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蜂病虫害防控

甘肃蜂业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5月23日 22时35分53秒

甘肃地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全省面积39万多平方公里,山地、丘陵、荒漠,约占70%。属亚热带与温带,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

甘肃地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全省面积39万多平方公里,山地、丘陵、荒漠,约占70%。属亚热带与温带,大部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西走廊光热水土资源丰富,为灌溉农业区。甘肃蜜源丰富,地处西北要冲,有北上宁夏、南下青海、西进新疆、东入陕西之便,历来是西北转地放蜂的必经之地,每年四川、陕西、浙江、江苏、福建等省约有15万群蜜蜂进入甘肃故蜂,为中国蜂蜜主产区之一。

一、蜂业沿革

养蜂历来是甘肃农村一项传统的家庭副业。古代人把蜜蜂作为吉祥、勤劳、幸福、甜蜜的象征。沿袭至今,边远山区仍有“蜂是飞财,无缘不来”之说。甘肃养蜂业的发展,可以分以下三个时期:

(一)传统养蜂业时期

这一时期可从1938年追溯到上古时期,即采用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使蜂群自繁自衍、自生自灭的历史。其特征是:生产单一,采用毁巢取蜜的方法,蜜质差,产量低。 一般每群蜂单产仅5kg左右。

(二)新法饲养西方蜜蜂与传统方法饲养中蜂并存的时期

这一阶段从1938年起至1957年止。1938年,临夏州马鸿逵的家人从西安引进少量的意大利蜂,作为观赏与娱乐之用。从此,甘肃有了饲养西方蜜蜂的历史。中蜂仍沿袭传统方法饲养,仅仅是家庭副业。1949 年全省饲养蜜蜂不足8万群,年产蜜200吨。1954年出口蜂蜜27吨。

(三)大量饲养西方蜜蜂与推广中蜂活框新法饲养的时期

这一时期从1958-1991年。1957年,甘肃省农业厅推广中蜂活框新法饲养技术。1958年建立了甘肃省国营天水种蜂场后,同年从江西向塘种蜂场、湖北荆州蜂场购进意大利蜂3000群,从此开始了大量饲养西方蜜蜂与中蜂活框新法饲养的新时期。

1991年,全省养蜂25.5万群,蜂蜜平均群产15kg左右,年产蜂蜜2000吨左右,蜂王浆20吨,鲜花粉200吨。 蜂蜜出口1000吨。养蜂已由单一的家庭副业成为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建立了养蜂专业科研机构、管理机构、良种繁育基地、推广机构及一批加工厂,形成了科研、生产、推广、加工、经营较为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

二、蜂业资源

甘肃蜜源植物和蜂种资源丰富。据调查,甘肃蜜粉源植物有651种,分属89科286届。主要蜜源植物有19种,花蜜蕴藏量可达4万多吨。

(一)主要蜜源植物

1.油菜 全省各地都有分布,康县、成县,面积0.6万公顷,花期在4月中下旬;徽县、天水、庆阳、平凉、临洮, 面积1.33万公顷,开花在4月下旬或5月卜旬。群产蜜约5-10kg;兰州、临夏,面积0.66万公顷, 花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群产蜜约8kg左右;甘南、古浪、天祝,面积1.33万公顷, 花期7月,群产蜜约15kg左右;山丹、民乐,面积1.68万公顷,花期8-9月,群产蜜约15kg左右。

2.泡桐 主产区为武都、天水、平凉,面积2.69万公顷,花期4-5月,群产蜜2-3kg左右。

3.白刺花 主产区为秦岭山区与关山林区,其中成县、康县、微县、两当,面积约2.98万公顷,花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灵台、合水、镇原,面积o.58万公顷,花期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群产蜜15kg左右。

4.刺槐 主产区为渭河与泾河流域,其中天水约1.34万公顷,花期5月上、中旬,群产蜜10kg左右;灵台、平凉约2.29万公顷,花期5月中、下旬,群产蜜8kg左右。

5.紫苜蓿 天水、定西两地区面积约8.1万公顷,花期6-7月,群产蜜10kg左右。

6.漆树、椴树 主要分布于天水、平凉,面积o.32万公顷,花期6月,群产蜜8kg左右。

7.芸芥 主要分布于甘谷、秦安、陇西、会宁、靖远、古浪、金吕,面积约4.2l万公顷,花期7-8月,群产蜜8kg左右。

8.草木樨 主要分布于西和、 天水、甘谷、平凉、定西、通渭、武威,面积约5.03万公顷,花期6-7月,群产蜜约20kg。

9.柿树 主要分布于天水、泾川,面积0.04万公顷,花期6月,群产蜜约5kg。

10.枣树 主要分布于兰州、永登、张掖、临泽,面积0.12万公顷,花期6-7月,群产蜜约10kg。

11.沙枣 主要分布于民勤、张掖、临泽,面积约3.96万公顷,花期6月,群产蜜约5kg。

12.党参 主要分布于甘谷、陇西、文县、岷县,面积0.58万公顷,花期6-7月,群产蜜约20kg。

13.红豆草 主要分布于通渭、定西,面积约0.46万公顷,花期7月,群产蜜10kg左右。

14.百里香 主要分布于天水、平凉、庆阳、定西,面积约0.43万公顷,花期7月,群产蜜约5kg。

15.茴香 主要分布于民勤、景泰,面积约0.63万公顷,花期8月,群产蜜约20kg。

16.香薷 主要分布于甘南、天祝、山丹,面积33.7公顷,花期7-8月,群产蜜约20kg。

17.向日葵 主要分布于陇西、西和、平凉、民勤、临泽等地,面积约0.91万公顷,花期7-8月,群产蜜约7kg。

18.荞麦 主要分布于武威、张掖、临泽、天水、庆阳、武都,面积约8.66万公顷,花期8-9月,群产蜜约15kg。

19.棉花 主要分布于敦煌、安西,面积约0.7万公顷,花期8-9月,群产蜜约10kg。

(二)蜜源特点

1.夏秋蜜源多,而春季蜜源少 19种主要蜜源植物花期,绝大多数开花泌蜜都在5月左右。

2.泌蜜量大,产量比较稳定 本省大陆性气候明显,日照时间长,日温差较大,利于花蜜的分泌,故产量比较稳定,蜂蜜浓度也高。

3.花期长,产品质量好 由于地形复杂,地域辽阔,东西跨越2000km,从东到西,花期可达8个月之久。蜂产品无污染。

(三)蜜源分区

根据不同蜜源植物的生态条件,群落组成,以及养蜂生产的特点,甘肃蜜源可分为以下四个类区:

1.以白刺花、漆树、椴树等为优势蜜源的陇南林木蜜源区 本区位于渭河以南、嘉陵江上游的山岳地带,包括陇南地区和天水市的一部分。

2.以紫苜蓿、草木樨、刺槐、枣树、芸芥等为优势的黄土高原林草蜜源区 本区为叠山、潘家山、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六盘山、罗山以南,子午岭以西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带。

3.以香薷、油菜等为优势的草本蜜源区 本区位于岷山以北、洮河以西,包括甘南州与临夏州的一部分。

4.以油菜、茴香、向日葵、棉花为优势的栽培蜜源区 该区位于乌鞘岭以西的冲积平原地带,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区以及嘉峪关、金昌两市。

(四)蜂种资源

甘肃的中蜂约占全省蜂群总数的60%。分布于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山区,除家养外,在秦岭、子午岭等山区,还有大量的野生蜂群。甘肃中蜂体大,吻长,工蜂体黑色,被褐色绒毛,腹部黄色班不明显;吻总长5.3-5.6mm,肘脉指数3.76-4.02。认巢能力强,迁飞性弱。雄蜂为黑色,被褐色绒毛。蜂王体色有两种:一种整个腹部为黑色;一种腹部为暗红色,有较明显的黄色环。采用活框新法饲养的中蜂,年平均群产蜂蜜可达20kg以上;可维持大群,群势达2.5-3.5kg。除中蜂外,甘肃引进的西方蜜蜂有:意大利蜂、高加索蜂、澳大利亚意蜂、塞浦路斯蜂、卡尼鄂拉蜂。

三、蜂业机构

(一)管理机构

1979年以前,甘肃蜂业由供销部门与农业部门分管。供销部门负责场地分配,转地蜂场接待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养蜂生产与蜂群检疫。1979年以后,由畜牧部门主管养蜂业。

1.供销部门为蜂业发展作出贡献

60年代至70年代,供销部门十分重视养蜂生产的发展,积极为各地养蜂场排忧解难。

①接待外地蜂场,安排放蜂场地。在各蜂蜜主产区都设立了放蜂接待站,工作人员昼夜服务,安排车辆,接送蜂群,分配场地,解决蜂场纠纷,供应养蜂生产与生活物资。

②按质论价,及时收留。流蜜季节,供销社及时送桶收蜜,按质论价,及时付款,取得了养蜂员的信赖。

③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蜂员和收购人员的技术水平。

2.畜牧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分管蜂业

1979年以后,省畜牧部门主管全省的养蜂生产。1988年,原有个部养蜂服务站改为省蜂业工作站,进一步加强了全省的养蜂管理上作。

(二)科研机构

1.甘肃省养蜂研究所

该所1979年在天水种蜂场的基础上建立。办所方针是以应用研究为主,实行科研、推广、生产、加工、经营五位一体制,面向生产,为全省蜂业服务。该所的主要研究项目为:①蜜蜂良种的保存、繁育与推广;②蜜源植物泌蜜规律、预测预报及蜜蜂授粉;⑦蜜蜂产品的卡产技术;④蜜蜂病虫害的防治及新型蜂药的研制;⑤蜂产品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中华蜜蜂活框饲养技术的推广;⑦新型蜂具的研制。该所的科技成果主要有:花粉破壁与灭菌技术;花粉营养霜的研制;蜂蜜酒系列产品;甘肃主要蜜源植物的调查及其开花泌蜜规律的观察与研究;花粉系列营养糕点;党参泌蜜的植物生理及预测预报的研究等。

2.定西养蜂试验站

建于1979年,该站建立后,曾引进高加索蜂种王,作为高加索蜂育种基地,并举办过几期培训班,为定西地区培养了一批养蜂人员。

(三)推广机构

1.武威地区养蜂服务站

为适应河西地区养蜂生产的需要,由省计委投资,1984年建立。其前身是省河西养蜂服务站,隶属于省养蜂研究所,1986年移交给武威地区农牧处。

2.庆阳地区养蜂服务站

1986年在省养蜂研究所陇东工作组的基础上,由省计委投资建立。1990年移交给庆阳地区,现隶属于庆阳地区农牧处。

(四)经营机构

甘肃省土产总公司及各地县土产公司是全省蜂产品主要经营单位。省土产总公司下设蜂产品科。1991年,为加强流通领域的服务工作,成立了省蜂产品工作总站。各地县均设有相应的服务站。中国医药保健品总公司、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在甘肃省兰州市均设有分公司,负责蜂产品的进 出口业务。省乡镇企业总公司也开展蜂产品经营业务。

四、蜂业的主要工作与成就

(一)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1.1957-1960年为试点阶段 首先由省农业厅派出人员在天水市试点;天水种蜂场成立后,在天水县进行试验示范。

2.1965-1969年为试验示范阶段 天水种蜂场组成了中蜂队开展推广示范,探索中蜂过箱后的综合管理措施,总结中蜂饲养管理技术经验。

3.1982-1991年为推广阶段 甘肃省养蜂研究所成立后,省畜牧厅把推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作为该所 的主要任务之一。1982年,省养蜂研究所派科技人员,收捕野生中蜂,组建教学实验蜂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部地区中蜂科学饲养服务站,通过教学实验蜂场,为贫困山区培养了30多名养蜂技术员,推广活 框蜂箱饲养中蜂100多群。同年,省养蜂研究所为推广中部站的经验,又派出工作组,深入农村,继续组建厂教学实验蜂场3个。几年来,省养蜂研究所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学习班、培训班36期,为全省培养养蜂技术人员1850人。

1982年,甘肃省养蜂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中蜂资料汇编》、《中蜂科学饲养》两本书,对普及中蜂活框饲养起到了指导作用。

1991年全省活性饲养的中蜂达到5万多群,占全省中蜂总数的30%以上,陇南、陇东等重点县、乡达40%-50%,与1982年相比,新增产值约300万元。

(二)蜜蜂良种的繁育与推广

1.中蜂的选育与推广

1965年,原天水种蜂场采用营养杂交的方法对中蜂进行了定向培育,收到满意的结果。1972年,先后向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等省推广中蜂19群,并向越南出口种蜂300群,向德国出口种子10只。

2.西方蜜蜂的繁育与推广

1958年,继灭水种蜂场之后,又在景泰、临洮、天水县建立了县种蜂场作为二级繁育体系,从此,掀开了甘肃省西方蜜蜂良种繁育与推广新的一页。1958-1960年,省农业厅通过天水种蜂场引进意大利蜂3000群。为当地发展意蜂打下了基础。1959年,天水种蜂场引进高加索蜜蜂种王,白1960年开始配制意×高杂交种,并迅速在省内及西北地区推1971年,天水种蜂场引进卡尼鄂拉蜂后,即开始了品种繁育工作。1973年,在全国蜜蜂育种会议上,该场被确定为卡蜂育种场。1976年,由农业部与甘肃省共同投资,在天水县麦积乡卧虎村建立卡蜂原种场一处。1972-1984年间,该场先后配制出卡×意杂交蜂王1000多只, 除向省内推广外,还向全国各地输送种王760多只。1989年,省养蜂研究所义从浙江平湖引进平湖蜂王浆高产蜂种王20只,作为育种素材,进行试养观察,并向陇南等地推广。

(三)蜂机具、蜂药生产

为满足各地对蜂机具的急需,从1969年开始,天水种蜂场组建丁蜂具车间,试制蜂箱、分蜜机、巢础、面网等蜂机具以及蜂药,除供应本省外,还销往宁夏、青海等近十个省(区)。

(四)蜜源资源普查

为查清甘肃蜜源植物资源,1980年,省养蜂研究所先后派出了三批科技人员,对甘肃重点养蜂县的蜜源植物进行了初步普查。1982年,省畜牧厅将此项工作列为科研项目,由省养蜂研究所承担。通过长达4年对全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区、市)的全面普查,写出了调查报告13篇,采集标本2000多份,拍摄照片1000多幅。查清了甘肃蜜源植物的种类、分布、面积、生态环境、养蜂生产的利用价值、蜂蜜质量及花粉形态。该项目于1986年通过省级鉴定,并于1987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据调查结果撰写出版了《甘肃蜜源植物志》一书。该书还在1989年被中国养蜂学会评为出席第32届国际养蜂会议优秀作品赴巴西里约热内卢展出,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在项目实施期间,课题组还对红豆草、白刺花等主要蜜源植物的开花泌蜜规律进行了观察与研究,写出了专题论文。通过对秦岭山区白刺花蜜源后期蜜蜂个毒问题的探索,弄清了蜜蜂中毒的原因是由于采集了卫茅科植物梭枝南蛇藤的花粉所致,从而使中国养蜂界解决广这一疑题。

在工作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测定和计算蜜源植物储蜜量和合理载蜂量的方法,并通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建立蜜源植物空间数学模型的方法,并进而提出厂蜜源植物动态等价曲线比较法,为充分合理地利用蜜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全省普查的基础上,绘制了《甘肃省主要蜜源分布图》、《甘肃省养蜂区划图》、《甘肃省小转地放蜂路线图》及《甘肃省建立中蜂保护区示意图》等。这些成果已被甘肃省畜牧业区划和农业区划所采用。

(五)蜂产品综合开发利用

1972年,天水种蜂场建成了蜂乳车间并投入批量生产。省养蜂研究所成立后,为扩大蜂乳车间的生产能力,由农业部畜牧总局、 省畜牧厅和省计委列项共投资280万元,在天水市北道区渭滨南路扩建成蜂乳厂,现已形成年产值200多万元的生产能力。

1984年,由省科委立项,省养蜂研究所承担了省列“七五”重大攻关项目“蜂产品开发与利用”,通过长达5年的艰苦努力,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空军兰州医院等单位的协助下,先后研制出药品、食品、化妆品、饮料、酒类5大类21种新产品。其中有3项成果获省、厅科技进步奖,两项成果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花粉营养霜荣获第三十二届国际蜂产品博览会集体金奖,玫瑰酒在中国首届酒文化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 这个项目于1990年5月通过省科委组织的总验收。1984年以来,中部养蜂站与兰州佛慈制药厂联营,成立了陇西蜂制品厂(即佛慈制药厂陇西分厂), 开发出人参蜂王浆、维民康蜂王浆等产品,加工产值累计近700万元,年利税100多万元。

198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5722工厂建立了蜂乳厂, 形成了年加工蜂王浆干粉3吨的能力。这个厂的产品已销往日本、美国、西欧等地,销售额达75万美元。该厂生产的晨明牌蜂王浆干粉获1990年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银奖。

此外,河西制药厂、天水制药厂、武威制药厂、西峰制药厂也先后生产出“人参蜂王浆”、“正北芪蜂王浆”等产品。兰州东岗食品厂开发出蜂花粉系列营养糕点,兰州天生园食品厂生产出蜂花粉饮料等。全省每年可加工蜂王浆约15吨,蜂蜜1200吨,蜂花粉50吨,年总产值达2400万元,利税约480万元。

(六)养蜂基地建设

为加快商品畜牧业的发展,甘肃省把养蜂基地建设作为商品畜牧业十大基地建设之一。1987年,由省计委正式立项,省畜牧厅与陇南地区农牧处牵头,省养蜂研究所技术指导,微县、两当、成县负责实施,开始了陇南养蜂基地建设。该项目的主要任务指标是:在中蜂产区推广活框饲养技术,使活框饲养的中蜂数量增长10%;西方蜜蜂数增长20%;单产增长30%。经过四年的基地建设,至1991年为止,中蜂活框饲养数量比1987年增长了13%,西方蜜蜂数量比1987年增长30%,单产比1987年增长了24%。完成了项目计划任务书规定的指标。该项目1992年起,将实施第二期工程。“八五“期间,甘肃省已将“推广养蜂及蜂产品系列开发技术,抓好中蜂过箱与西方蜜蜂定地饲养技术”作为科技兴牧的10项实用技术之一,将在全省重点推广。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88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