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为各种动物制造营养物质,并提供栖息场所.但是,植物离开了动物也不行,离开了动物,植物就不能很好地繁殖后代,植物的生存能力就会下降,就有死亡的危险.据估计,在开花植物中,约有84%的植物是通过昆虫来帮助它们授粉的.
适应昆虫传粉的花,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虫媒花多具特殊的气味以吸引昆虫。不同植物散发的气味不同,所以趋附的昆虫种类也不一样,有喜芳香的,也有喜恶臭的。
虫媒花多半能产蜜汁。蜜腺或是分布在花的各个部分,或是发展成特殊的器官。花蜜经分泌后积聚在花的底部或特有的距内。花蜜暴露于外的,往往由甲虫、蝇和短吻的蜂类、蛾类所趋集;花蜜深藏于花冠之内的,多为长吻的蝶类和蛾类所吸取。昆虫取蜜时,花粉粒粘附在昆虫体上而被传布开去。
虫媒花的另一特点是花大而显著,并有各种鲜艳色彩。一般昼间开放的花多红、黄、紫等颜色,而晚间开放的多纯白色,只有夜间活动的蛾类能识别,帮助传粉。
此外,虫媒花在结构上也常和传粉的昆虫间形成互为适应的关系,如昆虫的大小、体形、结构和行为,与花的大小、结构和蜜腺的位置等,都是密切相关的。例如马兜铃花的特征,表现为花筒长,雌、雄蕊异熟,蜜腺位于花筒基部,此外,在花筒内壁生有斜向基部的倒毛,这些都与昆虫的传粉密切相关。马兜铃的传粉是靠一些小昆虫为媒介的,当花内雌蕊成熟时,小虫顺着倒毛进入花筒基部采蜜,这时虫体携带的花粉就被传送到雌蕊的柱头上。因为花筒内壁的倒毛尚未枯萎,小虫为倒毛阻于花内,一时无法爬出,直到花药成熟,花粉散出,倒毛才逐渐枯萎,为昆虫外出留下通道,而外出的昆虫周身也就粘上大量花粉,待进入另一花采蜜时,又把花粉带到另一花的柱头上去;未授粉时马兜铃的花朵是直立的,待传粉完成后即倒垂。又如鼠尾草的传粉,也是颇有趣味的。鼠尾草属唇形科植物,它的花萼、花冠都合生成管状,但5片花瓣的上部却分裂成唇形,有2片合成头盔状的上唇,另3片联合,形成下唇,成水平方向伸出。上唇的下面有2枚雄蕊和1个花柱,雄蕊结构特殊,成为1个活动的杠杆系统,它的药隔延长成杠杆的柄,上臂长,顶端有2个发达的花粉囊,下臂短,花粉囊不发达,发展为薄片状。2雄蕊的薄片状下臂同位于花冠管的喉部,遮住花冠管的入口。当蜜蜂进入花冠管的深处吸蜜时,先要停留在下唇上,然后用头部推动薄片,才能进入花部,吸取花蜜,由于杠杆的道理,当薄片向内推动时,上部的长臂向下弯曲,使顶端的花药降落到蜜蜂的背部,花粉也就散落在昆虫背上。开花初,鼠尾草的花柱较短,到花粉成熟散落以后,花柱开始伸长,柱头正好达到昆虫背部的位置上,等到带有花粉的另一蜜蜂进入这一花内采蜜时,背上的花粉正好涂在弯下的柱头上,完成传粉作用。其他可说明虫媒花传粉适应结构的例子还很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虫媒花的花粉粒一般比风媒花的要大;花粉外壁粗糙,多有刺突;花药裂开时不为风吹散,而是粘在花药上;昆虫在访花采蜜时容易触到,附于体周;雌蕊的柱头也多有粘液分泌,花粉一经接触,即被粘住;花粉数量也远较风媒为少。
蜜蜂是勤劳的动物,我们都知道它生产出了营养丰富的
蜂蜜,也许我们还不知道,蜜蜂能为各种农作物,果树,蔬菜和牧草授粉,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大超过各种
蜂产品.有人估计,蜜蜂为农作物传播
花粉所得到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超过蜂产品的 100多倍.现在人们对蜜蜂的利用,不仅是利用它来生产蜂蜜,而且利用它为植物
授粉。
近来发展最快的要算蜜蜂为油茶授粉了.因为在油茶的花粉中含有较多的棉子糖等有毒物质,蜜蜂一旦吸食以后就会
中毒而死.因此,过去的油茶林被视为"放蜂禁区",油茶也因不能完全授粉而产量一直很低.近来,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一种解毒办法,油茶林也不再是放蜂的禁区了,因而油茶的结实率提高了1.7~2.4倍。
除蜜蜂以外,蝇类,蝶类与蛾类也经常出没于花丛之中,为植物传粉,为人类造福.例如墨西哥有一种植物叫鳞风兰,它的花朵很深,完全要依靠鳞风兰蛾来为它传粉.鳞风兰蛾的口器特别长,这样才能达到花蕊的深处,如果没有这种蛾,鳞风兰就不能结实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