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授粉

欧洲蜜蜂的主要品种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4月02日 19时55分33秒

欧洲蜜蜂有许多品种,其中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欧洲黑蜂和高加索蜜蜂是四大著名的蜜蜂品种(图 1)。  ⑴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 ) 原

欧洲蜜蜂有许多品种,其中意大利蜜蜂、卡尼鄂拉蜜蜂、欧洲黑蜂和高加索蜜蜂是四大著名的蜜蜂品种(图 1)。

  ⑴意大利蜜蜂( 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 ) 原产于地中海中部的亚平宁半岛上,属黄色蜂种。该半岛的西北面是欧洲黑蜂的广袤的分布区。其东北面则是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区,卡蜂也是属于黑色蜂种。另一方面,靠近半岛西南端的西西里岛的原产蜜蜂(A. 123. sicula )也是黑色的。意大利养蜂学家 Giogio Celli 1983年在《 Le Api 》书中介绍,西西里岛蜜蜂很可能是欧洲黑蜂的一个品系(生态型)。那么,长期处在黑色蜂种包围圈中,何以出现着黄色的蜂种呢?这可能是,当今的意大利蜜蜂是亚平宁半岛上原有的欧洲黑蜂与相当时期前引进的塞蜂自然杂交而形成的。其根据是:

意大利蜜蜂工蜂欧洲黑蜂工蜂卡尼鄂拉蜂工蜂

  第一,塞普路斯蜜蜂( A. 123. cyprica )原产于地中海东部的塞普路斯岛上,表型为鲜艳的橙黄色,非常醒目,惹人喜欢。其工蜂个体比意蜂小,腹部前3 节背板呈橙黄色,其上各有一条黑色环带,后3节背板为黑色,腹部腹板除最后两节外,通常呈鲜明的橙黄色,这是塞蜂最明显的特征。其蜂王腹部为浅黄色,每节背板都有一条新月形的黑环,其产卵力强,分蜂性弱,性情凶暴。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于1973、1974年曾引入过两批塞蜂蜂王,由于蜂性凶暴异常,已被淘汰。而体色黄,产卵力强,分蜂性弱正是当今意大利蜜蜂的3个重要特点。

  第二,早在1935年出版的《 ABC and XYZ of Bee Culture 》621 页中提到:“大致上可以说,塞普路斯蜜蜂不但是叙利亚蜜蜂(A.123.syriaca)和巴勒斯坦蜂( Palestinias ),而且也是意大利蜜蜂的祖系”。

  第三,蜜蜂体色遗传规律属于中间遗传。意蜂体色的表现正是塞蜂与黑蜂的中间型。

  第四,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地中海航运就已十分发达,冬季塞蜂通过航运到达亚平宁半岛港口是十分可能的。

  意蜂1853年首次引到法国。1859年,又引到了美国,并且也和其他国家一样,成为企业化蜂种。自从意大利和美国的育王企业建立之后,意种蜂王便不断地发送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养蜂业的发展。

  意大利蜂的体形比黑蜂略小,腹部细长,吻较长(6.3~6.6mm);腹板几丁质颜色鲜明,在第2至第4腹节背板的前部具黄色环带。但黄色区域的大小和色泽深浅有很大变化,有的蜂群较宽而浅,有的窄而深。浅色的蜂种,常具有黄色的小盾片,类似塞普路斯蜜蜂。 意蜂的特浅色类型, 就是众所周知的“黄金种蜜蜂”(Aurea ),仅在腹部末端具有黑色小斑。意蜂的绒毛亦具黄色,这在雄蜂上特别易于区别。其覆毛短,绒毛带宽而密。肘脉指数中等或偏高,平均为2.2~2.5。

  意蜂一般比较温顺,在提脾翻转检查时,能保持安静。蜂群育虫力特强,从早春可直至深秋都能保持大面积子脾(地中海型的育虫周期)。分蜂性非常弱。特强的蜂群在仲夏仍能很好地工作,这样就能在主要季节,节省大量管理劳力。由于意蜂吻较长,可以利用它为红三叶草授粉。它的造脾性能优越,蜜盖洁白,可以生产巢蜜。意蜂分泌王浆的能力特强,并善采贮大量花粉。在夏秋,往往采集较多树胶。清巢能力强,抗巢虫。但意蜂以强群越冬,食料消耗大。在较高纬度地区,越冬困难。早春育虫时,工蜂往往受冻损失,因而春季群势发展迟缓。若夏季流蜜不佳,由于消耗大,容易出现饲料短缺。

  意蜂抗病力弱,常见的疾病有美洲幼虫腐臭病、欧洲幼虫腐臭病、麻痹病、孢子虫病、壁虱病、白垩病等。对蜂螨的抵抗力弱。

  意蜂是地中海气候的产物。地中海地区冬季温和、潮湿且较短,夏季流蜜期长而干旱。实践证明,在各地类似的气候条件下,意蜂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品种;但在冬季较长,早春气候多变的地区,它是难以适应的。一百多年来,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北部,人们几经引种,它都未能很好地立足。

  由于意蜂的群势很强,又非常机敏,因此在流蜜良好的情况下,意蜂能表现出特别优越的采集力。然而,这种特殊的机敏性,也会导致盗性。

  意蜂定向力很弱。在养蜂室同时饲养许多蜂群的情况下,外勤蜂经常迷巢、错投。

  在美国,意蜂的形态与原产地基本一样,但黄色部分增加,这是偏爱浅色蜜蜂有意识选留浅色类型的结果。美国在育种工作上,还特别注意子脾的发展速率、开箱检查时蜜蜂的安静程度,以及对某些流蜜植物的适应性。于是形成了一些“美国意蜂”的新品系。

  意蜂在中国养蜂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泛饲养于长江下游、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它还适于追花夺蜜,突击利用南北四季蜜粉源。在油菜、紫云英、荆条、椴树、荔枝、乌桕等主要蜜源花期中,一个生产群日进蜜超过5 kg,一个花期产蜜超过50kg甚为常见。其产浆性能是所有蜜蜂品种中首屈一指的,经选育的优秀品系,年群产王浆可达5~7kg。它也适于生产蜂花粉、蜂胶、蜂蛹及蜂毒等,生产性能堪称全面。

1884年,意大利蜂被引入澳大利亚南部的坎加鲁岛(袋鼠岛),翌年,南澳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将该岛划为意大利蜂保护区,这一法令至今仍然生效。今日该岛意蜂与原产地意蜂相比,除前翅稍变窄以外,无其他差异。1973年波兰蜜蜂育种专家沃克博士(J. Woyke)访问了该保护区,认为该岛现今所保存下来的意蜂比意大利本土的意蜂更纯,且更接近于原产地意蜂,此项工作是十分有价值的。

1913年中国由日本引入第一批意蜂到福建,20~30年代又大量引入, 通常说中国意蜂即为其后代。

  ⑵卡尼鄂拉蜜蜂( Apis mellifera carnica Pollman)旧名“喀尼阿兰蜜蜂”,原产于阿尔卑斯山南部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多脑河流域,包括奥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北部。从广义上说卡蜂分布于马其顿和整个多脑河流域。这些地区的卡蜂,在形态特征上与阿尔卑斯山的没有区别,分类上属于同一亚种。卡蜂的分布,没有明显的东部界线。乌克兰的“草原蜜蜂”( A. 123. acervorum Alp.)类似于卡蜂。

  自从1930年以来,奥地利从生产力和分蜂性两个方面着眼,选育出一些较优良的新品系。

  卡蜂的大小和外形与意蜂相似,腹部细长,吻长(6.4~6.8mm);覆毛短而密,为“灰色蜂种”(彩图 34);几丁质黑色,腹部第2和第3节背板往往有棕色斑, 有的甚至具有红棕色环带;雄蜂绒毛灰至灰棕色;肘脉指数很高,平均为 2.44~3.0。

  卡蜂是最安静和最温顺的蜂种,人们可以从蜂箱中将巢脾长时间地提出,而蜜蜂都不会离脾。其育虫节律陡峭,以小群越冬,饲料消耗省。春季初次进花粉后,便开始育虫,随后发展很快,因而分蜂性也较强。在夏季,只有当粉源充沛的时侯,卡蜂才能维持大量子脾;若粉源缺乏,育虫就受到限制。秋季,蜂群繁殖下降很快,通常不能以强群越冬。然而,在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它仍具有十分优良的越冬性能。

  卡蜂的定向力很强,盗性弱,采用蜂胶很少,能较好地利用红三叶草蜜源。在它的原产地,养蜂场并没有采取特殊的检疫措施,而几乎不发生幼虫病。

  卡蜂原产地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严冬长、春季短、夏季炎热。在这些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使卡蜂具有顽强的生活力以及对环境条件的机敏反应。由于蜂群春季发展迅速,这在流蜜期特别早和严冬漫长的中欧,它是最为流行的蜂种。

  卡蜂采蜜力很强,在群势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蜜量显著高于意大利蜂,是较理想的生产蜂蜜的蜂种。产浆能力较弱,不宜用作王浆生产。和意大利蜂、高加索蜂等杂交后,可表现出较显著的杂种优势,产卵力、哺育力和采集力等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收到很好的增产效果。卡蜂蜜房封盖呈干型,可用其生产出洁白美观的巢蜜。

  近几十年来,卡尼鄂拉蜜蜂的分布范围已远远超出其原产地,成为继意大利蜂之后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第二大蜂种。1930年,上海南华蜂业公司张引士东渡日本引进意蜂的同时,并引进卡蜂在江浙试养。1931年,赵相尧从江浙带卡蜂返粤,成立岭南养蜂场试养,由于缺乏经验, 1933 年宣告失败。 1948 年,美国人Hayes E P从美国引进卡蜂到福州试养。1950年,笔者曾与吴发辉合作在福州进行意卡杂交试验,其中发现意(♀)×卡(♂)组合的后代产蜜量十分突出,繁殖力强,但性情较亲代凶暴。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陆续从奥地利、联邦德国、南斯拉夫等国引进了几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后代已在中国的养蜂生产中发挥着作用。

  ⑶欧洲黑蜂( Apis mellifera mellifera L. ) 原产阿尔卑斯山以西和以北的欧洲地区,是西方蜜蜂的指名亚种。伊比利亚半岛的蜜蜂和它十分相近。

  欧洲黑蜂体大,腹部宽,舌短(5.7~6.4mm);几丁质深黑色而且一致,少数在第2和第3腹节背板上有黄色小斑,但不具黄色环带; 覆毛长,绒毛带窄而疏。雄蜂的腹部绒毛棕黑色,有时黑色。肘脉指数小,平均为1.5~1.7。

  它比较怕光,提脾检查时,常在脾上骚动,且常处于激怒状态。春季发展略慢,可达中等群势,仲夏才成强群。分蜂性弱,采集勤奋。在严峻的气候条件下能很好地越冬。易感染幼虫病和遭受蜡螟为害。抗孢子虫病和抗甘露蜜中毒的能力强于其它蜂种。蜜房封盖呈干型或中间型。

  黑蜂是在西欧海洋性温和的气候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的育虫能力不强,春季发展慢,产蜜量显得不如其它蜂种。因此,近代养蜂业一般不愿选用黑蜂。但在英国和挪威的石南草( Heather,又名越桔)流蜜期,它胜过任何其它蜂种。在蜜源较贫乏地区,其他蜂种常耗尽所有贮蜜,唯有勤俭的黑蜂,尚能经常提供一些余蜜。

  在法国,黑蜂由于其育虫的节律和当地流蜜的季节性周期密切相关,因此至少具有3个不同的生态型。在巴黎地区,伴随着早季由果树、 油菜和洋槐组成的流蜜期,存在着一种发展早、下坡早的生态型;在西南欧比斯开湾石南草地区,存在着一种发展缓慢,而夏季长期扩展的生态型;第三种生态型存在于南部利翁湾布罗温斯地区,其春季发展特早、秋季出现第二次育虫高峰。在不同蜜源植物的地区,互换具有一定生态型的蜂群,虽然环境已变化,但是它们却仍然保留着原有的育虫周期的趋向,因此变得不适应,常比当地蜜蜂产蜜量低。

  黑蜂和其他蜂种杂交,其后代常表现出不寻常的生活力和产蜜量,但性情依然暴躁好螫。因此,在特定地区经精心选择后,黑蜂可否在未来的育种上发挥某种作用,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黑蜂可用以进行蜂蜜生产,但在春季,产蜜量不如意大利蜂和卡尼鄂拉蜂。

  欧洲黑蜂是在受海洋影响的西欧温和的气候环境里发展起来的,它有很多生态型,如英国蜂、德国蜂、阿尔卑斯蜂、法国棕蜂、中俄罗斯蜂等。17世纪,欧洲黑蜂被引入北美洲;19世纪被引入南美洲、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亚洲的西伯利亚地区。在近代养蜂业的发展中,欧洲黑蜂曾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性情凶暴,不便于企业化生产管理,除少数例外,已普遍不受人们欢迎。在大部分地区,它们已和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等杂交,或是完全被这些蜂种取代。杂交后代常表现出很强的生活力和产卵力。在法国、西班牙、波兰和前苏联境内某些地区尚保留有地方性纯种欧洲黑蜂。在瑞士、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区、英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国家,有些养蜂家开展了选育欧洲黑蜂品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设有欧洲黑蜂保护区,黑蜂已在该岛繁衍了170多年, 其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与原产地的欧洲黑蜂相同。中国新疆伊犁地区饲养的黑蜂,据初步观察研究是1925年自哈萨克斯坦引入的中俄罗斯黑蜂。

  ⑷高加索蜜蜂( Apis mellifera caucasica Gorb. ) 原产于高加索中部的高山谷地(图2)。主要分布于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等地山区,原产地冬季不大寒冷,夏季较热,无霜期长,年降雨量较多。

  高蜂的体形、大小及绒毛等和卡蜂十分相似;吻特长(达7.2mm);几丁质黑色,通常在第一腹节上有棕色斑点。高蜂在原产地没有纯一的颜色,通常工蜂绒毛为浅灰色,雄蜂胸部绒毛为黑色。肘脉指数中等。经过广泛的生物学测定,证明在高加索地区存在着很多的地方型,如外高加索平原的黄色高蜂(A. 123. remipes)及其他许多过渡类型。

高蜂性情温顺,不怕光,这是它突出的特点。它育虫积极,分蜂性弱,能维持强群。高蜂采胶性能极好,在秋季,巢门除留一个小洞外,都用蜂胶封闭。由于它易患孢子虫病和甘露蜜中毒,在北部地区越冬不甚良好。此外,它的抗螨性能也较差。它的吻虽然特长,但对红三叶草的采集能力还不够理想。其蜜房封盖为湿型。易迷巢错投,盗性强。

  高蜂的某些特性是颇有价值的,因此在育种上将起重要作用。在西欧,由于高蜂比卡蜂易患孢子虫病,且产蜜量较低,所以该品种除了用于实验外,一般不被保留。

  高蜂是生产蜂胶的最理想的蜂种。在前苏联境内产蜜能力比欧洲黑蜂强。适于为花管较长的作物授粉。高蜂与意蜂、卡蜂等杂交后,可产生明显的杂种优势,从而大幅度提高蜂产品的产量。

  灰色高加索蜜蜂,曾引入我国寒温带地区试养。其生物学特性的表现与原产地基本相似,具有较高的育种价值。1978年,黑龙江省林口县曾建立了高加索蜂原种场。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