蜂的史料
元代时,山东东平人王帧,于1295-1300年,曾先后在安徽旌德和江西永丰任县尹,很注意农业考察,著有王帧《农书》,其中有如下记载:“割蜜者,以薄荷叶细嚼涂于手面,自不螫人”,“人以竿高悬,签帽召之,三面扬土阻其出路,蜂自避入笠中,收入,将笠装于布袋悬空处,至晚移于桶内”。距今680多年前的元代,已经知道割蜜和收蜂了。 明代宋应星,江西奉新人,他在江西分宜县任教渝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初刊行于明祟帧10年(1637年),是中国和世界重要的古典科学名著。该书第六卷第六节《蜂蜜》篇中,用447个字记述了蜜蜂、 蜂蜜和养蜂技术,说明当时中国养蜂已有较高科学水平,是养蜂史上一篇很重要的科学史料。书中记载:“凡酿蜜蜂普天皆有”,“蜂造之蜜,出自山岩土穴者十居其八,而家人招蜂造酿而割取者,十居其二也”,“凡蜜无定色,或青、或白、或黄、或褐,皆随方土花性而变”,“凡蜂不论于家于野,皆有蜂王”,“王生而不采花,每日蜂群轮值,分班采花供王”,“蓄家蜂者,或悬桶檐端,或箱牖下,皆锥圆孔眼数十,俟其进入”,“凡家蓄蜂,东邻分而至西舍,必分王之子去而为之”,“乡人有撤酒糟香而招之者”,“凡蜂酿蜜,造成蜜脾,其形□□然”,“凡割脾取蜜,蜂子(指幼虫、蛹)多死其中”,“凡蜜脾一斤,炼取十二两”(明朝时1斤为16两)。
(二)近代养蜂业的开端
1.徐钧从南京引进意大利蜂
徐钧(1902-1981年),江西上饶人,1931年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由南京购30群意大利种蜂,带回江西临川饲养,创办维兰蜂场。徐钧一直从事养蜂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江西养蜂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1年,他在江西第二高级农业学校最早开设养蜂课。 1951年5月,任江西省养蜂公司副经理,后一直在江西省种蜂场和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工作,为江西和全国培训了大批养蜂技术骨干,著有《实用养蜂学》。
2.傅星帆首创移卵养王法
傅星帆(1902-1961年),江西南昌人,1925-1928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大学园艺系,1928年结束学习回南昌县家乡,先后创办华南农场和华南蜂场,引入意大利蜂。1933年首创了移卵器和移卵养王法;1952年又首先研制成功移卵整理器。 1933年8月《华北养蜂月刊》第五卷第三期刊登傅星帆《赣省养蜂》一文中指出“鄙人最近发明移卵于蜡盏育成蜂王,结果良好”。1935年10-12月,《中国养蜂杂志》三期连载傅星帆的“移卵育王法”,其文着重指出:“养蜂家毕生求达之目的,就是强群,换句话说,就是良王,因为王良了,就可以保证强群,群强了,才能保证最大收获,如何养成良王?…… 鄙人发明的移卵法就是将选择的卵子移入蜡盏内,与蜂王直接产卵无异,此法是不用王饵的,移植手术简便,其最大的优点是在孵化前已被工蜂接受,孵化后饲料充足,发育完全”。傅星帆是国际最早提出“移卵养王”的人,闻名于我国养蜂界。1952年傅氏又发明了用双重鹅羽管制成的移卵整理器。傅星帆先生任教于华中农学院,讲授养蜂课。
3.江西农业院创办三湖蜂场
1934年春,江西省农业院畜牧兽医部主任黄异生,由南京带来意大利蜂25群,创办江西省农业院三湖蜂场。经3年饲养,成绩显著。他还举办养蜂培训班, 亲自讲课,并将蜂场蜂群之半,赊给农民饲养,俟各农家出蜜后,再收回蜂款。1947年,三湖有蜂农近百户,养蜂2000群,同时组织三湖养蜂会,使三湖成为当时江西养蜂最发达地区。
4.建立江西养蜂公司、江西省种蜂场
1950年5月,在丰城县小港口,创办江西省养蜂公司,1951年改为江西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养蜂试验场,由省农业厅直接领导。该场蜂群最多时达9200群,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国营蜂场。1958年6月,该场进口苏联黑蜂50群。江西省种蜂场共推广种蜂3万余群,蜂王5000只,并为江西和全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三、积极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50年代,中蜂占江西蜂群70%以上,但多采用传统毁脾取蜜方法,产量低,蜜质差。1956年高安县农场,进行中蜂活框饲养试验成功,产蜜量由5kg提高到60kg,最高为105kg,该县2000群中蜂,已全部采用活框饲养。省农业部门采取召开现场会、办培训班等形式,推广高安县的经验。江西省农业厅、高安县农业局编写出版了《高安县中蜂的改良经验》。江西中蜂较多的萍乡、安远、修水、武宁、会昌、遂川、宜丰、万年等县,基本上普及了中蜂活框饲养。1976年萍乡市还创造了一原群中蜂年产蜜250kg的高产纪录。
四、蜂产品的开发和加工业的兴起
(一)研究成功蜂王浆和蜂毒生产技术
1959年江西省种蜂场科研人员,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经多次探索,取得了鲜王浆生产技术的研究成果。 1960年10月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与北京第二制药厂合作,试制蜂毒成功,并应用于临床。同年上饶农业学校实验蜂场生产蜂毒也获成功。
(二)发明四网眼折叠式脱粉器
1974年高安县华林蜂场等单位,发明了四网眼折叠式脱粉器,在全国首先大量生产商品花粉出口,为养蜂生产开辟了新的生产项目。华林蜂场等单位的“花粉生产工艺研究”成果,获1985年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蜂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进入80年代,江西蜂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到1988年全省有蜂产品加工厂41家,年产值达 2亿元。昌成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加工出口蜂蜜为主,近年来共出口蜂蜜17000吨,换汇5500万美元。
(四)建立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1988年建立江西省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经标准计量部门认可。该站有完善的实验室和精密的测试仪器,检测人员中,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4人。受标准计量和工商部门委托,对蜂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五、养蜂科研教育事业
(一)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的创建及其成就
1959年在江西省种蜂场内设立养蜂研究所,1960年经农业厅正式批准成立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挂靠江西省种蜂场,科研工作由徐钧主持。7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一度下放江西,与原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合并,组建江西省农业局养蜂研究所;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迁问北京后,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保留原建制。设有科研科、蜂产品研究室、蜂保室、蜜蜂品种研究室、饲养研究室、情报资料室、种蜂场、蜂产品制剂厂、蜂具加工厂。江西省养蜂研究所设备齐全,并保存有一套精制的蜜蜂外形和生理解剖的蜡制模型。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有:西方蜜蜂的人工授精技术、江西省野生蜜源的资源调查、蜂产品的开发利用、生产43度高浓度紫云英蜜、蜂螨及蜂病的防治等研究。
(二)培训养蜂人才
1957-1958年,江西省种蜂场为江西省开办两期养蜂人员培训班。1959-1960年,受农业部委托、江西省种蜂场为全国举办了两期养蜂干部培训班,培训时间为一年,共培训285人。培训班由徐钧讲课。为了使理论联系实际,学员都要到蜂场跟班劳动,直接参加养蜂操作。
1960年,江西宜春农学院开办了两年制的养蜂专业,招收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5省区的学生,1962年首届学生毕业。这是中国开办养蜂专业最早的3所大专院校之一。
1977-1979年,受农业部委托,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为陕、甘、宁贫困地区举办厂3期养蜂人员培训班,学员280人。
(三)指导拍摄养蜂科教片
1963年,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徐钧担任技术指导的科教片《带翅膀的媒人》,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获文化部、国家科委“1958-1966年科技教育影片为农业服务奖”,后又获第三届亚非电影节卢蒙巴奖。
1974年,由江西省养蜂研究所担任技术指导的科教片《养蜂促农》,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介绍了经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的成效和科学道理。周恩来总理观后指出:“《养蜂促农》这部科教片,很能启发人的思想”。1975年6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周总理作为礼物,委托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人民。
(四)编辑专业期刊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中国养蜂》等养蜂刊物一度停刊。1972-1979年,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编辑了《养蜂通讯》、《中国养蜂》(先试刊,1977年正式复刊)。这对当时全国养蜂科技、养蜂信息的交流,起了很大作用。
1982年开始, 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编辑出版《养蜂科技》季刊(1985年后与江西养蜂学会、江西省蜂产品协会合编)。
(五)帮助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养蜂
1973-1979年,受农林部委托,江西省养蜂研究所在艰苦的条件下,帮助宁夏固原地区发展养蜂生产,普及科学养蜂,取得了很大成绩,促进了该地区养蜂事业的发展,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奖励,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六)出版养蜂专著
1949年以来,江西出版的主要养蜂书籍有《怎样养蜂》、《高安县改良中蜂的经验》、《江西发展养蜂的经验》、《实用养蜂学》、《蜜蜂病敌害的诊断及防治》、《养蜂问答一百题》、《蜂螨及其防治》、《中蜂科学饲养》、《养蜂手册》等。 其中1975年江西省养蜂研究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合并时期),组织全国十余名养蜂专家,主编的《养蜂手册》,在全国发行100多万册,是中国一本较完整的养蜂工具书,也是发行量最多的养蜂书籍。
六、蜂业社团
1985年成立江西省养蜂学会,由赖以斌任理事长,现有18个地、市、县成立养蜂学会、协会。各级学会、协会组织,配合养蜂主管部门,交流养蜂经验,沟通信息,促进蜂产品流通。省养蜂学会和省养蜂研究所先后派科技人员,到遂川、祟义山区,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例如,遂川大坑乡,中蜂用活框饲养后,产量提高了12倍,养蜂专业户年均收入为1340元。学会会员积极参加国际养蜂协会活动。1989年,江西省养蜂研究所王昌铉等人撰写的《一种新蜜蜂病毒-蜂蛹病》、李夙根、刘从堂撰写的《中国的大蜂螨与小蜂螨》及江西农业大学曾志将的《试谈蜜蜂生命志的建立》等 3篇文章,被第32届国际养蜂会议入选。学会会员结合本身的工作,进行试验研究,如曾志将、席芳贵的《江西地区中蜂外部形态的研究》,对江西中蜂在各地区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形态变异有明确的阐述;曾志将、席芳贵的《意蜂与中蜂王浆腺形态的研究》,证明意蜂的王浆腺比中蜂发达,故生产王浆量也大;刘从堂的《小蜂螨的越冬》研究,通过调查观察,对小蜂螨的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有较详细的论述和新的发现。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