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养殖

空中牧场——养蜂人浪迹天涯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3月09日 11时44分46秒

  一位昆虫学家说:“我们每吃三口食物、每喝三口饮料,都必有一口是由一只能授粉的小生物提供的。”所以,爱因斯坦预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4年

  一位昆虫学家说:“我们每吃三口食物、每喝三口饮料,都必有一口是由一只能授粉的小生物提供的。”所以,爱因斯坦预言——如果蜜蜂在地球上消失,人类将最多存活4年。   和许多兰溪人一样,蒋理尊的生活完全被蜜蜂所占据。这位57岁的蜂农从17岁就开始养蜂,早先在村里的集体蜂场,现在则经营着自己的100多箱蜜蜂,四处转地放蜂,过着追花逐蜜的“游牧”生活。如今,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蒋理尊和妻子会像他们的蜜蜂一样在野外度过。他们跨越地理纬度,追逐着从南往北依次开花的各种蜜源。在旁人眼里,他们是追着花、四处迁徙的“吉普赛人”,也有人羡慕他们四季与花为伴、随时可以品尝蜂蜜的生活。不过,现实并不“甜蜜”。   这些年,为了养蜂,这对夫妇已经很久没有在老家过过年了。每年11月底,他们就雇车装上蜂箱、帐篷和日常生活用品,赶往气候温暖的南方繁殖蜜蜂,为开春后的采蜜做准备,直到第二年9月,才会回到兰溪。每一趟行程近万里,沿途经过十几个省市,风餐露宿、舟车劳顿自不必说,而且什么意外都有可能发生。   今年6月25日,蒋理尊夫妇在甘肃岷县放蜂时,连日降雨突然引发山洪。汹涌的洪水一下冲跑了70多箱蜜蜂,还卷走了帐篷,差点要了他们的命。在这次山洪中,有3名岷县人不幸遇难,8人受重伤。   中国是世界蜂业第一大国,饲养着全球近十分之一的蜂群——超过700万群。这些蜂群每年生产大约30万吨蜂蜜、3000吨蜂王浆、3000吨花粉和500吨蜂胶,均占世界第一位,国际市场上40%的蜂蜜和90%的蜂王浆都来自中国。这一领先地位的确立,并非受益于先进的养蜂技术和现代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而是完全归功于20多万像蒋理尊一样的蜂农。   托蜜蜂带来的财富之赐,蜂农的腰包也开始鼓了起来。但这种属于小农经济的养蜂业仍是靠天吃饭,如果遇到不好的年份,气候反常,蜜源不足,蜂农很可能一无所获。即便如此,还是有越来越多的蜂农选择离开家园,踏上东奔西跑的养蜂之路。在浙江,这种情况尤为普遍,当地超过85%的蜂群都是转地饲养。转地养蜂可以把相距甚远的蜜源变成花期连续的一个大蜜源,最大程度地延长和提高蜜蜂采蜜的时间和效率。蒋理尊的老家兰溪就位于浙江中部山区,是中国的“蜜蜂之乡”。村民们在自家房前屋后养上几群土蜂,定期割巢取蜜,在兰溪早成传统。上世纪90年代,由于蜂产品价格走高,兰溪开始出现养蜂专业户并逐年增多,至今已达几千户。现在,从江浙的油菜田到西北的棉花地,从南方的柑橘林到东北的长白山,只要有花的地方,就有兰溪养蜂人的足迹。   蒋理尊夫妇转场养蜂的第一站是广宁县。每年,他们要在这里待两个多月。广宁地处广东西北部山区,距离广州的车程不到3个小时。虽然与繁华的珠江三角洲近在咫尺,但沿途绵延不断的山峦使得这里闭塞、落后。当地许多上了年纪的人听不懂普通话,在一些乡镇,甚至连一处供外地人栖身的旅店也没有。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这里有的是花期更早的植物。   正月,当北方还笼罩在寒冬之中,这里已是一片绿意盎然。在远离县城的山区,山坡上到处绽放着一种拳头大小的红色花朵。蒋理尊管它们叫大红花,“花粉多得很,对蜜蜂的繁殖很有好处。”他的蜂场——两顶帐篷、整整齐齐摆成一圈的100多个蜂箱——就安置在一个开满大红花的山坡下,紧临公路。   广宁的气温要比兰溪高得多,蒋理尊说,这可以让蜂群更早进入繁殖期。经过两个多月的饲养,他的蜜蜂已经扩充一倍。冬季来临时,由于食物的匮乏,蜂群会主动减少蜜蜂的数量。通常,夏季拥有50000只蜜蜂的蜂群,越冬时剩下的蜜蜂不足20000只。   对蜂农而言,蜜蜂就是他们赚钱的机器,数量越多意味着财富越多。每年采蜜期到来之前,蜂农会给蜜蜂喂食大量的白砂糖,好让蜂群能够迅速复壮。白砂糖就像蜜蜂采的蜜,可以为蜂群提供能量。但仅有能量还不够,繁殖还需要充足的蛋白质作为物质基础,所以,这个时期蜜蜂要大量地采集花粉——花粉中蛋白质的比重高达50%以上。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