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养蜂学家、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主要的创建者、奠基人、首席科学家葛凤晨先生, 因病医治无效,于公元2018年8月3日19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80岁。
噩耗传来,白山松涛呜咽,松水浪花悲泣,人们纷纷陷入深深缅怀思绪之中,不能自已。而先生一生的足迹,也在每位蜂研人的心中一一展开,历历在目。
1939年,先生出生于吉林省敦化县,祖籍山东高密,其父闯关东流浪到吉林敦化黄泥河。特殊的年代,让先生没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尽管如此,先生并没有气馁,一生中,硬是一笔一画地用铅笔撰写了400多万字的论著!“条条大路通罗马”、“天生我材必有用”,当年,先生在各种逆流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养蜂事业,一路“上下而求索”,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求知创新,孜孜不倦,用一生的执着和情怀,谱写了一首首甜蜜事业的赞歌。
1963年,先生担任黄泥河大队蜂场技术员;1979年任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技术员,同老站长张书翰共同白手起家,创建了“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前身);那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实验站一切也同样从零开始。建站伊始,先生着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长白山区养蜂生产情况进行全面考察。他走遍了山山岭岭,越过了沟沟壑壑,访遍了全州大大小小的蜂场,一个月后,得出的结论是长白山区缺乏优良品种,致使区域蜂种退化,抗病力弱,产蜜量低,当务之急,就是培育新品种。先生的建议得到张书翰站长的肯定和全力支持。先生亲自带队前往广西隆安南繁,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三年的不懈努力,将实验站的
蜂群由基础的60群扩繁成300多群。先生亲自负责实施扩繁推广良种蜂王的协作项目,3年时间,应用输送卵虫法在山区推广,改良蜂群9万多群,增加产值300多万元,这项成果最终获得国家农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农业技术推广奖”。与此同时,实验站在科研、生产、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逐步受到上级和省领导的重视。
1983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延边养蜂实验站收归省管,建立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先生任副所长,1986年开始,先生任所长,直到2003年退休。这期间,先生更是殚精竭虑,一心扑在甜蜜事业上,鞠躬尽瘁。
先生高瞻远瞩,把省养蜂研究所的办公地点,由延吉市转移到全省的中心地区——吉林市松花湖畔。建设一个集科、工、贸一体化的科研生产基地的发展蓝图,已经在先生的心中悄然酝酿。松花湖也像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敞开胸怀等待着创业者的来临。1986年秋,先生带领着有志养蜂事业的4名职工来到了吉林丰满发电厂农场的一片空地,开始了二次创业。然而,一个每年只有几万元国家拨款的小小科研所,要实施如此重大举措,谈何容易!一切从头再来,在创所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人才的严峻考验下,先生以开拓者的胆识,创业者的气魄,不畏艰辛,努力拼搏。
没有资金,只有一间2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食堂和接待室,为了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快基地建设,全所暂时停发奖金和部分福利,这还远远不够,先生就把所里仅有的一台北京“212”吉普车卖掉;缺少人才,先生就四处招贤纳士引进人才,他和同事们说:“一个科研部门,如果没有一批具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的业务骨干,等于一个人没有脊梁,必将寸步难行”。为了尽快解决科技人员短缺的问题,他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招贤任能,凡具有养蜂业务专长的科技人员,无论是本省还是外地的,只要本人同意,经组织批准,都以优厚待遇相聘。积极争取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断充实新生力量。选送有培养前途的科技人员到高等院校深造,提高水平。为了留住人才,他把省里配给他的安家费盖成了一座二层小楼,分配给共同创业的职工居住,而他自己,只住其中的一户。经过5年左右的时间,先后共调进和培养了近20名科技人员,使专业技术人员达到全所职工的三分之一,形成一支朝气蓬勃的科技队伍,科研生产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科研成果频传,经济效益猛增。没有设备,他积极组织申请上级项目,不断积累,家底一件件“攒”起来。创业者的艰辛不言自明,先生带领的蜂研人,众志成城,缪力同心,披荆斩棘,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百川汇海,使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从一穷二白逐渐成长为全国养蜂界具有一席之地的省级蜂业科研院所,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更是名闻遐迩。
经过30多年的不断建设,坐落于美丽松花湖畔的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每到夏季绿树成荫,花草繁茂,冬季雾凇来临则是翠柏映雪,俨然仙境。全所占地3.8公顷,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一座座承载着不同功能的建筑在院内分布着。在长白山脚下,建成饲养基地6个,饲养蜂群1000多群,保存21个原良种蜜蜂,先后承建国家级重点种蜂场、国家蜜蜂基因库、长白山
中蜂保护区、吉林省蜜蜂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长白山蜜蜂历史文化博物馆等项目,而这些,无不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在几代蜂研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先生执着精神的鼓舞下,蜂研人更会精益求精,创新发展,扬帆起航。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先生连续多年担任中国养蜂学会副理事长。逝世前,还一直被聘为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首席科学家,同时,他还先后担任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委员兼蜜蜂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养蜂学会蜜蜂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蜂业》编委会委员,《蜜蜂》杂志编委会顾问等。2006年被韩国农村振兴厅聘为名誉研究官。2010年先后荣获中国蜂业科技突出贡献奖和亚洲蜂业杰出贡献奖。
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养蜂科研硕果累累,先后完成40 多项研究成果,其中“喀(阡)黑环系蜜蜂选育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选育研究”、“松丹双交种蜜蜂选育研究”等22项研究成果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4项;主持编写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蜜蜂志》,出版养蜂科技著作 2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38篇。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省管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养蜂事业,退休后仍然坚持战斗在养蜂科研第一线,历经18年,与吉林省农科院合作,主持完成了“探索引诱剂驯化蜜蜂为田间和网室杂交大豆
授粉技术研究”成果,成功驯化蜜蜂为田间和网室杂交大豆授粉,解决了杂交大豆繁殖和制种的难题,突破了制约蜜蜂为杂交大豆授粉的瓶颈,成功研究出授粉配套技术及设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该项目获得了吉林省发明二等奖。2018年6月2日,就在先生有病入院前,他还在大豆授粉蜂场接受中央电视台《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栏目摄制组的采访。
如今,一进入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磐石上雕刻的四个大字:“知蜂育人”,这是先生的亲笔题词,虽然先生没来得及给我们留下片言只语,但这四个字,也许就是先生对我辈的希冀和嘱托吧。
愿天堂里我们的老所长,永远有蜜蜂和鲜花相伴!
原载:《蜜蜂杂志》2018年第9期,作者吴常茵、王志、牛庆生
精彩链接:
科技扶贫|小蜜蜂换新家,省畜牧局、省养蜂所积极为贫困户排忧解难
蜜蜂授粉|谈吉林西北部向日葵花期蜂群的秋衰
小蜜有话|石蜜那么多,真相有几个
小蜜有话|想长命百岁么?请选择这个职业——
蜜蜂育种|科学利用评价蜜蜂良种
饲养技术|长白山区定地养蜂增收的几项措施
蜂种推介|蜜胶一号,蜜胶就是好
养蜂技术|学会箱外观察,养蜂运筹帷幄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吉林蜂研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
发布蜂业信息
传播蜜蜂文化
介绍优良蜂种
推介科研产品
宣传蜂类授粉
进行研发推广
践行科技扶贫
建设生态产业
蜂研蜂采
文/泽华
吉地松江续长白,
林
葱椴黄应香槐。蜂飞促农提质效,研发扶贫保生态。创制良种遍华夏,
新锐熊蜂授粉来。发掘乌拉蜂文化,展翼启航百花开。
责任编辑:小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