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形态:
别名卷子、木梓、木蜡、腊子树、桕子树等,大戟科乌桕属落叶乔木。乌桕高可达15米,各部均无毛而具乳状汁液;树皮暗灰色,有纵裂纹;枝广展,具皮孔。叶互生,纸质,叶片菱形、菱状卵形或稀有菱状倒卵形,长3~8厘米,宽3~9厘米,顶端骤然紧缩具长短不等的尖头,基部阔楔形或钝,全缘;中脉两面微凸起,侧脉6~10对,纤细,斜上升,离缘2~5毫米弯拱网结,网状脉明显,叶柄纤细,长2.5~6厘米,托叶顶端钝,长约1毫米。花单性,雌雄同株,聚集成顶生,长6~12厘米的总状花序,雌花通常生于花序轴最下部或罕有在雌花下部亦有少数雄花着生,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灰序全为雄花。雄花的特点是花梗纤细,长1~3毫米向上渐粗;苞片阔卵形,长和宽近相等约2毫米,顶端略尖,基部两侧各具—近肾形的蜜腺,每一苞片内具10~15朵花;小苞片3,不等大,边缘撕裂状;花萼杯状,3浅裂,裂片钝形,具不规则的细齿;雄蕊2枚,罕有3枚,伸出于花萼之外,花丝分离,与球状花药近等长。雌花的特点是花梗粗壮,长3~3.5毫米;苞片深3裂,裂片渐尖,基部两侧的蜜腺与雄花的相同,每一苞片内仅1朵雌花,间有1雌花和数雄花同聚生于苞腋内;花萼3深裂,裂片卵形至卵头披针形,顶端短尖至渐尖;子房卵球形,平滑,3室,花柱3,基部合生,柱头外卷。乌桕
花粉为黄色。花粉粒为长球形,赤道面观为楠圆形,极面观为3裂圆形。具3孔沟,沟长至两极,内孔圆形,不明显,网脊平坦,表面具细颗粒状。
生长特性及分布:
乌桕喜光,喜温暖气候及深厚肥沃而水分丰富的土壤,耐寒性不强,年平均温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毫米以上地区都可生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沿河两岸冲积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黏质红壤、山地红黄壤都能生长。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冲积土生长最好。因而,在我国分布很广,地理分布于北纬18°30'~36°、东经99°~121°40'。垂直分布下界接近海平面,在珠三角常见;上界四川会理2800米。主要分布于秦岭一一淮河以南各省区及台湾、海南。浙江、四川、湖北、贵州、湖南、
云南栽培较多,其次是江西、广东、福建、安徽、河南等。
开花与泌蜜特性:
乌桕开花期在多数省份是6~7月,花期约30天。泌蜜适温25〜32℃,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70%以上时泌蜜最好。每群蜂可产蜜20〜30千克,丰年可达50千克以上。蜜、粉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