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4月13日 23时46分18秒
近日,新华社记者一篇“国内年产假蜂蜜8万吨造假技术考验行业监管”的新闻稿件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雅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纷纷转发,将
近日,新华社记者一篇“国内年产假蜂蜜8万吨造假技术考验行业监管”的新闻稿件引起了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雅虎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纷纷转发,将蜂蜜行业推到了封口浪尖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蜂蜜造假一时成为国内舆论关注焦点。
据了解,新华社记者的报道源自河南一家食品公司经理在微博上发的博文,该博文称:“全国蜂蜜产量只有18万吨,每年出口8.2万吨。海关从来没有进口蜂蜜记录。可全国年销售蜂蜜50万吨。其中有40万吨是白糖加工而成,你是否喝过假蜂蜜?”
国内蜂蜜的质量到底怎么样?是否有该博文说的那么严重?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市场抽检
不良厂家掺假严重
记者将最近几年国内相关部门的市场抽检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国内蜂蜜不合格的主因是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达标,涉嫌掺假。甚至有的蜂蜜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不足国家标准规定的一半。在检测中还发现,有的蜂蜜厂家竟然将麦芽糖混入掺假。
同年,深圳市消委会公布了深圳市场上销售的蜂产品商品比较实验报告。据该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检测,发现其中80个批次的蜂蜜合格率仅为60%,其中15批次的蜂蜜是以糖水代替,如“绿化园”牌龙眼蜜、“月皇山”牌洋槐蜂蜜。更为严重的是沃尔玛竟然拒绝立即下架,继续售卖约10天后,经消委会反复督促才停止销售。
污点档案
部分厂家多次上黑榜
记者将最近几年蜂蜜的抽检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部分蜂蜜厂家多次上黑榜。其中有江西伟多利食品有限公司、江西绿康保健蜂业有限公司、慈溪市怡康蜂业公司、安徽南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等公司。
记者电话联系了慈溪市怡康蜂业公司,接电话的女士联系到该公司顾经理,顾经理听到是报社记者采访,便回答:“我们不是呀。”挂断了记者的电话。随后记者又打通了安徽南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的电话,接电话的女士告诉记者:“那个厂早就不在了。”
中国蜂产品协会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果糖、葡萄糖含量不达标的原因就是掺假,将劣质蜂蜜混入优质蜂蜜中,就是为了赢取高利润。
记者直击
蜂蜜市场有点乱
在一些蜂蜜销售点、大型超市,记者发现蜂蜜产品种类很多,有桂花蜜、枸记蜜、枇杷蜜等十多种。很多品牌都标榜自己是“纯正蜂蜜”、“天然蜂蜜”,有的直接标注两个字 “蜂蜜”,但细看部分产品说明时,却发现有些写着“经现代科学工艺加工而成”。
在今年卫生部刚刚颁布实施的GB14963-2011蜂蜜新国标中,明确规定蜂蜜是天然物质,而经过化学工艺加工的,只能称为“蜂蜜制品”。在对“配料”的称呼上,各企业的说法不一,有的叫成分,有的叫配料。
在成都市金牛区的一家超市里,记者发现多次不合格的某品牌蜂蜜居然卖得很不错。为什么多次抽检不合格的蜂蜜还卖得这么火?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该品牌蜂蜜价格比与它同重量的其他品牌蜂蜜价格便宜,有许多老年消费者都是因为其价格便宜而选择购买。
行业声音
质量才是根本保证
面对蜂蜜行业如此严峻的形势,国内蜂产品行业内的优秀企业也有话说。
“颐寿园”蜂产品的成都代理商杨良伟先生告诉记者,“蜂产品属于营养品,由于近年来人们对营养的关注越来越高,蜂产品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快,产品需求也大幅攀升,所以一些掺假、劣质产品也越来越多”
湖南省明园蜂业四川区域肖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国内蜂产品市场需求大,但原材料又比较少,一些企业受利益驱使,掺杂掺假,以次充好,导致蜂蜜质量问题频繁出现,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