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蛹

吉林蜂业

中华蜂蜜网 2019年01月27日 21时52分46秒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总面积为18 7万平方公里,人口2459 7万。地形基本上可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三个区域。气候特点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较温暖。年降水

吉林省位于中国东北部,总面积为18.7万平方公里,人口2459.7万。地形基本上可分为东部山地、中部丘陵、西部平原三个区域。气候特点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较温暖。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6-8月。 夏季植物生长繁茂。长白山林区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蜜源植物,远古时期就是野生中蜂的故乡;松辽平原种植有大面积的向日葵,构成金色的蜜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与生产相适应的科研、加工、经营体系,进一步推动了养蜂生产的发展。从而,吉林省成为全国重点蜂业基地之一。 一、蜂业沿革 吉林省的养蜂业起源于长白山区。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猎取野生蜂产品和传统方法饲养中蜂时期 1.长白山野生中蜂 野生中蜂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历史悠久。受环境因素的选择,形成了抗寒、群大的特性,使这一物种在高寒山区得以生存。远古自然植被繁盛时期,大量野生中蜂繁衍于树洞、石缝里,往往一座山上、一道沟内有数十群之多,故被称为蜂蜜山、蜂蜜岭、蜂蜜沟、蜂蜜顶子、蜂蜜营子等。据1931年的《吉林省乡土志》记载,“双阳县蜂蜜顶子,系清同治初年(1863年),此山多枯树,其有孔洞者蜜蜂就营巢酿蜜,住户多往取之,故名为蜂蜜顶子”;“九台县蜂蜜营,系清朝中叶,此地草木葱笼,盛产蜂蜜,每年来此果蜜者,男女妇孺接因而至,其产蜜之盛概可想见,人称蜂蜜营”。在炎热季节,野生蜂巢受热断裂,蜂蜜从树上、峭壁上的蜂巢中滴下,被称为蜂蜜树等,其传说与遗址,至今犹闻多处。 2.猎取野生蜂产品和蜜蜡贡品 古人在长白山区的狩猎采捕活动中,发现了树洞中的蜂巢,尝识了蜂蜜,创造了猎取蜂蜜的方法。长白山地方史志中有多处“土人上树打松塔、打枯树干柴时从树窟野生蜂巢中取蜜为食”的记载。 3.清王朝在吉林设打牲乌拉机构采捕贡蜜 清朝(1644-1911年)在吉林乌拉(现乌拉街镇)特设打牲乌拉总管署和打牲乌拉协领署,管辖范围周界跨越现在的永吉、舒兰、九台、榆树、双阳、蛟河等县市的部分地域。划出22座贡山、64处贡江河口,专司蜂蜜、东珠、红松籽、鲤鱼等皇家贡品的采捕。打牲乌拉采捕蜂蜜贡品,在清朝持续200 多年,每年要毁灭上千群中蜂,但长白山中蜂没有因此而衰落,可见当时长白山中蜂之昌盛。 4.传统方法饲养中蜂 长白山区的中蜂在分蜂季节,常常飞落到房屋、篱笆、树上结团,有时进入土仓、木箱内筑巢繁殖采蜜,成为个人所有。也有猎蜂人格发现的蜂巢略加看护或在取蜜时把蜂收回饲养,人们将空树锯段做成蜂桶,将收捕的中蜂放桶内饲养,也可把桶立于山上招引分蜂团,任其自然繁殖,秋季毁巢取蜜。从清朝后期到本世纪40年代,传统方法饲养中蜂在长白山区发展达到高潮,一家饲养几桶、几十桶者常见,多者上百捅。 5.活框新法饲养中蜂 20年代西方蜜蜂传入吉林省后,桦甸、永吉人就用活框饲养中蜂。《桦甸县志》1931年记载:“昔年土产蜂蜜量甚富,但以不爱护产量日渐衰落,采用西人养蜂方法经营颇著,使桦人取法仿行于天然者爱护之,加以人工培养,则大利可博有必然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通化、集安、敦化、安图等地的养蜂者开始采用活框饲养中蜂。80年代集安改良了几百群中蜂,建立了中蜂活框饲养蜂场。 6.吉林城-东北重要蜂蜜集散市场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 随着采捕野生蜂蜜生产和以传统方法饲养中蜂生产的发展,吉林城(现吉林市)发展为东北重要的蜂蜜集散市场。1914年蜂蜜上市量为2.5万公斤。1921年吉林市市场零售粗制蜂蜜9000kg、精制蜂蜡1150kg;向外地输出粗制蜂蜜1.28万公斤、精制蜂蜡4120kg。20年代中期以后,吉林蜂蜜向山海关内及日本、朝鲜等地输出销路扩大,销售量增加,成为当地土特产收购的重要品种。 (二)引进和饲弊西方蜜蜂时期 西方蜜蜂和活框饲养技术的引进,使吉林养蜂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西方蜜蜂的引进 1920年前后,珲春县春化乡农户卢永俊等人,通过民间物资交换的途径,用背夹子从俄罗斯境内背回数群黑蜂,第二年又运回数群,同时还换回1台巢础机。从此黑蜂在珲春扎根。1937年珲春县有1217户养蜂其中饲养黑蜂370余群,采蜜近5000kg。当时专业养蜂场较少,多数为个人业余养蜂场。 2.建立西方蜜蜂养蜂场 吉林省历史上较早建立的西方蜜蜂养蜂场有5,处。它们是;大生养蜂工场(1931年)、金川养蜂场(1940年)、蛟河养蜂场(1948年)、辽西农业厅蜂场(1954年)及省九站农校蜂场。 这些专业养蜂场的建立,对全省养蜂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活框养蜂技术和西方蜂种的推广。50 年代中期,全省饲养西方蜜蜂4万群左右,产商品蜂蜜700余吨,在省内外销售,还出口250吨。 (三)现代蜂业蓬勃发展时期 1.专业养蜂和兼业养蜂大发展 50年代开始,养蜂生产从传统方法饲养中蜂为主过渡为以新法饲养西蜂为主。60年代,开展转地养蜂和蜂王浆生产以后,养蜂经济效益上升,全省办起了一大批国营、集体、个体蜂场,出现了专业养蜂与兼业养蜂‘齐上的新局面。先后建立了敦化县实验养蜂场、安图养蜂场、省养蜂研究所试验场、省蚕业研究所养蜂场、集安县蜂业公司养蜂场等国营专业养蜂场,加上林业局、学校、农场等建立的专业养蜂场,多达18个国营养蜂场。1979年初,全省集体蜂场发展到1300多个,专业养蜂人员2680人,涌现出一批高产稳产的先进典型,其中黄泥河蜂场、浪柴河蜂场、沙河沿蜂场、四道蜂场饲养蜜蜂场在100-300群,每群年平均产值超过200元, 被称为本省养蜂界的“四大家族”。兼业养蜂者多居住在蜜源区,多达数干人,饲养蜜蜂占全省的40%以上。80年代,全省的蜜蜂发展到16 万群,加上外地入境放蜂的20-50万群,正常年景可产蜂蜜1万余吨、蜂王浆80余吨,成为外贸出口蜂蜜、蜂王浆的重点生产区。 2.养蜂生产、科技、加工、经营全面发展 1979年建立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承担全省养蜂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任务。80年代,建立 2个蜂产品专业加工厂,还陆续出现一批以蜂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厂、制药厂,使大量的蜂产品原料在本省转化为加工制品进入市场。经营环节也由土产公司统购统销发展为多渠道经营,蜂蜜年出口量增长到3000-4000吨,蜂蜜、蜂王浆及其制品内销量增长3-5倍。管理、科技、加工、经营环节配套,形成了商品生产新格局,从而,全省蜂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二、养蜂资源 (一)蜜源植物资源 吉林省蜜源植物资源丰富,生长着数百种野生蜜源植物和栽培蜜源植物。 1.东山白蜜资源 在长白山区称白蜜者唯椴树蜜和胡枝子蜜,古今闻名中外。 (1)椴树蜜源 主要分布在延边、吉林、通化、浑江4个地区20余个县、市,面积约30万公顷, 7月开花泌蜜。椴树泌蜜丰富,正常年每公顷储蜜量1000kg,但椴树蜜有大小年现象,受地理和小气候因素影 响,地区间丰欠差距较大,丰年群产蜜50-100kg,一般年10-40kg,欠年常无蜜可收。丰收年全省产椴树蜜超万吨,大部分供出口和加工。 (2)胡枝子蜜源 主要分布在延边、 吉林、通化、浑江、四平、辽源等地区的浅山区和半山区,面积约40万公顷,7月下旬开花,8月为流蜜期。胡枝子对气候敏感,丰欠悬殊,往往是三年两不收。但由于胡枝子花期伴有大量辅助蜜源植物开花,可为蜂群提供越冬前的繁殖条件。胡枝子蜜丰年群产超过50kg,一般年5-10kg,欠收年只能维持蜂群饲料。 2. 关东百花蜜资源 本省山区生长着数百种山花蜜源植物,所产蜂蜜素有“关东百花蜜”之称。山花蜜多为琥珀色或深琥珀色,气味清淡,芳香多型,结晶粒粗细不等。山花面积约53万公顷,从春至秋交错开花。4-6 月主要有柳、山荆子、稠李、山桃、山芝麻、唐松草、叶芹草、黄柏、山猕猴桃等百余种野生植物组成春季山花期,为蜂群春季繁殖提供了优越的蜜粉源条件,强群可以生产商品蜜,丰收年群产30 -40kg, 一般年群产5-10kg,欠年维持蜂群饲料。7-9月主要有野豌豆、柳蓝、大蓟、小蓟、蓝萼香茶菜、地榆、香薷等上百种野生植物组成秋季山花期,为蜂群的秋季繁殖和蜂蜜、蜂王浆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 3.农田向日葵蜜资源 主要分布在西部白城地区和长春市的部分县、市,栽培面积最大年份超过20万公顷。向日葵8-9月为开花流蜜期,年均群产20-50kg,最高可达100kg。向日葵属昆虫授粉作物,采蜜授粉双重效益,深受农民欢迎。 (二)蜜蜂资源 1.西方蜜蜂 本省饲养的蜜蜂98%以上为西方蜜蜂,多为杂交种,少量纯种饲养在专业研究所和种蜂场内。 (1)意大利蜂 自20年代引进本省,形成本地意蜂。70年代后期又引进美意、澳意、原意等意大利蜜蜂。意大利蜂在本省饲养量较大。 (2)东北黑蜂 在20年代引进本省,在东部山区特别是珲春县饲养量较大,因此,又称珲春黑蜂。80年代后锐减,仅珲春山区饲养。近年已进行选育。 (3)卡尼鄂拉蜂 1974-1981年分批引进本省,有奥地利卡蜂、原西德卡蜂。 (4)喀尔巴阡蜂 1979年引进本省。喀蜂是国内现有西方蜜蜂中消耗饲料最低的蜂种,采集力和繁殖力强于卡尼鄂拉蜂,杂交后优势明显。 2. 中华蜜蜂 长白山的中蜂抗寒性强,在-40℃以下的条件下能安全越冬;维持大群,一个蜂巢里最多有12-15张巢脾;年群产蜜30-40kg。 3.人工选育的蜜蜂良种 80年代以来,本省选育出喀(阡)黑环系蜜蜂,白山5号三交种蜜蜂,金星和金环工程原种蜜蜂,已先后向省内外推广。 三、养蜂生产 (一)养蜂经营和生产形式 1.专业和兼业 专业养蜂者饲养的蜂群占全省蜂群总数的60%,兼业养蜂者(包括业余养蜂爱好者)饲养的蜂群占40%。专业蜂场一般养蜂在百群之内, 最多达200-300群。兼业蜂场一般养蜂20-50群,业余养蜂爱好者饲养2-10群。 2.定地和转地 吉林省现有40%的蜂群定地饲养45%的蜂群短途转地饲养,15%左右的蜂群长途转地饲养。大多数养蜂考以生产蜂蜜、蜂王浆产品为主,少数养蜂者还生产蜂花粉、蜂胶、蜂毒等蜂产品。 3.省内短途转地路线 基本上有以下4条: (1)4月山花场地→6月下旬椴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越冬。 (2)4月山花、6月下旬根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越冬。 (3)4月山花、6月下旬椴树场地→8月向日葵场地→越冬。 (4)4月山花场地→6月下旬椴树场地→7月下旬胡枝子场地→8月中旬向日葵场地→越冬。 (二)蜂群饲并管理技术 吉林省地处高纬度,冬长夏短,蜜源植物花期集中,饲养强群是本地的关键技术。 1.注重春繁和秋繁 在本省自然条件下蜂群易发生春衰和秋衰,采取春秋紧缩蜂巢,适时保温,并在饲料充足的基础上进行奖励饲喂等措施,以保持蜂群正常繁殖。 2.早育王晚分蜂 用春季培育的蜂王组织双壬群繁殖,在组织采蜜群时从双王群中取出 1只蜂王组织新分群。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春繁期中利用工蜂的哺育力和蜂王的产卵力加速繁殖,而且可在气温稳定时期分出理想的新蜂群。 3.以繁殖促进蜂蜜、蜂王浆生产 充分利用辅助蜜源和主要蜜源促进蜂群的持续繁殖,延续蜂群的强盛阶段,保持较强的生产能力,使其在蜂蜜、蜂壬浆生产上发挥作用。在不影响蜂蜜生产的前提下,使年群产蜂王浆达0.5-1kg。 4.长期保持饲料充足 在繁殖期,蜂群内每张巢脾保持有蜜0.5kg左右,每群蜂保持1 张以上的花粉脾。流蜜期有留有取,使蜂群长期生活在饲料充足的环境里。 5.培育适龄蜂 每年根据生产计划,做好采蜜适龄蜂和越冬适龄蜂的培育工作。 6.选用良种优质蜂王 利用良种,留优去劣,有王必优,并针对良种特点辅以良法饲养。 7.安全越冬 本省蜜蜂的越冬期为140-150天,安全越冬事半功倍。为此,一是培育健壮的适龄蜂,越冬群不低于4框蜂;二是备足优质越冬饲料蜜,每张巢脾有蜜2.5kg,封盖蜜在60%以上;三是合理布置蜂巢,蜂多于脾;四是适宜的越冬环境,室内越冬确保温度稳定,室外越冬做好包装;五是精心管理。 (三)建立蜜蜂良种繁育体系 1.推广蜜蜂良种的起点 1974-1978年,马德风等专家曾多次深入敦化、安图蹲点,并同当地有关人员组成协作组,应用输送卵虫法开展推广卡蜂及其杂交种的试点工作,逐渐扩大到延边全州,三年在 8个县市推广9385群,蜂蜜产量从年产720吨增加到1093吨, 蜂群从38715群增加到62000群,推动了当地养蜂生产的发展。 2.国家重点种蜂场-吉林省蜜蜂育种场 1979年吉林省建立延边种蜂场,从此,蜜蜂育种有了专门机构。1983年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种蜂场隶属于该所。1987年,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在吉林市松花湖区建成蜜蜂育种基地。1989年,农业部将其确定为全国重点种蜂场。1991年经吉林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在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育种场的基础上,成立吉林省蜜蜂育种场, 下设蜜蜂育种室、育王分场、试验分场。饲养800-1000群蜜蜂,分7个场组,并按育种业务配套定向, 初步形成具有保种、选育、扩繁、推广等综合能力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兼有原种场和良种繁殖场的双重职能。 省蜜蜂育种场(包括原种蜂场)自建立以来,坚持育种为生产服务的方向,先后收集、保存了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卡尼鄂拉蜂、喀尔巴阡蜂等 9个品种(系),并应用人工授精技术选育了一批纯系。该场选育的喀(阡)黑环系蜜蜂、白山 5号三交种蜜蜂、喀(阡)×高;喀(阡)×意蜜蜂杂交种等和金星、金环初级工程原种,不仅在本省大面积推广,而且还推广到外省的广大地区。在12年间,向国内20多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推广2.7万只良种蜂王,改良60多万群蜜蜂,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外来人境放蜂者不断增加 长白山区有大面积椴树蜜源,加上交通方便,在60年代初,南方蜂群开始来吉林放蜂,并逐年增加,使吉林省的蜂蜜年产量由10吨猛增到上万吨。70年代,西部的向日葵和半山区、浅山区的胡枝子蜜源,逐渐成为外来放蜂者继椴树花期之后利用的蜜源。1978年进入本省的蜂群达16.8万群,1980 年增加到52.7万群。年收购商品蜜5000-7000吨,收购蜂王浆60-80吨,不仅开发利用了蜜源资源,也促进了本省蜂业的发展。 四、发展养蜂科学技术 (一)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 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是吉林省的蜂业科研中心。其前身是养蜂科学实验站,建于1979年,设在延吉市。1983年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延边养蜂科学实验站收归省管,并建立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1987年开始在吉林市进行科研基地建设。 该所主要从事蜜蜂育种、蜂产品利用、蜜蜂饲养、蜂病防治和蜜蜂授粉增产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蜂产品深加工、良种蜂王扩大繁殖推广等开发性生产活动,以出成果、出人才、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面向生产,积极发展养蜂科研事业。 该所成立13年来,取得了15项科研成果,其中有5项7次获国家、部委、省级科技奖。如“喀(阡)黑环系蜜蜂的选育研究”,1991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同时,还开发出21种蜂产品新产品,取 得较大经济效益。全所发表论文57篇,编写出版了《蜂群饲养管理技术》等科技书。先后多次派科技人员出国考察,并同日本、原苏联、波兰、美国、德国、朝鲜、泰国、韩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 该所多次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单位称号,该所所长、副研究员葛风晨被国务院授予特殊津贴证书,并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二)开展养蜂科研的有关单位 1.吉林大学化学系蜂产品科研组 建于1984年,以提高蜂产品质量为中心,开展蜂产品检测技术的研究和蜂产品开发研究工作。有两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2等奖和吉林省科技进步4等奖。同时,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5篇获中国养蜂学会“优秀论文”。 蜂蜜中蔗糖快速分析方法和便携式蜂蜜加速检测器两项成果由农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主持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广应用。 2.延边蜂业公司实验室 在1986年以前,该公司为敦化实验蜂场, 饲养蜜蜂600多群。结合生产开展蜜蜂良种繁育、饲养技术等试验研究工作。在参加“输送卵虫法推广蜜蜂良种”的项目中,1982年获国家农委、国家科委“农业技术推广奖”。80年代以来,结合蜂产品加工生产进行新产品研制,有3个新产品多次获省、部、国优称号。另外, 还编写出版了《实用养蜂》等著作。多次派专业人员出国考察,积极参 加国内外养蜂学术交流。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70年代以来,在吉林省推广蜂业成果和新技术20多项。例如蜂王浆生产技术、蜂螨综合防治技术、蜂 群室外越冬技术、蜜蜂输送卵虫法推广蜜蜂良种、喀(阡)黑环系蜜蜂良种选育和蜜蜂为黄瓜、向日葵授粉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均取得广明显的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养蜂者的欢迎。 五、蜜蜂产品加工 60年代以前,本省的蜂蜜全部以原料流向市场。70年代到80年代蜂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年加工蜂蜜7000吨左右, 蜂王浆150吨左右,蜂花粉10余吨,蜂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养蜂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些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创汇商品。 (一)延边蜂业公司 延边蜂业公司于1986年4月建立,现有职工140多人。该公司以加工生产出口蜂蜜为主。蜂产品加工品种有大桶装椴树蜜、刺(洋)槐蜜、荞麦蜜及瓶装蜜。出口产品远销日本、德国、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该公司年加工出口蜂蜜2500-3000吨。加工量占省内首位,也是国内较大的加工厂家之一。1987年被授予省预备级企业。1989年被授予省先进级企业。 (二)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蜂产品厂 该厂建于1987年,是本省加工内销和出口外销蜂产品的专业厂家之一。加工产品有 4个类型20多个品种,其中长白山系列蜂产品在1991年“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瓶装蜜和桶装原蜜销往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此外,还有以蜂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厂和制药厂。加工的产品有瓶装蜜、桶装蜜,一般年加工量1500 吨左右。制药厂多生产各种口服液,利用蜂蜜、蜂王浆、蜂花粉等做配料。还有一些中药厂生产丸药需用蜂蜜作辅料。1985年生产10余个口服液品种,总产量为814吨,用蜜400吨左右,用蜂王浆约20吨;1988年生产口服液6736吨,用蜜3000吨左右,用蜂王浆约150吨。 六、蜂业管理 70年代以前,吉林省的蜂业主要由商业供销系统管理。地、市、县供销部门设养蜂技术指导员,乡镇供销社设副业指导员兼管。1978年以后,明确养蜂生产归省畜牧部门主管,蜂产品购销和出口分别由供销、经贸部门管理,逐步形成省、地、县三级管理体制,使蜂业纳入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议事日程,推动了蜂业的全面发展。 (一)省级管理 全省养蜂生产由吉林省畜牧局主管。1989年以前,在畜牧处设兼职干部管理,1990年畜牧处设禽兔蜂科。为适应养蜂业发展的需要,1990年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建立吉林省蜂业产品管理监督站,隶属省畜牧局。协助省畜牧局对全省进行养蜂生产管理和蜂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从此,省一级蜂业管理工作进—步加强。 省级蜂业管理机构,负责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贯彻实施,掌握全省蜂业动态,沟通协调有关部门的业务关系,组织新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及时向上级反映蜂业情况,调查研究产销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措施。为加强蜂业的管理,1979年 4月,省畜牧局和省供销社在敦化召开全省养蜂经验交流会,到会者140多人,交流了经验,讨论制订了吉林省养蜂生产规划和管理措施。1979年和1980年,省畜牧局先后两次举办全省养蜂技术干部训练班,参加者120多人次。 1982年和1983年,省畜牧局先后两次召开全省蜜蜂良种推广和放蜂管理工作会议,讨论制订了有关措施,很快在全省重点养蜂县(市)形成蜜蜂良种推广体系和放蜂管理机构。1986-1991年省畜牧局主持举办两次养蜂技术培训班,召开了 4次蜜蜂良种推广和养蜂管理会议,并投入推广费,在全省推广良种蜂土3000多只,改良蜜蜂5万多群,省蜂管站通过函授和训练班培训养蜂学员1800多人次。 (二)地、县级管理 本省地、县级蜂业生产也归畜牧局主管。一般设专职或兼职管理干部,重点地区设县蜂管站。先后建立了安图县、敦化县、龙县、延边州、临江区、蛟河市养蜂管理站。安图县养蜂管理站,于1988 年由农业部授予“先进养蜂管理站”称号;198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授予“畜牧先进单位”;1990年完成的蜂产品畜产技术推广项目,荣获吉林省人民政府畜牧科技推广3等奖。 七、基地建设 1986年,农业部与吉林省共同投资建立安图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县,1990年已基本完成。由建基地前4518群蜜蜂、年产蜂蜜121吨、蜂王浆625kg,发展到1万群蜂、年产蜂蜜282吨、蜂王浆2400kg。外地入境蜂群由1.1万群增加到5.8万群。本地蜂群和外地蜂群年总产蜜1000吨。 1987年农业部扶持在本省吉林市松花湖畔建立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蜜蜂育种基地,经过 3年的建设,到1990年已发展到拥有种蜂800群,保存9个品种(系),年培育种蜂王3000-5000只的蜜蜂育种基地。 1987年吉林省科委下达给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在吉林市丰满街建设蜂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星火计划项目,经过 3年努力,到1990年已达到年加工蜂产品2000吨的生产能力,提前完成项目计划指标,受到国家科委和省科委的表彰奖励。 引自《中国蜂业》(农业出版社,1993) 1698

本文热门标签

热门推荐