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花粉

蜜蜂饲喂有讲究,掌握好有大收获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2月07日 12时23分39秒

长期的养蜂实践已表明,过去的蜜蜂饲喂理论与方法,容易引发蜜蜂饲喂失度的不良后果。这不仅会使饲喂失度的意蜂长期虚弱,呈现病、虫易感,甚至还经常对中蜂造成饲喂伤

长期的养蜂实践已表明,过去的蜜蜂饲喂理论与方法,容易引发蜜蜂饲喂失度的不良后果。这不仅会使饲喂失度的意蜂长期虚弱,呈现病、虫易感,甚至还经常对中蜂造成饲喂伤害,成为严重阻碍中蜂活框饲养进程的另一要素。因此,迫切需要有新的蜜蜂饲喂理论作指导,并由此产生出新的蜜蜂饲喂方法。为此,我们重新定义了蜜蜂饲喂的含意;提出了蜜蜂贮备性饲喂与日粮饲喂概念;指出了不同蜜蜂种饲喂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同时,介绍了行之有效的意蜂、中蜂饲喂新方法。
对动物长期持续饲喂的结果,便是最终将它们由野生变为家养。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一系列的选择培育,才会从这些家养动物中,选育出符合人类需要,某些经济性状更加突出的优良品种。由此可见,饲喂在动物由野生转变为家养的驯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只有对其饲之,才能将其养之。看看如今的家禽、家畜和其他一些饲养动物,无不需要人工投喂食料,并配以圈舍栖息。蜜蜂饲养也同样,除需配备适合的蜂箱,还要进行饲喂。因此,人工饲喂与“活框蜂箱”,便成为实现蜜蜂家养与现代饲养的两个基本前提。
尽管人类很早就开始养蜜蜂了,但相对于其他家养动物而言,直到现在,蜜蜂的“家养”化程度仍然很低。如今,无论是西方蜜蜂种还是东方蜜蜂种,在其原产地都有家养与野生型同时存在,基因库共用。甚至还可以将野生的东方蜜蜂或西方蜜蜂弄回来家养。不仅如此,在原产地和其他一些地方,家养的蜂群亦能脱离人工管护,在自寻的洞穴中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野生蜜蜂。这都表明:蜜蜂饲养尚徘徊在驯化的初级阶段。这除了蜜蜂有着与其他家养动物明显不同的生物学习性外,人类尚没有准确把握蜜蜂饲喂的基本规律,应是蜜蜂“家养”化程度进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其中,现有蜜蜂饲喂的理论就存在明显不足与缺陷。在其指导下的意蜂饲喂方法,盲目性大;中蜂更是被经常喂出大问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蜜蜂饲喂理论与技术回顾
每本养蜂教科书与技术书籍,对蜜蜂饲喂都有详细阐述。就糖的饲喂来看,概括起来主要有:补(救)助饲喂与奖励饲喂。其他的涉糖饲喂例如防治蜂病时的给药饲喂用糖,也通常包含在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的用糖方法之中。概括这些专业书刊,作为经典介绍的补助饲喂与奖励饲喂,其主要含意与操作方法分别如下:
为了免除蜂群受饥进行的饲喂,就称为补(救)助饲喂。补助饲喂用贮备的封盖蜜脾或蜜脾为最好。若使用糖浆,补助饲喂的糖浆浓度要高,一般为2份或3份白砂糖,加入1份水,浓度约为66%或74%。补助饲喂采用连续饲喂方式,直到喂足为止。
欲使蜂群持续表现积极生活状态的饲喂,便称为奖励饲喂。例如,使工蜂积极工作、蜂王产卵积极等。奖励饲喂使用较低浓度的糖浆,一般是取1份白砂糖,加入1份水,浓度约为50%。在需要进行奖饲期间,每日饲喂一次或隔天饲喂一次。奖励饲喂的糖浆份量,以不压缩蜂王产卵圈为度。
2.谈经典蜜蜂饲喂理论与技术之不足之处
2.1饲喂量含糊,不便操作
“补助饲喂采用连续饲喂方式,⋯⋯”,补助饲喂是每日相联的连续饲喂呢,还是时时相接的连续饲喂?“⋯⋯直到喂足为止。” 补助喂足的标准或标志没有明确,操作的盲目性大。奖励饲喂虽然明确了是每天或隔天饲喂一次的“连续 ”饲喂,但在每次喂给的份量上,同样没有明确界定,只是“⋯⋯以不压缩蜂王产卵圈为度”。这样的份量标准,只有通过频繁提脾检查才能确定,而且只有养蜂熟练者才能判别是否已出现了饲喂过度的“蜜压子”。
蜜蜂饲喂有讲究,掌握好有大收获
2.2饲喂失度及其危害
凡是给糖的浓度、份量已明显偏离蜂群的实际需要,便属于饲喂失度。通过长期的养蜂实践,我们深感按以上标准进行的蜜蜂饲喂,很容易发生失度。对于消耗大的意蜂而言,只有少数像沈育初先生这样的养蜂能手才深谙其道,将其喂足喂好;其他大多数养蜂者,往往没有将自己的意蜂喂足,从而为各种蜂病与盗蜂的发生埋下祸根。究其原因,与意蜂的好哺育习性密切相关。因为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下哺育的意蜂群,必然是蜂儿体质差,成蜂早衰。这样的蜂群,为了满足自己蜂儿的食物需要 ,出现外出“盗、抢”的行为也就不奇怪了。这些情况一般在由养中蜂起步,后又改养意蜂者那里最为常见。
对于消耗少,量蜜哺育的中蜂而言,按经典方法饲喂却又常常喂过了头。其中的主要危害便是:发生“饲喂性应激”,使中蜂兴奋过度、过热,群体情绪长时间亢奋,促使哺育冒进。结果,要么将中蜂喂成“中囊病”,要么将中蜂喂飞逃,后果都很严重 。如此事例在养蜂新手那里较少发生,而在养蜂老师傅那里,或者是已习惯于养意蜂 ,后又改养中蜂者那里最容易发生。
3.蜜蜂饲喂新理论与依据
3.1蜜蜂饲喂依据与定义
蜜蜂虽然喜好蜜、糖,但饲喂失度仍然会危害蜜蜂。与此相关的若干事例都表明:要避免这样的危害,不仅浓度、份量要弄明白,与蜜蜂饲喂相关联的概念也要清晰准确 。为此,首先需要弄清与蜜蜂饲喂密切相关的蜂性。
蜜蜂属内的各种,都具有采蜜与贮蜜习性。显然,前述的补(救)助饲喂,便是针对蜜蜂的贮蜜习性,而奖励饲喂,则一般是对应蜜蜂的采蜜习性。因为只有外界出现了能被蜜蜂采集利用的蜜源,蜂群才会呈现积极状态。
假设有一个迁飞群到达新址,携带的蜜被飞行、筑巢等活动消耗完后,蜜蜂外出采集带回来的食物,将首先满足于蜂群当时、当日的生活需要。由此,我们将过去定义的蜜蜂奖励饲喂与补(救)助饲喂,分别重新定义为:日粮性饲喂,简称日饲;贮备性饲喂,简称贮饲。其理论含意分别为:与蜂群日消耗量相当的饲喂,便称为日粮饲喂;为了满足蜜蜂贮备需要的饲喂,就称为贮备饲喂。显然,这是两种性质与作用都不同的饲喂。
蜜蜂饲喂有讲究,掌握好有大收获
由蜜蜂饲喂实践活动可知,广义的贮饲一般包括了蜜、糖与花粉饲喂,而狭义的贮饲通常仅指给糖。日粮性饲喂则一般是给糖。鉴于养蜂实践中最常见、最常用的饲喂手段,都主要是用糖。所以,又可将以上两种饲喂简称为:贮糖饲喂与日糖饲喂。显然,无论中蜂还是意蜂,“贮糖饲喂”都以调、补入封盖蜜脾为最好,这样不耗蜂、不容易起盗。但在没有贮备蜜脾时,贮糖饲喂便只能采用糖浆。日糖饲喂一般都使用糖浆。由此可见,蜜蜂饲喂最常用的是糖浆。
根据我们的观察,在对蜜蜂进行糖浆饲喂时,浓度、份量、蜂种,这三个因素最为关键。有必要对这三个要素分别进行讨论。
3.2 蜂种与饲喂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观察到:不同蜂种对饲喂的表现各不相同,即存在明显的种性差异或蜂性差异。这些差异是各蜜蜂种在起源地的蜜源条件下,经历了漫长时期的适应, 即自然选择的结果。
意蜂起源地的蜜源,一般从春季开始,主要集中在夏季与秋季。这些较为集中的蜜源又通常具有大面积、长流蜜、流蜜涌、种类相对单一等特点。石南草便是此类蜜源的代表之一。意蜂在漫长时期的生存竞争中,已适应了这样的蜜源条件,因而具有善于利用较为集中成片的大蜜源、高温期蜜源。但意蜂敏感性较差,不善于利用较为分散的蜜源与零星蜜源。意蜂还具有不能很好利用低温期蜜源等特点。由此衍生出意蜂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出耐饲喂,糖耗高。因此,意蜂又被形象地称为:“糖蜜蜂 ”。
中蜂起源地的植物种类繁多,地形地貌复杂,小气候潮湿、多变,致使各种蜜源植物的分布与流蜜状况也明显不同,真可谓千差万别。所以,中蜂保留了敏感性强,善于寻找和利用零星蜜源、分散蜜源、低温期蜜源等蜂性,以适应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但中蜂利用集中分布、流蜜很涌的大蜜源和高温期蜜源的能力稍逊于意蜂,由此衍生出中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表现为低耗糖,而不耐饲喂,尤其不耐高浓度、大份量饲喂。联系到中蜂生活容易“生湿”,适当用水有利于敏感期蜂儿的生活等喜湿好水的习性。因而又可形象地将中蜂称为:“水蜜蜂”。
中蜂、意蜂在饲喂器处的采食状态,也各具蜂种特色。若仅从“吃相”来看:中蜂“吃相”粗野,在饲喂器处采食活跃、动静大,末了“抢食”乱糟糟;意蜂则相对安静有序,“吃相”斯文,可谓取食“静悄悄”。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