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25日 17时34分45秒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特别是蜂王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以蜂王浆蜂蜜双高产蜂种培育为龙头的蜜蜂饲养管理繁育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蜂大国,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特别是蜂王浆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以蜂王浆蜂蜜双高产蜂种培育为龙头的蜜蜂饲养管理繁育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蜂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快速发展。下面就蜂王浆蜂蜜双高产蜂种的饲养管理技术做一总结,以供更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王浆高产 强群是王浆高产的基础 蜂王浆是由适龄泌浆蜂分泌的,决定王浆产量的内因包括泌浆蜂的数量和泌浆能力。在正常蜂群内,泌浆蜂在总体工蜂中占有一定比例,群势越强,工蜂数量越多,泌浆蜂的数量也越多,总的泌浆能力就越强,所以越强的蜂群有越强的泌浆能力,这是蜂王浆能高产的重要条件。只要气温在15℃以上,蜂群内有充足的蜜粉供应,就能生产蜂王浆,如浙江地区蜂王浆的生产期可长达7个月~8个月,只有在生产季节保持强壮的蜂群,才能获得高产。 良种是王浆高产的关键 蜂群的泌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蜂种的遗传基础。同样强壮的蜂群、同样的环境条件、同样的管理水平,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蜂王浆产量,这就是蜂种的差异所引起的。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一群蜂年产蜂王浆不到1000克,经过广大蜂农和蜂业科技工作者的精心选育,蜂王浆单产逐步提高。如浙江大学蜂业科技工作者采用蜜蜂集团闭锁繁育技术,收集杭州、平湖、嘉兴、桐庐、绍兴、龙游等地区王浆高产蜂群作为育种素材,运用太湖岛屿隔离和蜜蜂人工授精技术,进行连续多代选择,形成生产性能优越、遗传稳定的浙农大1号意蜂品种(见图1)。该品种具有王浆产量高、采蜜能力强、繁殖速度快、抗病力强等优点。与本意相比,王浆产量提高两倍以上,蜂蜜和花粉产量分别比本意提高两成和四成,该品种获1995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已推广到除西藏外的全国各地,生产用王先后九次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和法国,其良好的生产性能和适应性已受到广大用户的充分肯定,累计推广蜂王18000多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2009年4月16日~18日,浙江大学实验蜂场淳安千岛湖石头埠基地,发现三群超高产蜂群,三群三天平均产量达到群均产蜂王浆633.7克,具体产量(见下表)。 蜜粉源是王浆高产的保证 生产王浆离不了蜜粉源,维持群势也离不了蜜粉源,但蜜粉源在一个地方不可能在整个适宜王浆生产的时期都源源不断,总有缺粉少蜜的时候,因此,在蜜源少的时候,花粉多的时候,除了保持继箱里有几千克储蜜,还应该给蜜蜂经常奖励喂饲。如果外界自然花粉不多,蜂巢里总的储粉量不足半足框,就应该进行花粉喂饲,用大豆粉也可以代替。喂饲花粉可以制成花粉糖饼放在框梁上,也可以灌在脾里加在继箱的王浆框边上,以后者为好。总之,生产季节蜂群内不能缺粉少蜜。 提高产浆操作水平夺高产 产浆操作主要包括产浆群组织、移虫、补虫、割台、镊虫、取浆、清台等。产浆群的组织一般是繁殖区放6张脾~8张脾,生产区放4张脾~6张脾,根据生产季节和蜜粉源情况不同而异。移虫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王台接受率,王台接受率差,直接影响蜂王浆产量。移虫的大小也影响王浆的产量,一般移的幼虫虫龄都在24小时以内,而接近24小时的幼虫和小于12小时的幼虫在取浆时是有大小区别的,幼虫过大则消耗的王浆多,留在王台里的王浆就少了,影响产量。所以,只要蜂群能接受,移入的幼虫越小越好。 到目前为止,我国蜂王浆生产还是靠人工操作,在想方设法提高每群蜜蜂的蜂王浆产量的同时,提高人的操作水平,就能使每位养蜂员尽可能多地增加养蜂的数量,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增加蜂王浆的总产量。因此,养蜂员必须提高自己的操作技术水平,从而取得高产高效。培养适龄幼虫的方法是在移虫前4天,向提供幼虫群加入空巢脾让蜂王产卵,加入的空脾不要太新,因为新脾容易在移虫时被移虫针戳破,同时新脾颜色浅,和幼虫色差小,不易看清而影响移虫速度。 现在蜂场都用塑料台基,新台基绑在王浆框上,要放在蜂群里让蜜蜂清理,一开始蜜蜂不愿意到台基上去,所以最好把台基条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天后再放入蜂群里,蜜蜂就比较容易清理;如果时间紧张,也可以在杯子里放一些蜂王浆加点清水搅匀,用毛笔蘸后向王台里涂上这种液体,再放入蜂群中,蜜蜂也会很快清理,清理过的台基移进去的幼虫蜜蜂也容易接受。一般群强高产王浆的蜂群,接受率会高一些。 根据台浆量和接受率确定放置台基和王浆框的数量,能够充分挖掘蜂群的产浆潜力,达到高产目的。蜂蜜高产 选用蜂蜜高产蜂种 与蜂王浆高产相似,蜂种也是决定蜂群蜂蜜产量的内在重要因素,不同蜂种的工蜂采集积极性、速度和采蜜量存在差异,饲养蜂蜜高产蜂种,在同样群势、天气和蜜源条件下可以取得比较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