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对自然环境适应极为敏感,一旦原巢的环境不适应生存时就会发生迁栖,另寻适当巢穴营巢,这种习性称之为“飞逃”。这是中蜂抗逆性强的表现,它有利于于中蜂种族的生存繁衍,但这种习性常常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针对中蜂飞逃的原因,为中蜂创造较好生存条件,采取防中蜂飞逃饲养管理措施,是养好中蜂的重要环节。

1.单群飞逃
⑴中蜂飞逃的原因
巢内缺蜜当外界蜜源枯竭,或因盗蜂导致巢内缺蜜时,蜂群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易发生飞逃。
病虫敌害侵袭,中蜂由于幼虫病严重,或受到巢虫严重侵扰或胡蜂袭击,对蜂群的生存构成威胁时,便会弃巢迁逃。
异味刺激新法饲养的中蜂,若使用有浓重木材或油漆气味的新箱,或蜂箱、巢脾和巢框等被汽油、农药、消毒剂等污染,具有异味均会引起迁逃。
震动惊扰蜂群在过箱、转地、防治病害、检查时受惊扰,或是蜂箱放在木楼板过道,行人经常走动震惊蜂群也会发生迁逃。
中蜂严重被盗,导致蜂群缺蜜或严重干扰蜂群生活时易飞逃。
气候不宜,如严寒和酷热,威胁蜂群的生存,蜂群不能维持繁殖所需温度和湿度时易引起飞逃。
⑵飞逃前兆
工蜂叼食2日龄以上的幼虫,造成巢内无子状况;
蜂王依然产卵,但接受到的饲料减少,产卵量减少;
工蜂没有像分蜂活动那样追逐蜂王,有一些工蜂(包括采集蜂)吸饱蜜汁后,停留在巢脾上部一动不动。
⑶飞逃发生时间
一般当群内已没有幼虫及很少蛹时,在上午发生飞逃。
⑷飞逃发生情景
飞逃时全群倾巢而出,直飞空中。多数
蜂群不在蜂场停留,直飞远处的新址,也有的蜂群在蜂场周围的树杈上稍作停留,但停留时间很短。蜂群飞逃之后,巢脾上几乎没有蜜,也没有幼虫和残留的幼蜂。
⒉集体飞逃
当蜂场中有一群蜂发生飞逃时,常引起其他蜂群一起飞逃,各群的工蜂集合在一起,在蜂场附近的树杈上结成大型蜂团,所有飞逃蜂群的蜂王都聚集在大蜂团中。由于各群的气味不同,在这种大蜂团中发生围王现象,结果多数蜂王被围而死亡,工蜂之间也互相厮杀,造成蜂场的严重损失。
如1974年12月14日,福建省南靖县南坑乡南塘大队养蜂场,有116群中蜂运往厦门,采大叶桉繁殖,开箱后的次日下午9∶00,有6群蜂同时拥出巢门飞逃,逃群在蜂场上空盘旋,在嗡嗡声吸引下,又有28群蜂相继倾巢而出,以后又不断有蜂群投入,至第3日,除2群留下2框幼蜂外,全场114群、518框蜂全部集体飞逃在一棵核树上结团,把笔直碗粗的树干都压弯低垂下来,互相厮杀而死的工蜂无数。蜂王有的被咬死,有的在地面上被工蜂围住。到第6日,蜂场只剩十几框蜂。
转场到新场地之后,由于工蜂对新环境不熟悉,开巢门后产生迷巢现象而引起集体逃亡。
据认为,在集体飞逃的蜂群中,那些原先没有飞逃“情绪”,还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蜂群也出现飞逃,可能是由于飞逃蜂发出高频率的呜叫声及强烈的招呼信息素(蜂臭)所诱发的。这也是中蜂对外界敏感性极高的一种特性。
迁栖(飞逃)行为是蜂群对内外不利因素的一种群体反应,是一种反抗不良条件的生存方式,与自然分蜂不同,自然分蜂是蜂群在适宜条件下正常繁殖行为。
相关参考
中蜂飞逃具有季节性和连动性。飞逃多发生在炎热的酷暑、天敌猖獗的夏季以及缺蜜的秋季 。其中小群、交尾群会首先飞逃, 只要蜂场有一群中蜂飞逃, 不可避免地会诱引其它有飞逃情绪的蜂群连动式接二连三地发生飞逃。
养蜂者在发现蜂群飞逃后, 立即根据蜂场内具体情况 ,采取紧急措施,防止蜂群大规模飞逃 。当看到以往出勤积极的蜂群出勤蜂锐减 ,并且停止在巢门口扇风和守卫, 蜂群不进
花粉或进粉很少。在天气闷热时有少量工蜂在巢门上部箱板处密集聚结 ,蜂群燥动不安 。
若打开蜂箱进一步查看, 会发现
蜂王腹部较正常状态有所缩小 ,产卵锐减或停产 ,有的蜂群内子 、虫 、蛹全无 ,如果蜂王健康, 即使箱内有存蜜 , 蜂群也照样会飞逃 。若发现有飞逃征兆的蜂群 , 应立即剪去蜂王一侧翅膀的 1/3 , 或从斜纵向剪裂蜂王外翅以防蜂群出逃 。也可囚住蜂王 , 同时调入 1 ~ 2 脾带蜜的幼虫脾 。查明蜂群飞逃的具体情况后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