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粉

域外趣闻|美国蜂箱的演变

中华蜂蜜网 2017年12月11日 09时03分33秒

美国蜂箱的演变  在美国,蜜蜂(蜜蜂属)是外来物种。第一群蜜蜂是跟随着殖民者来到美国的。然而,我们对17世纪的蜂箱了解很少。最初的蜂箱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篮式

美国蜂箱的演变
 在美国,蜜蜂(蜜蜂属)是外来物种。第一群蜜蜂是跟随着殖民者来到美国的。然而,我们对17世纪的蜂箱了解很少。最初的蜂箱较为常见的一种是篮式蜂箱,这是英格兰和欧洲大陆传统的蜂箱。篮式蜂箱是一种编制很紧密的篮子,用它来饲养蜜蜂(图1所示)。这种蜂箱是用不同的编织材料编制而成的,蜂箱尺寸和形状有所不同。
1609年,英国养蜂之父查尔斯•巴特勒出版了《巾帼王朝》(The Feminine Monarchie )一书,这本颇具影响力的书籍是关于篮式蜂箱养蜂的实践性专著。该书还包含关于蜜蜂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内容。其中,有一个观察很是令人震惊:它解释了分蜂期间由蜂王发出的高声鸣叫的含义。相对于语言文字描述,这种含义的解释对养蜂生产具有指导性,指导读者随时都可以制造出这种声音。本书不仅对声音本身进行了描述,更重要的是,当蜂王尖叫声出现时(叫声可能简一、音量不大),在分蜂过程的某个时段内养蜂者可以不用在现场。对蜂王这种具有细微差别的神秘的认识才刚刚开始,在种植业开始2年,殖民者最初到达的詹姆斯敦(殖民地)便进入了“饥饿年代”,此时绝望的殖民者自相残杀。
尽管有开始于17世纪早期这样和那样的挫折存在,篮式蜂箱蜜蜂还是随着各种移民群体从欧洲跨越大西洋进入了美国。至于蜜蜂在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的途中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一直是个谜。据记载,19世纪的一对夫妇提出了他们的一些见解。2005年霍恩讲述了1830年出版的一本书的有关内容,该书介绍将蜂箱用木板箱包装并固定在船尾部的平台上,具有安全性,这样做可以使蜜蜂尽可能地远离船员和乘客。一位英国养蜂者W.C.科顿提出将篮式蜂箱包装在一个大木桶里面,里面加入冰使蜜蜂保持安静,5个月后到达新西兰。他在1842年出版的《我的蜂书》(My Bee Book)一书里面,还给出图示。近些年来,我尝试用篮式蜂箱养蜂,发现这种蜂箱很致密、轻便耐用。由此可以合理的推知:将篮式蜂箱内装上沉重的蜂蜜,经过正确的包装,给予良好的通风,这些蜂群还是可以在冬季历经数周安全穿越大西洋的。
 
图1 篮式蜂箱、原木蜂箱和盒式蜂箱
 殖民时期的美国,随移民带入的蜜蜂逐渐繁盛起来,向南向西扩散并不令人惊奇。毕竟,从生态学角度来看,蜜蜂种群适宜在温和的地区繁衍,在相似的气候区内扩展,这种环境提供了大量的花蜜和花粉,美国本地昆虫的竞争水平显然低于蜜蜂。森林为蜂群提供大量的空树洞来筑造巢穴,这也刺激它们飞向森林,建立野生种群,对于篮式蜂箱养蜂也是如此,这样有利于分蜂。至于说美洲的蜜蜂入侵,三个世纪以来都没有发生过(至少在东部地区是这样),直到1957年非洲蜜蜂被引进到南美的热带地区,蜜蜂入侵才发生。非洲蜜蜂长距离向北扩散,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扩散到了美国的西南部。
美国的殖民者在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延用他们传统的篮式蜂箱饲养方法或者他们家乡其他的方法来饲养蜜蜂。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在秋季收获时,选取那些蜂箱最重的和最轻的,也就是说蜂蜜最多和在越冬期间可能挨饿的蜂群采收蜂蜜,将底部开口的篮式蜂箱罩在烟熏硫磺上面将蜜蜂熏杀死,这种方法与屠杀其他家畜相似,残酷并带有毁灭性。保留适中重量的篮式蜂箱不取蜜,这样在第二年春季可以分蜂,以补充蜂群的数量。现代养蜂管理的目标是控制分蜂提高蜂蜜产量,而篮式蜂箱管理与其不同,篮式蜂箱的管理依赖分蜂以维持蜂群的数量。
在美国,蜂箱的类型逐渐发生改变。原木蜂箱(或称橡胶蜂箱)越来越普遍。这种蜂箱是空心树的一部分,上面加个盖子。这种蜂箱有时被称为橡胶蜂箱是因为黑橡胶树常常有空洞,适合做蜂巢(尽管其他的树种也能形成空洞)。养蜂者利用空洞的特性,进一步扩大容积,缩短树桶,桶壁较薄使得这种蜂箱非常轻(见图1)。与天然蜂巢相比,原木蜂箱只不过是从中空树木上锯下的一段,直接带回家,做完后的蜂箱带着树皮,可将蜂箱涂上各种颜色。
后来,养蜂者开始用板材做蜂箱,有一些板材达到了0.4572米宽,东海岸原始森林为其提供了大量优质木材。此时关于蜂箱发生的这些变迁具有不确定性,这很可能是与不同的移居群体所面对的特定条件和对新观念的接受有关,而不是板材的加工技术。早期有代表性的木质蜂箱是盒式蜂箱,只用四块宽木板钉在一起,上面加一个平盖。它沿用了篮式蜂箱技术,箱内设置了—副木条十字架用以支撑巢脾。在蜂箱一侧的底部有—个V型的缺口,作为简单的巢门(见图1)。注:原木蜂箱和盒式蜂箱不利于蜂群管理,特别是对美洲幼虫腐臭病的防治。因此,美国在20世纪将这两种蜂箱和其他组合式的蜂箱列为审查项目的一部分。
原始盒式蜂箱蜂蜜的采收沿用了篮式蜂箱的方 式,仍然有破坏性。这种采收方式是从蜂箱内割取蜜脾,挤压取蜜,损耗蜜蜂。E. W.费尔普斯在1855年出 版的那本《养蜂图说》(The Beekeeper Chart)书里面,针 对这种原始状况提出了颇具说服力的类比,他把这比 作是砍倒果树摘果子。另外,在原始取蜜过程中,蜂蜜中往往会混入蜡屑、泥土、蜂尸,也混有花粉。一般认为 这种蜂蜜质量较差。确实如此,这种蜂蜜售价低,大大降低了养蜂收益。(在贫穷国家,由于贫困和愚昧,人们 盲目地重复着生产,仍然可以看到相似的情况出现)
蜂箱设计接下来的发展是在盒式蜂箱的顶部开出孔洞或者狭缝,用小盒子盖在上面,蜂群将把多余的蜂蜜装在小盒子里。收获蜂蜜时,养蜂者只需要将上面的小盒取下即可。保存在下面的蜂群不受损害,并且蜜蜂能从下面的蜂箱内获取蜂蜜安全越冬(图2)。
这是一项重大的革新,但很少被认可。检查蜂群时不打开蜂箱,养蜂者也会知道蜜蜂将蜂蜜贮存在巢脾的上部,这一点很可能在采蜜的时候才注意到。这一革新使得我们可以打开蜂箱的上部,允许蜜蜂在上面小盒内造脾贮蜜(篮式蜂箱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这一观察和革新好像出现多次。即使距离“蜂路”和“活框”技术还很遥远(1852年出现),这种采用分区管理技术的早期盒式蜂箱样式看起来很像现代蜂箱。最初的盒式蜂箱下部是子脾和供蜜蜂享用的蜜脾,即育虫区和蜂粮区。盖在蜂箱顶部狭缝上面的小盒,内有过剩的蜜脾,类似于“超市”。
图2 为配置外部蜜盒而在上部留有狭缒的盒式蜂箱
腔式蜂箱采用相同的原理,只是蜜盒在蜂箱的内部。另外,它是方形的,从外观上看,仍然像是平的盒式蜂箱。用1张水平分区板将蜂箱内部分开,上部大约占1/3。蜂王、蜂子和非剩余的蜂蜜存于下面的分区里,这一区的上面是特定的蜜盒,用薄木板做成,上有玻璃窗,蜜蜂在此处储存过剩的蜂蜜(图3)。
图3 腔式蜂箱
(蜜盒又被称为抽屉.图中蜜盒正放在蜂箱内部)
在蜜盒的底部面上有孔洞,这些孔洞与水平分区板上的孔洞相对应,可以使蜜蜂通行。养蜂者可以通过 玻璃窗观察里面的情况,当蜜盒贮满蜜的时候就将其 移出,蜂群的其他部分保持不动,蜂群不受损害。
蜜盒在蜂箱的上面,这与我们“蜜在子脾之上”的观念是一致的。历史上,蜂箱设计者们没有受到思维的 限制。一些蜂箱的蜜盒设计在蜂箱的侧面。其中一种蜂 箱出自19世纪40年代(科顿蜂箱),该蜂箱具有吸引 人的外部造型,下部又宽又矮,上部锥形,像个底座(图4)。
 
图4  科顿蜂箱
域外趣闻|美国蜂箱的演变
(艾伦•科顿于1845年在美国佛蒙特州的皮茨菲尔德获得专 利,此图来自关于农业设备的一本旧书)
 方形的是蜜盒,上有小圆窗,来观察并判断蜂蜜是 否装满盒子。蜜盒放在两个相对的阶梯结构上,在阶梯 的面上放上蜜盒,使孔洞对应以便蜜蜂进入蜜盒工作。蜜盒的尺寸就像一小片面包那么大。三角形的蜂箱里 面,位于阶梯之间的是子区和非过剩的蜂蜜。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搜集和保存古董蜂箱 过程中,找到了两个科顿蜂箱。图5所示的是侧门关闭 的科顿蜂箱,图6所示的是侧门打开展示阶梯结构的 科顿蜂箱,蜜盒很有代表性,但是丢失了。
图5 科顿蜂箱外观
 
图6 开门的科顿蜂箱
从蜂箱下面看,内部阶梯结构更引人注目(图7)
图7 科顿蜂箱底面观
(可以清晰地看到对应的阶梯和阶梯上蜜蜂通过的孔洞,横在阶梯间的木棒用于支撑巢脾,这一做法延用于篮式蜂箱)
 从根本上来说,这种蜂箱仍然是盒式蜂箱,只是创造性的设置了蜜盒。这个蜂箱的中间有一个狭长的门,盖着一个小窗,透过小窗可以观察里面,可以观看子区巢房。在门后,用铅笔写着“1855 No.2”这很可能曾经是一个蜂场所使用的蜂箱,写的是蜂箱的编码和日期。由于风化侵蚀,蜂箱上残存的日期记录是很罕见的。并且,当养蜂者偶尔在蜂箱上写注释的时候,如5月3日分蜂,也用不上一年的时间。这个标记能留存了下来是因为它写在了小门的后面。这种蜂箱已经有几个世纪,它与类似的古老蜂箱设计突然间都变得过时,确实是落后了。这也正是在两年前的1853年,L.L.郎斯特罗什出版了具有影响力的关于活框养蜂的书,如今留存下来的这些文字在《蜂箱与蜜蜂》(The Hive and the Honey Bee)一书中有记载。
原文作者:怀亚特A.曼格姆
李志勇,迟永娟,郝京玉译自《美国蜜蜂杂 志》2011年第7期
精彩链接:
精彩再现|吉林蜂研微信平台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小蜜有话|想长命百岁么?请选择这个职业——
蜜蜂育种|科学利用评价蜜蜂良种
蜂研新闻|陈东海研究员当选为吉林市科协十届常委
饲养技术|长白山区定地养蜂增收的几项措施
蜜蜂文化|东北地区蜂种的血统结构
域外趣闻|美国蜂箱的演变
蜂种推介|蜜胶一号,蜜胶就是好
疫病防控|蜜蜂种群习性与蜂病流行的关系
养蜂技术|学会箱外观察,养蜂运筹帷幄
长按二维码,欢迎关注吉林蜂研微信公众平台
平台功能
发布蜂业信息
传播蜜蜂文化
介绍优良蜂种
推介科研产品 
宣传蜂类授粉
进行研发推广
践行科技扶贫
建设生态产业
蜂研蜂采
文/泽华
吉地松江续长白,
椴黄应香槐。蜂飞促农提质效,研发扶贫保生态。创制良种遍华夏,新锐熊蜂授粉来。发掘乌拉蜂文化,展翼启航百花开。
责任编辑:小蜜  小龙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