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花逐蜜需要成本,也要赶时间。原始山林流蜜平稳,而大流蜜期短。蜂农为了将花蜜采回来,必须拼命取蜜,一般1~2天就取一次蜜。赶完一个地方的大流蜜期,又去赶另一个地方。为了让蜂全勤采蜜,蜂农只能在花蜜未经蜜蜂酿造,未封盖时就取出来。产量高出几倍,但是蜂蜜含水量重,质量差。这样的蜜提供给蜂蜜合作社或蜜厂,通过加工浓缩后再卖出去,"熏风养蜂场"说,这种蜂蜜甚至都不能叫蜂蜜。 根据我国内销和外销份额,现有蜂蜜产量已经供给过剩。蜂蜜质量问题导致大量好蜂蜜挤压在手上销售不出去,价格也被压了下来。2013年全球气候恶劣,蜂蜜产量大大减少,国内蜂蜜行情却未见好转,蜂蜜价格不涨反降。越来越多的蜂农开始弃蜂转行。 业内人士表示,养蜂人获利偏少,社会价值和劳动价值不对等,导致年轻人不愿加入进来,养蜂业后继乏人。如果能从养殖、生产到销售,把蜂蜜价格提上去,使行业有相对好的利润,也能刺激养蜂业发展。 "指标蜜"成业界毒瘤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山东省东营蜜蜂研究所所长宋心仿建议净化蜂蜜产品市场,严厉打击"指标蜜". 据了解,指标蜜不论在外销还是内销中都普遍存在。指标蜜之所以大肆销售且屡禁不止,是因为背后巨大的利润空间。有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在河南和山东等地,食用麦芽糖浆、果葡萄糖浆价格在每吨2000~4000多元,而蜂农生产蜂蜜的成本多在7000~16000元/吨。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蜂蜜掺假、造假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单一的检测技术很难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国家质检部门只是根据几项理化指标来验定蜂蜜真假,这就给假蜂蜜生产厂家以可乘之机,他们只需把国家检测的几项指标做到位,产品基本上就能通过审查进入市场。 宋心仿认为,指标蜜可谓行业内最大的"毒瘤",这个毒瘤已经到了不得不开刀的地步。虽然国家严格监管,但惩罚力度显然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纵容了"指标蜜"的发展。 概念炒作扰乱蜂蜜市场 也有业界人士认为,呼吁打击"指标蜜",出发点是对的,而过于强调这一概念,就会抑制市场多样性。 该专家表示,"指标蜜"是出口行业惯用的提法,这类产品报关时,标注名称就是"调配式糖浆制品".2011年新国标给出"蜂蜜"和"蜂蜜制品"的定义后,标准已经很清楚。监管合并后,2011年新国标在整个国家标准体系内已经自动失效。但即使不执行国家标准,企业也要制定企业标准,在药监局备案。添加其他成分的蜂蜜制品,主题词一定是"蜂蜜制品".只要把概念说清楚,写清配料表,就是合格的产品。 类似地,一些商家打着"健康纯天然"的旗号,以老式养蜂方法和取蜜方式生产的"土蜜"为噱头来进行营销。淘宝网某知名的蜂蜜卖家表示,
土蜂蜜比意
蜂蜜好,原因在于土蜂抵抗力强,无需采取药物管理,且几乎全年可采蜜,不用喂食白糖。业内人士则指出,目前国内饲养的以意蜂为主,中蜂仅限于偏远地带,数量极少。中蜂虽然有较强的抗病、抗螨能力,但也要用药,冬季也需要喂糖。中蜂蜜和意蜂蜜的
成分在化验结果上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