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19日 09时29分22秒
盗蜂现象是养蜂中经常会碰到的。一般说来,当甲群工蜂窜入乙群偷取贮蜜时,甲群中有偷取行为的工蜂称为盗蜂,甲群
盗蜂现象是养蜂中经常会碰到的。一般说来,当甲群工蜂窜入乙群偷取贮蜜时,甲群中有偷取行为的工蜂称为盗蜂,甲群称为作盗群,乙群称为被盗群。有时则发生一群盗数群、数群盗一群、数群间乃至全场蜂群间相互盗取的现象。以下分几个方面谈谈与盗蜂有关的问题:一、盗蜂与蜂种的关系不同蜂种表现出不同的盗性。一般地说,采集能力较强、个体较活跃的蜂种,其盗性也较强。我国目前普遍饲养的意蜂、中蜂均具有较强的采集力,当蜜粉源匮乏时,有时就表现为盗性,即发生盗蜂现象。二、盗蜂发生的季节与发生原因根据多年的饲养管理经验,盗蜂多发季节为春繁、秋繁奖饲,越冬前补饲及蜜粉源较缺乏的时期。不适当的饲养管理措施也会引发盗蜂。主要有:单群提脾时间过长,一天中在蜂群活跃时段进行开箱检查,蜂场内有明显的病弱群存在,饲喂时饲料滴落在蜂箱周围又未及时清除,取蜜作业时有滴漏现象没有采取处理措施,芳香类药物治螨,蜂箱过于破旧,有较多较大缝隙等,均可引发盗蜂。三、盗蜂的危害盗蜂现象必然会影响到蜂群的正常采集与繁殖。轻者,被盗群内贮蜜被盗窃一空,工蜂部分伤亡,剩下的工蜂寿命缩短;重者,工蜂大量死亡,被盗群蜂王被咬杀,或者被盗群被迫迁飞逃亡,全场蜂群间相互盗取,生产停滞,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四、盗蜂的识别主要从蜜蜂的外在表现来判定。通常情况下,场内多数蜂群较安静,个别群巢门口较繁忙者,要么为被盗群,要么为作盗群。对于被盗群,除巢门口较繁忙外,箱壁四周或蜂箱缝隙处,也有大量蜜蜂绕飞。另外,被盗群门口常有从箱内爬出的工蜂,由于负载、慌张而跌落在巢门口地上的现象。盗群门口也很繁忙,但箱周围无蜂绕飞,并且在一天中出勤早收工迟。盗蜂初起时,多为年老尾部油黑的工蜂,发展起来,各日龄外勤蜂均可成为盗蜂。如需确切知道作盗群,可在被盗群巢门口撒一些面粉,身上带有面粉的工蜂飞入的蜂群即为作盗群。盗群与被盗群的识别,有助于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防治。五、盗蜂的防治消除盗蜂现象,重在预防。预防盗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放蜂场地时,应选择蜜粉源丰富的地方,在无主要蜜粉源时,蜜蜂活动季节,外界应有辅助蜜粉源条件,以满足蜂群自身发展的需要。这是预防盗蜂发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2)要坚持常年饲养强群。蜂群不在数量多少,而在于质量好坏,即群势的强弱。一个强大的生产群胜过无数不能生产的弱小群。同时,强群也有较好的自卫能力,能有效地防止盗蜂的发展。(3)断蜜期尽量不开箱检查蜂群,如确需检查,应尽量缩短时间或采取快速检查的方法,并选择傍晚蜜蜂较少活动时进行。(4)两个蜜源之间有较长时间断蜜期时,应在前一个蜜源流蜜后期留足饲料,蜜源结束时,应缩小巢门,填补箱缝。(5)对于场内弱小群及无王群,应予以合并,以免成为被盗的对象。(6)同一蜂场或相距较近的蜂场(1公里以内)应饲养同一种蜂种,若场地允许,蜂群摆放在方便操作的情况下距离尽量远些。如果以上几点能切实做好,可有效地预防盗蜂的发生。如已经发生了盗蜂现象,应采取以下步骤给予制止:(1)识别盗群、被盗群。(2)对被盗群,应于发现的当晚关闭其巢门,移往他处,并在原来的位置上放一空箱,箱内施放驱避剂(如卫生球、煤油等);对于盗群应于发现之当日下午提走其蜂王暂寄他群,1~2天后再给予放回,借以刺激盗蜂清除盗性;或可将盗群、被盗群位置互换,借以制止盗蜂。(3)若上述方法不能消除盗蜂现象,可在采取第二步骤方法的同时,设置人工蜜源予以制止。具体做法如下:将一定浓度的糖浆或蜜水(一般1:1或更低一些)放置在距离蜂群上风向50~100米的地方,让其自由采集。为防止蜜蜂溺毙,可在容器内设置一些干树枝或树叶、草秆等,让其浮在上面供蜜蜂栖止。同时将被盗群移开,原位放空箱或在空箱内留少许蜜脾供其盗取。等大量蜜蜂飞向人工蜜源采集时,蜜蜂即基本上得以控制。2~3天后,蜂群即可恢复原样放置。为防止再次起盗,人工蜜源应保持到外界有蜜源时或蜂群安静后将投喂量逐渐减少,浓度逐渐降低,以让其自动停止采集。(4)如若上述方法仍不能制止盗蜂,或者全场蜂群遭到别场蜂群盗取,或者蜂群间自盗,只能采取全场迁址的办法,将其迁往较远距离的场地(5公里以外)放置,等到恢复正常后再迁回原来的场地。除上述方法外,各地养蜂者还可利用当地的不同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掩蔽被盗群巢门。也有人建议用撒小便的方法驱避盗蜂。总之,根本杜绝盗蜂现象比较困难,但可以早发现,早制止,以使盗蜂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