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王浆的作用与功效

25岁大学生带领蜂农闯市场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8日 09时50分24秒

  王广松在检查合作社自主生产的蜂产品。  蜂农家走出的高材生放弃城里工作回家来  今年25岁的王广松出自养蜂世家,他父亲兄弟六人均是靠养蜂糊口的蜂农。不到两

  王广松在检查合作社自主生产的蜂产品。  蜂农家走出的高材生放弃城里工作回家来  今年25岁的王广松出自养蜂世家,他父亲兄弟六人均是靠养蜂糊口的蜂农。不到两岁的时候,他就跟随父母开始了“追花逐蜜”的漂泊生活。“记得小时候跟着父母去河南信阳采蜜,我们在墓地中住过一个月的窝棚。为了赶上南方的花期,都是春节前就带着蜂箱出门,在荒郊野外过年。蜂农的生活太艰辛了,小时候我就发誓一定要走出养蜂的生活,让父母跟我过舒心的日子。”王广松回忆起往事有些伤感。  上学后的王广松,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现在他笑称自己那时就是一名留守儿童,正是这种孤独的童年生活培育了他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看上去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成熟不少。他憋着一口气发奋学习,终于在2002年如愿考入了济南一所大专院校,学习金融管理专业。毕业后进了一家高级酒店工作,从服务员做起,凭借出众的能力他半年内成了酒店的大堂经理。  在酒店工作期间,很多同事都为买不到原生态的蜂蜜产品发愁,得知王广松家里养蜜蜂,都托他从家带蜂蜜食用或作为馈赠礼品。而王广松每次回家都从蜂农口中得知,上好的蜂蜜却觅不到合适的销路。  2006年7月,经过慎重考虑后,他毅然辞去这份高薪工作,离开现代繁华的城市生活,回到了熟悉的农村,打算在父辈们辛勤奋斗过的养蜂路上开始新的打拼。如何让养蜂由父辈们糊口的手段,发展成一种产业是王广松回家前后考虑最多的问题。  立下军令状成立合作社蜂农收入翻一番  回家后,王广松并没跟随父亲学习怎样养蜜蜂,而是每天一大早就骑着家里的破三轮车走街串巷,深入市区的各大药店宣传蜂产品、在路边设立咨询处向过往市民讲解真假蜂蜜的辨别技巧,了解市民对蜂产品的需求。“2006年夏天的时候我每天至少跑七八家药店,向药店方宣传我们原生态的蜂产品,为了扩大乡镇的销售市场每星期我至少要  ■核心提示■  今年刚满25岁的王广松称自己是新生代的蜂农,为了重新打造父辈们开垦出来的养蜂之路,他毅然辞去城市里的高薪工作,回到农村。两年前他发起成立济宁首个蜂业合作社——任城继发蜂业合作社,联合组织65位蜂农走出了一条大规模产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年营业额达600万元,合作社蜂农的年收入提高了一倍。  王广松的“蜜蜂精神”:  “蜜蜂的勤劳和无私让我感动,它们索取得很有限,奉献给别人的却更多,它们协作、团结的精神,更是指引我怎样做人。我要像蜜蜂一样做个知道索取艰辛、深知来之不易、懂得关爱弱者的有良知有爱心的商人。”王广松的“蜜蜂精神”朴实无华。  跑三趟市区周边的农村。那个夏天身上晒掉了好几层皮。”王广松笑着说。  2007年初,王广松和父亲王继法商议后,自创“继发”的蜂产品品牌在市区开了第一家蜂产品专卖店,并接连在邹城和兖州开了两家分店,原生态纯天然的蜂产品很受消费者欢迎,生意十分红火。  2007年6月,王广松开始琢磨起一个新的问题,能不能把蜂农组织起来扩大规模,实现产销一条龙合作。之后,王广松自掏腰包只身到南方进行了一个月的农村合作社的学习,7月初在父亲王继法的帮助下,王广松发动当地10位蜂农,采取资金、蜂产品、蜜蜂拥有量三种入股方式成立了济宁首个养蜂合作社——任城继发蜂业合作社,王广松毛遂自荐担任社长。面对前辈们的质疑和不信任,他向大家立下“军令状”,如果一年之内不能让大家的年收入翻一番,所有损失他来承担。  合作社成立之后,王广松对合作社完全采取了新的经营模式,把生产、经营分开,并主动承担经营业务,经过和驻济宁药厂、药店、食品厂、各大餐饮酒店洽谈,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供货模式。并积极与全国各地养蜂合作社建立互助关系,为合作社外出采蜜蜂农提供住宿、产品销售便利,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外出采蜜蜂农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条件。  2008年7月,合作社成立一年,合作社年营业额达到600万元。入社的蜂农们的年收入从以前每箱蜜蜂纯盈利300元,提高到700—800元。大家对这个有思想有眼光的年轻人刮目相看。合作社规模也很快发展到65家蜂农,蜜蜂存储量4000余箱。  要建济宁首个蜜蜂生态园  谈起下一步的发展,王广松信心满怀。“我要拉长蜂业养殖的产业链,依托任城区李营苗木基地,建成济宁首个蜜蜂生态园,还要做大蜂产品的食用价值,让蜂产品走进济宁各大高级酒店的餐桌。而且,现在我们合作社正在着手试生产蜂蜜葡萄酒、蜂蜜糖等副业,我相信合作社蜂农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据了解,王广松的蜜蜂生态园计划占地面积10亩,其中包括蜜蜂博物馆、蜂产品餐饮馆、蜜蜂生产生活教育基地。现在,王广松已经将生态园建设规划方案上报济宁相关部门,正在等待审批。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